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輝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在音樂表演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夠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和內容,使得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該思想政治觀念的內涵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的關系。因此,思政元素不僅能提升音樂教學的趣味性與感染力,教師還可通過音樂將思政教育理念與學生思想觀念結合起來,增強音樂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該角度分析,將音樂表演融入至思政教育中是極為必要的,其具體意義如下。
音樂藝術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義,它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哲理的精華體現。它不拘泥于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是在不斷進行繼承、發展與創新研究下所形成的。音樂在人類文化發展中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并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思政教育是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對社會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以及感悟,從而能夠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然而新時代大學生所擁有的知識面和接受能力有限,對于傳統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不夠全面有效,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理解,而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將會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其具體意義如下。
我國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較高,但對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言十分有限。將思政元素融入音樂教學中,使其與音樂教學工作相結合可有效增強音樂教學效果,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育人作用。思政元素的本質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以及文化修養的教育培養并提升其綜合素質水平進而能夠對社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將其加入音樂教學后,能夠通過一系列精彩的音樂表演讓學生們在其中體會到人生價值與社會責任,并且能夠得到深刻的認知。也能夠讓學生們明白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工具,是最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在學生群體中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以及可模仿性,可以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以及技術進行傳播。而在新時代大學生群體中由于精神壓力的增大,諸多學生逃避現實,沉迷網絡、游戲中,甚至久而久之養成不良生活習慣,此種現象不但對學生學習造成了負面作用,還對其身心健康帶來了不利影響。而傳統的音樂教學極難扭轉學生這種錯誤心態,但思政元素在音樂教學中的融入可通過對歌曲的欣賞,藝術的表演,舒緩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從根源上扭轉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的同時幫助其樹立良好的三觀,并起到調節作用。通過此種方式可達到修身養性以及陶冶情操的目的,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目前部分職業院校中,教師對于音樂教學不夠重視,在教學理念以及方法方面存在些許偏差,理論基礎與專業能力較弱,而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情感溝通能力,很難發揮出思政教育的全部作用。例如在音樂教學中,若教師自身不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便極難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教育效果。但思政元素卻能夠彌補教師理論基礎不扎實的缺陷,教師可以以音樂藝術作品的形式,為學生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與精神,使學生從藝術作品中感受作者所傳達的感情,以此達成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發揮出音樂教學的作用,讓思政教育的概念和理念在學生心中能夠得到更好的體現,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音樂教學中加入足夠的思政元素,能增強學生對音樂教學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讓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對于教師而言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能力提升建議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促進專業水平的高質量提升等。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大學生所擁有的文化素質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并不單單局限于書本知識。音樂作為新時代意義上的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底蘊。并且由于我國高校所開設的專業大多數綜合性較強,因此其對自身素質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因此,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極為重要。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豐富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載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能夠激勵學生不畏困難勇敢前行,從而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在音樂教學中,我國傳統文化與優良品質,能有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在思政元素引入音樂教學后會吸引學生們產生共鳴以及共同奮斗的心態。教師可通過與學生一起演唱歌曲,或者是在音樂表演中一起朗誦歌曲等方式,向學生傳達出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理念與信念。使學生意識到只有團結一致、共同進步、追求美好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此類寶貴精神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強大動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發現將音樂表演融入思政課程中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兩者融合不論對于藝術教育而言,還是對于音樂教學而言均極為必要,下文便對兩者融合的具體路徑進行說明[1]。
當今時代背景下,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要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日常生活中。將此作為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師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建設發展,服務于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充分關注當代社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方面的要求,并將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的政治立場作為教學方向。因此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其育人效果。比如,在教學中融入愛國精神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大家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愛國歌曲、民族歌曲以及愛國歌曲等形式。如可采用歌曲改編或民族舞蹈等方式來體現思政課程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同時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宣傳,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了解國家發生的變化,從而提升思想認識,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從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大學生而言能夠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不懈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加速社會發展,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對于職業院校教師而言,在教學中要關注和挖掘思政教育的相關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從自身文化底蘊上體現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效果,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應承擔社會責任,進而達到對祖國以及民族作出積極貢獻,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同時還應將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榮譽感等情感作為核心教學內容。應讓學生在歌曲演唱中領略祖國山河之美,更為深刻地了解國家的發展歷史,了解先輩革命的不易,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此外音樂表演也具有自身特色,能夠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和認知能力發展,對于學生形成正確審美觀具有很大幫助作用。因此在新時代下發揮思政教育作用,需要不斷以思政元素為導向,提高音樂教學的思想性、藝術性方面以及針對性等[2]。
