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陳家驥 魏志宇(通訊作者)
(1.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2.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3.吉林藝術學院東北民間藝術研究中心 吉林長春 130012)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借助好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思政元素與紅色文化,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賦予強大的精神動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針是堅持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部門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歸屬感;尊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內涵,提升中國當代市場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上,看得遠,顧全大局,順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的文化會展活動的出現,意味著非遺展覽更加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社會重視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覽應運而生。與其他文化會展,如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會的非遺展區相比,非遺專題會展活動能更全方位、更細致地展示非遺保護成果,更注重挖掘非遺的文化價值。會展場館作為一種物質載體,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價值,進而確保非遺會展活動具備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價值,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密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實踐中保存下來的智慧結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是無法用工具來衡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代代相傳,才具備更強的文化價值。非遺會展活動的誕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或相關產品展示提供了一個公共平臺與物質載體。
借助非遺會展平臺這一物質載體,非遺項目進入了更廣泛群體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非遺。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已然成為遺產,主要原因在于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我國各民族先民的生產生活,它的應用價值與文化價值的表現形式更具商品價值。文化的含義相當寬泛,包括一切人類社會活動所帶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果。狹義上說,它包括了文化運動的產物。文化產業的概念在1947年聯邦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斯·霍克海默與西奧多·阿道爾諾合編的《啟蒙辯證法》書中首次被提出,目前為止,在我國此類概念的界定仍缺乏一致的標準。但多數專家都已經提出了對文化產業的工業化生產、服務于社會的基本要求。
現如今,我國會展旅游活動主要表現為在參展游客與展覽旅游活動目的地之間進行各種旅游觀光、經濟交易洽談、文化與科技交流、信息溝通、人才互訪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行為與問題,其內涵主要包括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世界前沿科技的引進、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全球文明互建、中國現代都市建設與大國文化的崛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與開放包容全球關系的形成等,并且帶有天然而濃郁的教育元素和德育成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思政元素的表達與融合,不應體現為思政加其他文化元素,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不同背景下會體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國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會包含不同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主要涵蓋正確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文化、精神等,這些在思政元素中隨處可見,但在部分活動中則不直觀。非遺會展活動零散地滲透在非思政課程的知識、能力、價值體系中,其中包含標題概括、詳細的文字描述等。
在會場活動的執行與策劃中,應當有意識地去發現、挖掘、凝練,甚至追根溯源,結合專業背景、知識內涵、生活經歷和反復推敲才能挖掘出來。近代以來,我們國家人才培養目標經歷了從“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的轉變,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的最新需求,也展現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但無論教育行業如何發展,人才發展的總體目標如何變化,德育目標始終居于首位,其地位從未動搖過。俗話說,“有德之人,德之本;有德之人,人才之首”。這里的“德育”主要是指學生大德、公德、私德的培養。每門課程都具備豐富的思政元素,每門課程都承載著育人功能,而思政元素是開啟課程德育功能的“金鑰匙”。教師借助思政元素的提煉和運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參與中體驗、在合作中感悟、在成功中總結、在失敗中反思,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和理論認同,引起共鳴,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品格、品行和情趣,引導學生修德立行。
多數會展活動的商業色彩相對濃厚,均圍繞戰略發展、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展相關會展活動。相較于商業會展,文化會展是在會展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文化為內核,包含經濟活動,同時以會展活動為載體對外呈現。文旅融合背景下,給予會展場館新的意義與價值,通過開發文化會展,借助非遺項目的同時植入思政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會展活動的教育價值。
