☉駱彩玲
眾所周知,人的思維分為低階思維與高階思維。思維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人進行生活、學習與工作時的綜合性與復雜性心理活動。一般來說,低階思維是指理解、記憶與應用三個類別,高階思維則是指分析、綜合、評價與創新等較高類別層面。[1]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抓好學生的低階思維能力發展,又要引領學生走進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在高階思維活動中獲得數學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的發展,進而能夠實現數學學科“啟智增慧”的核心目標。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數學教學實踐經驗,深度闡述提升學生數學高階思維能力發展的方法。
小學數學課本中的學習內容往往遵循了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體現了螺旋上升式的編排方式,并能將相關的數學知識在顯性與隱性中進行鏈接,加強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因而,在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習問題與相關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引發學生進行數學聯想,促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來探尋新知問題的方法解決,由知識理解到方法掌握,提升學習能力,建構解題模型。[2]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圓的面積》一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就是圓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即“化曲為直”的數學轉化方法,也就是把圓轉化為學生已經學會面積計算的圖形。在實際教學活動時,我們不能直接將圓面積計算方法告訴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經歷一個漸進理解圓面積的推導過程,讓他們在層層推進的活動中形成知識建構,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為此,筆者就精心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環節,引導學生真正走進快樂的智慧樂園。
教學環節如下:
環節1:引導質疑。教師問:“我們學過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這些平面圖形都有直接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應該與圓的什么有關系呢?”很多學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圓的面積與圓的半徑有關系,半徑越大,面積就越大。繼續追問:我們可以嘗試著用哪些方法來得出圓的面積呢?有的學生說數格子的方法,有的學生說看能否也像其他圖形一樣轉化成學習過的圖形……給予學生自主數格子的時間,初步得出圓的面積,并引導學生將圓的面積與半徑的平方進行比較,發現圓的面積比半徑平方的3 倍多一點兒,又比4 倍少那么一些。最后,啟發學生質疑思考:數格子的方法太慢了,還存在很大的誤差,怎樣才能得出簡潔、高效的計算方法呢?
環節2:小組合作。教師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么推導出來的呢?”采用了剪、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那么,圓能不能剪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呢?你有哪些辦法?想一想。
環節3:全部交流。首先,教師提醒學生:剪成的圖形形狀與大小要完全相同。全體學生交流,剪成什么形狀?(扇形)可以拼成什么形狀呢?給予學生嘗試剪拼的時間,教師巡視,進行指導,其次,再讓學生匯報。有的學生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拼成了三角形,有的拼成了梯形……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轉化成什么圖形計算時更簡單些呢?(平行四邊形)繼而,讓學生分別匯報將圓形剪拼成平行四邊形的不同方法。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向學生滲透極限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將圓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
環節4:分組討論。教師問:“將圓轉化成了平行四邊形,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化?它的底與高同圓的什么有關系?”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再結合圖形進行講解,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將圓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形狀發生了改變,但是面積不變;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就相當于圓的半徑。”由“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導出“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進而推導得出“圓的面積=圓周率×半徑的平方”,整個計算公式的推導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完整過程。
縱觀以上步步推進的4 個活動環節,可以說是環環相接、步步深入、遙相呼應的。環節1:從數格子的方法引導敘述發現數學探究的誤差,不斷助推學生的思維向轉化的方向發展;環節2:引發學生回憶轉化學習的經驗,猜想如何將圓進行剪拼,得出平均分成的若干小份要大小與形狀完全相同,并且應該可以平均分成相同的兩大份;環節3:自主進行剪拼活動,發揮自己的聯想與想象,拼成自己所想的圖形,初步思考自己的拼法;環節4:通過引導與探討,引發學生思考,并得出將圓轉化為平行四邊形,計算方法更為簡單,繼而,對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進行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將圓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越接近長方形”,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極限——圓最終可以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在這一循序漸進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強,數學轉化思想方法被深深印在了學生的頭腦之中。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合理整合,運用遷移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舉一反三,更好地解決較復雜的數學問題。