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提出為新時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業強國建設與鄉村振興一脈相承,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吉林打下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我省應充分發揮農業優勢,擔當農業大省使命,扛起建設農業強國的重任,著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集群,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式發展,爭做農業強國建設排頭兵。
一、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集群的優勢與短板
產業優勢:十大產業集群已經建立。我省農業十大產業集群布局全省東中西不同縣(市、區),涉及全省所有農業主導產業。目前產業集群化建設進入深入推進階段,創建了長白山人參、長白山黑木耳和吉林粳稻3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生豬、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參(中藥材)、梅花鹿、果蔬、林下及林特十大產業集群建設扎實推進。產鎮一體、產村融合步伐加快,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29個,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91個,認定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49個,吉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構建。
政策優勢:農業強省政策再次強調發展壯大十大產業集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強省建設。2023年省委一號文件確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2023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建設農業強省,進一步明確“發展壯大十大產業集群”,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我省多個有關部門下發了系列文件指導農業強省建設。《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為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實事清單》《關于智慧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旨在支持十大產業集群發展,加強農業強省建設。
規模優勢:糧食及農產品加工業規模空前。一是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啟動實施良田建設等八大工程,確保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二是農產品加工業態勢良好。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突破3000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3196戶,其中規上企業1271戶;玉米、長白山人參、吉林梅花鹿加工水平全國領先。
質量優勢: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現。我省綠色、有機、地理標識農產品認證健康發展,成效顯著,農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全面布局,數量、質量在全國均名列前茅;可追溯綠色食品良好起步、綠色食品全程監控全面普及。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標志的產品1382個,其中,綠色食品1198個,有機食品16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4個。全省完成了國家追溯平臺與省級追溯平臺對接,涉及綠色食品產業有水稻、玉米、雜糧雜豆、蔬菜、林特產品、食用菌、水果等。
生態優勢:黑土地保護已納入國家戰略。一是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以保護黑土地資源,穩步恢復提升黑土地基礎地力,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省制定了《黑土地保護總體規劃 (2021-2025年)》,進一步明確了黑土地保護目標、保護任務,確定了保護工程。二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廣泛應用,使得全省化肥施用量逐年下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我省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集群的優勢突出,但仍存在制約瓶頸:一是內生發展動力不強,資源要素瓶頸依然突出,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仍有諸多障礙;二是外生發展動力不足,各產業集群缺少統一口徑的數據統計,沒有統一發展規劃,缺乏實質性政策支持;三是產業本身發展存在著結構不盡合理,特色產業比重較低,農產品加工業領軍企業數量偏少等問題。我省十大產業集群建設任重道遠。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連續5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總產值不足3000億元,而位居首位的山東省已突破萬億元大關,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低近18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只有20戶,超百億元的企業更少,僅2戶企業入選全國百強農產品加工企業。
二、打造全產業鏈集群推進吉林農業強省建設的對策建議
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全產業鏈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制定產業、企業發展指標,進行全省農業產業發展水平評價,完善十大產業集群空間布局,推進其與國內外產業鏈條全方位接軌。一是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提高全產業鏈集群市場化程度;二是營造非公有經濟進入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環境;三是轉變政府職能,拓展產業鏈條延伸的市場運作領域,營造有利于十大產業集群的投資和發展環境。
補齊產業鏈條,提升全產業鏈要素效益。一是延伸產業鏈。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推進新一代數字化信息技術向農業各領域滲透和應用,培育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現代加工新模式。二是優化供應鏈。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三是完善利益鏈。推進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方式,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戶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溯源產業起點,開發鏈條向前延伸的支撐條件。農業產業的前端起點包括種業、土地以及生產規劃、生產資料供給、托管等業態。充分利用“千億斤糧食工程”和“千萬頭肉牛工程”時機,開發十大產業集群向前端延伸的條件,將種業、良田建設、鹽堿地改造和“大水網”建設工程與十大產業集群打造高度融合,創造農業產業鏈條前沿條件,推進農業強省建設。
強化科技賦能,深入研發鏈條向后延伸的關聯產業。以數字化賦能產業為核心,加強智慧農業建設。農業產業后端產業主要包括農產品初加工產品的新配送等服務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開發。突破初加工關鍵環節,加強特色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提高農產品初加工能力,提升商品化水平。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開發多元產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智能化水平,實現農產品多重轉化增值。
發展產業新業態,助力鏈條延伸。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科普、醫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電子商務、農商直供、網紅帶貨、加工體驗、中央廚房、個性定制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向“產品+服務”轉變。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推進脫貧地區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分享加工增值收益。
支持龍頭企業園區集聚,提升全產業鏈內生動力。一是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優化分工,提升園區管理水平。推動農產品加工向工業園區集中,加快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國家農產品加工園區和國際農產品加工園區。二是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聚集發展。引導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三區”建設規模種植基地,發展產后加工;引導加工產能向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三園”聚集發展,打造產業發展集群。三是加強龍頭企業縣域集聚力度,全面振興產糧大縣。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