文化會展是會展產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文化相關的產業逐漸步入會展業中,與會展產業相融合,會展活動本身也反哺于文化的保護、傳承、傳播與發展。部分文化相關行業通過會展業進而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與支持,其中“非遺”項目便是代表之一。不同的文化加劇會展行業的多元化與強化會展活動的延展性,對場館的功能開發具有實際意義。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會展往往依托深厚的文化內涵,進而加深游客對于相關文化的印象。文化作為文化會展的核心內容,貫穿展館活動始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各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通過文化會展活動,使我國傳統文化在場館內發揮最大作用。同時,在場館內融入思政元素也有利于拓展場館教育功能。
非遺會展自身攜帶的強文化性及休閑娛樂性質,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更具有旅游吸引力。非遺會展內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彌補文旅背景下會展濃厚商業屬性下的缺陷,同時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非遺的內涵豐富、價值深厚,非遺項目都具有自身的顯著特色與亮點,更有利于發揮地域性優勢,通過不同的非遺項目打響地域優勢,講好民族故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諸多傳統文化通過與場館相結合,打造地域獨特文旅活動、文創產品銷售、非遺工藝場館與相關博物館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會展活動。因此,非遺會展活動不僅豐富了場館內文化內涵,同時還拓寬了場館功能。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場館必須從合作的視角進行審視,利用各方所具備的優勢資源加強融合,實行優化布局、統一規劃和優勢互補,使資源的效益發揮到最大[1]。非遺會展活動場館通常以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基本點與出發點,將文化內核提煉要點,合理利用文旅方式與思政元素,合理開發、利用非遺資源保護、傳承。非遺會展活動場館需要通過系統地開發與梳理非遺資源,打造地域性的非遺會展活動。通過創新文化旅游新模式,打造文旅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加思政元素的旅游活動,將會展場館作為文旅落腳點,充分發揮場館功能。因此,文化旅游活動應以場館為載體,以場館內文物展陳、館藏珍品為依托,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合理保護。還要不斷提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文化輸出與宣傳。非遺會展旅游新模式下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構建文化與思政的框架、模式與理念,由非遺會展活動主題著手,豐富文化會展的活動方式與方法。再結合文化會展中的地域文化資源與非遺資源,拓寬我國文化旅游產業鏈,強化非遺附加價值,豐富非遺會展的形式,創新文化旅游模式。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會展場館成為文旅活動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對于會展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思政元素是黨和人民的紅色文化基因寶庫,它記載著人民的革命精神與文化元素,會展場館作為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與重要展示平臺之一,其社會教育功能顯著。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紅色游學產業持續發展相對乏力與會展場館在旅游功能上有所欠缺兩大問題,因此限制了會展場館的思政教育功能。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展場館與紅色場館游學活動相對乏力,主要體現在文旅與相關產業的工作人員人才開發、活動體系與相關機制存在諸多問題。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相較于行業的發展,人才的培養模式或育人模式均通過社會需求進而映射出發展方向。在紅色產業游學的人才開發上,往往沒有針對性地將人才輸送到具體場所,未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除專業能力的培養外,還需大力培養所需人才的思想政治水準。因為紅色游學產業的特殊性,所需人才需要充分了解我國紅色元素與歷史文化,深度剖析思政元素與文化旅游、會展場館之間的關系。現如今,我國在文旅行業上廣泛征集的并非具備專業能力與思政素養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同時具備專業能力與思政素養的人才相對較少,并未有完整的教育標準與需求。因此在人才開發上整體相對乏力。文化會展場館或紅色場館多數為公益類,而文化旅游產業通常是公司或行業組織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相較于文化旅游業具有很大差別。紅色游學產業如紅色場館等紅色會展場所開發非遺產品的收益與服務管理的體系制度缺失,無法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即使依托開發非遺會展的相關服務內容或產品資源,或公益性場館依靠政府撥款、財政補貼等方式也難以持續運營紅色游學產業。因此迫切地需要優化我國紅色游學產業的體制機制,提高相關人才的薪水、福利等待遇。現如今,接待、組織、策劃等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相對較少,同時并未有合理的評定、晉升與激勵機制。
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國會展場館作為文旅活動的場地之一,已成為旅游業的基本形式之一,但會展場館在文化旅游上滿足游客需求功能、教育功能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旅游業基本功能方面略有缺失。群眾對于會展場館的需求主要體現在文化需求。現如今,文化旅游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群眾此類需求,但針對旅游群體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凸顯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進而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非遺項目作為具有當地地域、民族等特色的文化代表性項目,開發非遺會展活動是提高文化旅游地域性需求的重中之重。但我國此類非遺會展活動的開發還有所欠缺。在教育需求上群眾更應傾向于思政教育,在偏遠地區會展場館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保留著不少革命遺址、紀念碑、烈士陵園、紀念館等,但其歸屬管理部門有很大差異,歸口包括民政部門、宣傳部門、文旅部門等,這種管理體制經常導致各部門“畏首畏尾”甚至互相扯皮現象[2],此類現象導致紅色資源運用于教育上相對較少,無法滿足教育需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絕大多數文物資源或場館位置相對偏僻,場館的基礎建設、交通、餐飲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交通不便與基礎設施落后不利于文化旅游融合會展場館。總之,種種因素導致會展場館在旅游功能上有所欠缺,對于建設與開發會展場館均產生不利影響。
