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蘭



在我國,“漁鹽之利、舟楫之便”自古就存在,而“耕海種湖”則是新中國成立后才出現的革命性變化。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由從零開始,到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最核心、最關鍵的是“魚、蝦、貝、藻、參”這五次產業浪潮。
而他,正是第二次浪潮的領軍者。
他首次搞清了中國對蝦生活史 ,讓對蝦擺上普通百姓的餐桌;他開創了我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研究,成為首個被授予“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貢獻獎”的亞洲科學家;他潛心海洋科研60余載,著作等身碩果累累;直到90歲高齡,他仍在科研一線與時間賽跑……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學家劉瑞玉。
與海結緣
1922年11月4日,劉瑞玉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一個民族資本家家庭,父親劉冠英是樂亭長春益發合公司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后任天津新光針織廠經理,母親理家。樂亭縣東面沿海,海岸線近125公里,被稱為河北省的沿海第一大縣。從小劉瑞玉就對海洋充滿好奇和向往,他喜歡坐在沙灘上聽海浪潮起潮落,看養蝦人忙碌的身影,自此,他與海洋結下了一生之緣。
雖然父親常年不在身邊,母親又不識字,但劉瑞玉的學習成績優異。1936年,劉瑞玉于樂亭縣第一小學畢業,后進入保定育德中學讀初中。1938年,劉瑞玉進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級中學,這個學校的老師學識淵博,整體教學水平較高,特別是生物學老師陳錫五,他講課幽默風趣又博采眾長,劉瑞玉由此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1年,劉瑞玉如愿考取了北平輔仁大學生物系,這也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實基礎。大學畢業后,劉瑞玉在北京大學藥學系任助教一年,后進入當時北方最高的科研機構——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工作,跟隨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沈嘉瑞教授從事甲殼動物生活史和分類學研究。
1950年8月,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建立,劉瑞玉從北京來到青島,從此,他的人生就與海洋科研緊緊聯系在一起。1957年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大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又擴大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為涵蓋海洋生物學、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和海洋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劉瑞玉被任命為該所的副學術秘書,1966年,任無脊椎動物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升任主任,1978年任副所長;1984年任所長兼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任所學位委員會主任。面對一次次組織安排、一次次研究領域調整,劉瑞玉總是充滿無限熱情,孜孜不倦地為海洋所的發展傾注著全部精力。1997年,劉瑞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海洋科研的奠基人
漫漫科研長路,需要踏實的付出、淵博的學識和開闊的眼界。從28歲的青年到90高齡的老人,從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到學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劉瑞玉潛心求索,矢志科研,一生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他先后發表論文200多篇、專著21部,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等30多項。豐碩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海洋生物學、甲殼動物學、底棲生物生態學,以及海洋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資源保護研究和海洋水產養殖事業的發展。
——他深耕甲殼動物學系統調查研究50余載,堪稱中國甲殼動物學的開拓者。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劉瑞玉和他的學生開拓了對蝦類、真蝦類、蟹類、蔓足類、端足類、口足類、糠蝦類等多個甲殼動物類群的分類學研究,掌握種類組成、分布和多樣性特點,填補了我國糠蝦類、蔓足類的研究空白,發現了40多個新種和3個新屬,出版了《中國動物志》糠蝦目(2000)、蔓足目和圍胸目(2007),以及長臂蝦總科(2007)、口足目(2012)等著作。他主持編寫的中國動物志蔓足類卷,為迄今東亞最完整的文獻。他聯合了全國40多位專家編著《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記載了46門22629種海洋生物,為全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中國海洋物種最新的“戶口簿”,被國際權威譽為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令人驚嘆的專著”。作為在行業內獲得的最高榮譽,2007年,劉瑞玉榮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頒發的“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從而改寫了這一國際獎項獲得者中沒有亞洲人的歷史。