因而,教師要深刻把握小學數學課本教材知識體系,縱觀各部分知識結構與編排,厘清知識的形成脈絡,了解遷移與類比方法,建立知識網絡,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3]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高》一節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就是畫高(特別是鈍角三角形外高的畫法),讓學生能夠明白:“三角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底邊的垂直線段的長度,這個長度就是距離,在具體操作時用虛線來畫。”為了突破這一知識難點,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環節1:自主回憶知識。讓學生回憶三角形高的定義,深刻認識底與高的對應關系,即垂直關系。然而,學生對于三角形外高的理解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因而畫起來也是很困難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于直觀形象的例子來讓學生明白“三角形內高”與“三角形外高”的異同。
環節2:設置理解情境。讓一個學生靠到黑板前,量出他的身高為152cm,在他的上方標出200cm 的位置,而后讓學生移動到旁邊位置,教師問“標出的位置比他的身高多少呢?”通過位置的變化,讓學生明白“不管學生的位置在黑板前左右或前后怎么平行移動,與200cm 位置的差距不變,始終為200-152 =48cm”。由此,學生也漸進懂得“鈍角三角形的底邊延長(相當于底邊平移,高度不變),畫出與底邊對應頂點的垂直線段就是這個鈍角三角形的高”。
環節3:合作交流。教師為學生呈現一個鈍角三角形,學生分組討論三條邊上的高,其中鈍角三角形最長邊上的高,多數學生能獨立畫出來。重點交流:鈍角三角形兩條較短邊上高的畫法。經過熱烈的討論,達成共識:先用虛線延長底邊的長度(相當于底邊平移了),再作出底邊與其對應頂點的垂直距離。學生最終明白,雖然底邊的位置平移了,但是頂點與底邊的距離不變。
環節4:自主畫高。指名學生畫出鈍角三角形外的高,給予示范后,其他學生進行畫高,教師指導。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提升技能,深化理解。
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教師抓住了教學中的難點,基于難點內容進行理解遷移,借助“人的身高與指定位置的距離”來理解“鈍角三角形外的高”,讓學生在直接觀察中發現“三角形底邊延長就相當于底邊平移了,與頂點的距離不變”,進而懂得三角形外高的含義與畫法。最后,經過畫鈍角三角形外面高的練習,讓學生掌握畫高的操作步驟,實現了數學難點知識的深度理解。
在啟智增慧理念導向下,教師不僅要能引發學生進行知識聯想,促進學習方法的遷移,還要能夠激起學生進行問題質疑,漸進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在數學學習理解的關鍵處,教師要能設置關鍵性環節,引發學生對學習問題的審視與思考,激起他們進行刨根問底的科學質疑精神,促進數學高階思維品質的形成。因而,筆者在數學教學中積極把握好數學活動環節,深研教法學法,為學生創設可以進行質疑的時空,調動學生的質疑熱情,增強數學學習評價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認識平行線》一節數學課時,教師就要積極抓住“平行與相交”這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辨析,不斷問難質疑,引發學生展開自主思考與相互交流活動,在環環相扣中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充滿智慧的思考理解之中。
教學環節如下:
環節1:用課件為學生呈現問題。
你能把下面的5 組直線正確分類嗎?請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思考,想出分類的方法與結果。
環節2:讓學生匯報,說說自己的想法。
方法1:①③④中的直線沒有交點,也就是沒有相交,分為一類;②與⑤兩條直線交叉在一起了,有交點,說明相交了,分為同一類。
方法2:①②③⑤應該分為一類,而④應該單獨作為一類。
誰能說一說,你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質疑:為什么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分類?
生1:①③④中的直線看起來是沒有相交起來,為一類;而②與⑤明顯交叉在一起,所以又分為同一類。
生2:我認為①和③中的直線是無限長的,在紙上無法畫出無限長,但是心中要知道無限長,實際上①和③中的直線也是相交在一起的。
師:你們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學生再次質疑:①和③中的直線真的能相交嗎?
師:那么,我們可以利用直線的特征來驗證一下,在紙上將①和③中的直線延長一下,看每組中的直線是否相交了。
環節3:學生在導學單上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生1:第①組中的兩條直線真的相交了。
生2:第③組中的兩條直線也真的相交了。
師: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1:第④組中的直線不相交嗎?我們也能驗證一下嗎?
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有的學生也將兩條直線延長,有的學生量出兩條直線間的距離。
小結:我們明白了第①、②、③和⑤中的直線都是相交的,而第④組中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的,并且平行線間的距離相等。
師:還有其他問題嗎?
學生又一次質疑:有沒有兩條直線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呢?
師引導:我們剛剛操作的直線都是在一個本子上進行的,一張紙它就是一個平面。可不可以有兩張紙,每張紙上分別畫一條直線呢?自己在本子上動手畫一畫。
學生匯報:
生1:拿起兩個本子觀察,兩個本子上的直線不在一個面了,它們不相交了,也不平行了。
讓每個學生都能將兩張紙變換位置,觀察發現“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教師追問: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會是怎樣的呢?
相互交流,得出:“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是相交就是平行。”
經過這樣層層遞進式的活動推進,學生從更深處理解了知識。教學中,教師的一次次引導,學生的一次次質疑,引發了一次次智慧性思考,讓學生經歷了動手、動口與動腦活動,可以說,學生的多種感官被積極調動了起來。在這層層推進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分類、數學綜合與數學評價的能力均得到了漸進式提升。
總而言之,在啟智增慧教育思想導向下,小學數學教學應該積極關注對學生進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表達展示的各個環節入手,加強學習活動中的啟發引導,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深度理解學習之中,不斷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觀察、思考、分析、評價與創造能力,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具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