思政教育的目標和教學目標,從而保證音樂教學在學生心中的位置。在傳統思政教育中,由于音樂教學內容的繁瑣與復雜,學生又缺乏實際經驗,導致音樂教學難以發揮其作用。要想使學生在學到的知識內化到頭腦中就必須要對思政課程內容進行簡化,確定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完成思政教育理念以及理論知識的傳播。因此在新時代教育中需要進行音樂表演植入思政教育內容,利用思政元素完成音樂教學的簡化,增強教學內容的指向性。通常,多數音樂作品所表達的精神較為明確、指向性較強,若能夠將其融入至音樂教學中,利用其創作精神對思政內容進行簡化,便可有針對性地確定思政元素。比如《紅色娘子軍》,此部作品當中主要表達的是青年抗敵、保家衛國的崇高愛國精神。同時它也可以幫助學生們正確理解黨的民族政策,如此便將思政內容固定到了愛國、保家方面。此種精神能夠對每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并能帶動社會進步繁榮。此外,“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等都是激勵學生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這正是新時代青年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相關知識。因而在思政教育中教師要靈活運用音樂表演作品,將傳統優秀文化與愛國情感相結合進行互相滲透,達到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教師應讓學生們了解音樂文化的同時領悟到關于國家、民族、社會的內涵和思想觀念等,這是提升音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于發掘音樂當中蘊含的正能量,在平時教學中要關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愿景,以此為音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方法的創新提供新方向。這便需要廣大教師要對音樂中所蘊含的思想、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有充分的認知與挖掘,并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3]。
音樂教學應落在實處。在明確教學方向與思政元素后,教師應通過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音樂教學質量,以此實現立德樹人目標。這便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采取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正確良好道德觀念和思想觀念的培養與灌輸,將正確價值觀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基于此點,教師要創新音樂教學模式,與時俱進,選擇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我國思政教育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將思想政治課與音樂相結合。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音樂將音樂教學內容多樣化,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采取多樣化教育教學模式,比如情景教學便是當前職業院校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方法可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起學習積極性,此外,情境教學與音樂表演的契合程度也較高,能夠促進音樂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具體如下。
1.采用情景教學
為了更好地讓大學生們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我國優秀音樂文化之美,熟悉我國優秀歌曲,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民族歌曲《黃河大合唱》為例,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帶領學生們一起前往黃河之濱感受歌曲意境。學生們在觀看演出時可以感受到黃河滾滾向前、浪花翻滾的壯觀景象。同時能夠對歌曲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國家發展成就形成強烈共鳴。進而增強學生們對革命先輩和國家發展成就等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教育,同時還能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
2.創造情境
在開展音樂表演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模擬表演,通過讓學生們進行模擬表演來營造氛圍,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創造情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比如,教師可以將當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事件串聯起來,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愛國之情。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將當前發生在全國各地正在開展創建文明城市等社會熱點事件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涌現出的一些先進人物如雷鋒、焦裕祿、楊善洲、張富清等人作為主要人物,并要求學生講述上述先進人物的親身經歷,并在音樂表演中扮演上述先進人物合唱《黃河大合唱》。此外,教師還可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所涌現的其他先進人物予以介紹,并引導學生自覺了解類似人物,使學生在感受先進人物經歷的過程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此導入形式可讓學生們了解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為了幫助我們國家實現現代化目標而奮斗,同時這些先進人物體現出了強烈時代氣息和奉獻精神,從而激發了學生們愛國主義情懷,完成音樂教學的核心目的。
3.突出愛國情懷
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要樹立愛國之情。音樂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對歌曲內容進行學習過程中,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等方式,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愛黨之情。比如,教師可在《黃河大合唱》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在教學活動中組織“愛國主義歌曲大家唱”競賽,以此種方式學習愛國歌曲。首先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將愛國情懷作為音樂教學的核心內容融入到競賽之中,最后利用思政課堂愉快歌唱氛圍激發學生們心中家國情懷[4]。
4.理論收尾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愛國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現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上應積極融入到音樂表演當中進行,尤其是在教學環節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并提升他們對我國優秀音樂文化之美的認識度和領悟力,在學生們自主完成音樂表演過程中更好地將愛國之情傳遞給他們。在合唱與歌曲競賽后,教師需要以理論教學作為正常音樂教學活動的收尾,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升華主題。首先,教師需要嚴肅神情,以我國近代史為依托,為學生講述我國的勝利不易,其次,教師可以以《黃河大合唱》為突破口,為學生講解創作背景,使學生明白我國人民當時的水深火熱,并突出先輩們對國家的貢獻。最后升華主題,可以以現場提問的形式,要求學生講述內心感受,對未來進行展望,以此形式促使學生珍惜現在的美好、富足生活。通過音樂表演不僅能夠將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有效地融入到音樂教學當中,同時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學生對于愛國情結的表達與理解,從而增強愛國主義思想觀念[5]。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要落實到實處,不僅要有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而且還要注重其教育效果。因此,音樂教師必須充分重視音樂表演融入教學的重要性,并創新教學模式,以此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本文以《黃河大合唱》為例,探索了音樂表演融入思政教育中的具體路徑,教師可采用情景教學方法在思政教育中突出愛國情懷,以此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