——他潛心開展中國對蝦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是海水養殖第二次浪潮的領軍者。
對于中國特有種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具有越冬和產卵洄游習性及隔離分布的不同種群這一令人困惑的生態學問題,自1952年年初,劉瑞玉就對中國對蝦的生活史、幼蟲發育過程和仔稚蝦生態分布開展了首創性研究,首次搞清了對蝦生活史和繁殖特點。他認為,這是作為暖水性的中國對蝦,在其物種形成及其種群發展過程中對黃渤海沿岸淺水冬季低溫所采取的一種生存適應策略,這種生態特性的形成使這一起源種的渤海種群能夠長距離洄游到黃海南部冬季水溫較高的深水區越冬,從而得以生存和大量發展,這為后來中國對蝦全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打下了生物學基礎,有力推動了中國對蝦人工育苗和水產增、養殖農牧化的進程,外加此后其他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主要依靠捕撈天然蝦苗養殖的局面,使得對蝦擺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他致力于我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研究,是當之無愧的奠基人。
1957年,在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教授的安排下,劉瑞玉著手開展當時尚處于空白的中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研究。他系統總結了中國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組成、地理分布和生態學特點,提出底棲生物區系、群落區劃方案;編繪了我國第一部渤黃東海漁撈海圖——海洋學圖集。他首次發現黃海冷水團保護下的生物群落極占優勢,指出黃海屬于北太平洋溫帶區系,否定了以往“黃海是亞熱帶區系”的論斷;發現黃海受全球氣候變暖的脅迫處于萎縮衰退狀態而難以持續發展的特點;提出“黃海區系與東海-南海的暖水區系”間存在生態隔離,分界線在長江口-濟州島北-日本本州中部之間。其論點補充、修正了國外同行的不足與錯誤,為業界沿用。他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和國際海洋學、生物學和資源調查研究項目,特別是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等,為海洋底棲動物分類區系和生態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寶貴的研究材料,填補了我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研究空白。
一心向黨的九三人
自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以來,劉瑞玉對九三學社的熱愛、對九三學社事業的熱忱從未有片刻間斷。他先后擔任社山東省委會副主委、社青島市委會主委、名譽主委等領導職務,始終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放在重要位置,團結帶領青島市各級社組織和廣大社員積極履職盡責、建言獻策,充分發揮了社地方組織領導人的模范帶頭作用。他始終追求愛國、民主、科學,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1984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深刻詮釋了“矢志不渝跟黨走”的崇高信仰和價值追求。
盡管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劉瑞玉對社務工作從未有過絲毫懈怠。他多次強調,“只要有九三學社的會議、參政議政課題等工作,我們盡量地不要缺席,這不是我們個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一個社員的事情,這是我們九三學社組織的事情。從中央層面我們是一個參政黨,從地方層面我們是在中共青島市委的領導下,在市委統戰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的,要發揮我們人才薈萃的智力優勢,多作貢獻!”據社青島市委會第十一、十二屆主委邵峰晶介紹,每次見面,他總要叮囑 :“需要我做什么,你們一定要告訴我。”只要身在青島,社市委會的活動他一定擠時間參加,并且經常是一下飛機立刻趕過來或者活動一結束即刻奔機場……2010年9月,社青島市委會計劃成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劉瑞玉得知后十分高興,欣然為科普基地題詞:“熱愛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2011年8月,他不顧天氣炎熱,出席了社市委會“慶祝建社66周年書畫筆會”,與九三學社青島書畫院的社員們親切交流,鼓勵他們辦好書畫院,為社的工作發揮好作用;2011年12月,他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但還是帶病出席了社市委會的換屆大會,與代表和來賓交談,與老年代表合影留念。
他不僅滿腔熱情致力于海洋科學研究,還充分發揮科研優勢,提出真知灼見,同時激勵廣大社員積極建言獻策,履行社會責任,許多建議得到采納落實。據社青島市委會第九屆副主委姜宏鐸介紹,1996年社青島市委會組織調研工作時,因為三個社基層組織都為改善青島海域環境提出意見,計劃以此作為組織提案主題。劉瑞玉特意約他到辦公室詳細了解情況,并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作為組織提案,必須體現九三學社的科技特色和民主科學精神;二是改善第一海水浴場環境是建設青島城市的大課題,關鍵是航海俱樂部的大壩如何處理。”隨后,劉瑞玉還組織專家深入研討,形成具體建議,作為組織提案提交青島市政協九屆一次會議,并做了大會發言。該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市委書記俞正聲指出,建議是經過科學研究提出的,不但對第一海水浴場的改造,而且對青島市大旅游環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義。會后,有關部門制定了實施方案,拆除了航海俱樂部大壩,拓寬了海水浴場東沙灘。