會展場館的公共服務效能相較于其他場所相對較高,除滿足自身展覽展示外,還具備其他傳統文化、旅游等一系列屬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融入會展場所的相關活動也不斷增加,因此更加要求場館提高自身公共服務效能,并不斷激發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旅游作為文化體驗、發現、認知與共享的形式之一,文旅融合更有利于激發與挖掘館內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為會展場館注入新鮮血液,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遺會展迸發出極強的創造力。
通過完善會展場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服務效能,更加高效地激發非遺會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除交通、餐飲、場館與住宿等會展行業元素外,還應加強非遺會展自身的文化屬性,如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創意狂歡活動、歷史文化一條街、文化創意基地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其他設施進一步凸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所在,進而增加宣傳不斷引流。此類文化場所的建設,不僅有利于為游客提供各類文化旅游與娛樂場所,進而營造出地域性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還有利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正創新,拓寬非遺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上的路徑,成為非遺延伸部分,有利于非遺會展開創各類相關衍生活動,使文旅的內容更加多樣化。在原有基礎上,主辦方還可通過與其他會展行業聯動,創新非遺項目,如打造非遺特色美食、服飾體驗館、傳統民宿等內容,進一步推動非遺會展創造轉化與創新發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會展場館應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充分發揮傳播與保護相關傳統文化的作用。依托自身資源不斷開發出與其他資源緊密結合的場館活動。在開辟紅色游學路線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文化旅游業的紐帶作用,打造出紅色旅游路線或基地。紅色旅游應抓住特殊機遇,加強意識形態的工作,開展相關教育路線或育人活動,助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旅融合應做到“文化為魂,旅游為體,以文促旅,以旅載文”,打造出獨特的游學路線,加強文化傳播意義,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在重塑非遺資源的過程中,應主動跳出場館自身的局限,通過文旅方式將非遺資源不斷對外輸出,開辟相關旅游路線與活動主題。
現如今,紅色旅游或紅色游學路線成為我國最具特色的一種旅游模式之一,紅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工程,起到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是我國最具特色的一種創新旅游模式[3]。在游學活動的設計上,既要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保護與發展的需要,同時還應結合紅色元素,打造多角度、更立體的游學課堂。如今紅色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與融合不足,文化內涵難以挖掘且旅游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部分游客對此類文旅活動并不感冒。因此,非遺元素的融入更有利于打造、開辟紅色游學新方式與新路線。
2015年3月2日,我國《博物館條例》正式實施并明確指出“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該條例將場館的核心移至育人作用與教育功能之上。2021年5月中宣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再次強調需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轉變場館核心職能,打造育人新模式。在會展場館核心功能轉變后,場館育人模式應重點落在價值塑造、針對性定位與實效性上。應針對場館自身的服務與教育功能制定相關體制機制,與會展場館相比,文化旅游業更加注重教育,堅持以人為本。
文化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為會展場館提供了相應的機遇與載體。有利于加快文化會展核心的轉變速度與效率。文化會展應注重場館文化教育功能,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要具備準確的育人模式。當今時代因受西方文化影響,應更加注重青年群體的思政教育,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場館應創新育人模式,加入思政元素,發揮思政教育功能,緊扣當今發展主題,傳承紅色精神,傳遞紅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應以正確的育人目標為導向,不斷探究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實踐教學模式,營造有利于思政教育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實踐教學空間、情境和氛圍,切實提高立德樹人的實效性[4]。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會展場館憑借自身強交叉性、高流通性的優勢,通過整合文化或相關教育資源,與文化旅游業相結合,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資源、會展場館與思政元素三者交叉發展,實現我國文化旅游業繁榮發展。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會展場館應秉承兼收并蓄的原則,不斷探索創新發展路徑,推動我國文化、經濟、思想與政治不斷發展,實現與旅游業的深度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