科研后輩的引路人
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劉瑞玉對待學術極其嚴肅、對待學生也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上,他一貫簡樸節約。他身上既有強烈的科學家精神和使命意識,也有濃濃的“海洋”情懷,他坦蕩的胸襟、嚴謹的科研作風、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后人在科學的道路上求索前行。
——他是與時間賽跑的“方便面院士”。
對于劉瑞玉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工作。他曾說過,“我不談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學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即使在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關進牛棚改造的歲月里,他依然沒有放下學術研究。他的日歷里沒有節假日,每天步行去實驗室,親自打理課題;為了節約時間,一碗泡面經常就是一餐,一時被譽為“方便面院士”。即使在身患重病、極度不適的情況下,他仍然拒絕住院治療,盡可能地把時間留給科學研究。最后,劉瑞玉累倒在實驗室里,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才說出“送我去醫院”。入院后不久,院方下了“病危通知書”,他躺在病床上虛弱地說:“一定要告訴我,我還剩多少時間,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安排。”偶爾清醒的時間,他仍然咬牙堅持參加學術界的重要活動,甚至出席博士生論文答辯,活動結束后,靠人攙扶才能回到醫院。彌留之際,他牽掛的還是摯愛一生的海洋事業,他留下的遺言是“大型底棲生物,魚類……”“我要回海洋所,要上班,要開會……”
——他是求真務實、一心治學的“村長”。
海洋生物分類和海洋底棲生物生態研究耗時長久,出成果慢,很多年輕人不愿涉足,劉瑞玉以身作則,致力于海洋生物分類等多個領域的海洋基礎科學研究,因知識面極為廣博,能熟練使用英文、拉丁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他被尊稱為海洋所的“活化石”。在他的感召下,很多年輕人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研究領域去建功立業。當過劉瑞玉助手多年的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相建海剛來所時就聽說這里有一村“漁民”,“村長”就是劉瑞玉,“搞海洋生物調查要常出海,那時考察船條件差,連個頂棚都沒有。而底棲生物都是在泥里,一網泥打上來,劉瑞玉帶頭頂著太陽或是在寒風中將標本分揀出來。”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劉靜也回憶道:“為了趕潮水,我們經常凌晨四點起床,晚上回來還要處理當日采集的標本,因此經常是起五更睡半夜。有一次凌晨4點趕潮,漆黑的碼頭離船還有很遠距離,大家都在猶豫著,劉瑞玉帶頭第一個跳進海里,那年他68歲。” 劉瑞玉通過自己科研項目的實際工作和招收研究生,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養了一批從事海洋動植物主要類群的分類學、生物地理學、底棲生物生態學、污損生物生態學、海洋生物資源增殖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團隊,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內外相關學科學術帶頭人。
——他是淡泊名利、心系教育的師者。
作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和資深院士,劉瑞玉完全可以享受“相應”級別的待遇。但他日常生活異常樸素,從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從來不搞“特殊化”。他以前居住的海洋所宿舍,是一棟筒子樓,房間很小,沒有廳,沒有浴室,廁所在走廊,是公用廁所。逢年過節,大家去看望他,他都是在那間小小的辦公室里忙碌著,辦公室里擺滿了書籍和資料,辦公桌上擺放著打印機和一個飯盒。多年來,他就一套像樣的西裝,參加重大活動時才穿。他經常一個人出差,每次出差乘飛機都是坐經濟艙,目的就是節省經費。但對學生,他卻出手“大方”。自20世紀末開始,為改變海洋生物分類學后備人才不足的窘境,劉瑞玉拿出了本可以作為改善自己工作和生活補貼的院士基金,聘請多名退休專家,聯合指導年輕科學家和研究生。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兒子兒媳患病急需用錢,但他卻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全部積蓄100萬元捐出來,設立青年人才培養基金,用于鼓勵海洋界的年輕學子拼搏向學,貢獻海洋科研。
2022年11月4日,劉瑞玉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九三學社青島市委會等近20余家單位,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活動,共同追思先生的家國情懷、學術風范和科學精神,緬懷先生的高尚品質、學術思想和卓越貢獻。當視頻片《活一天就干一天工作》播放時,院士的感人事跡一幕幕呈現,在場者無不動容,大家的思緒被拉回從前,內心充滿感恩和敬意……
院士已走10余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宛在,高風亮節永存。他像一座燈塔,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作者為九三學社青島市委會宣傳處處長)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