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峰,孫 勝
(九江學院附屬醫院胃腸疝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闌尾炎癥性多發病,屬于外科急腹癥,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等,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可能誘發膿毒性敗血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闌尾切除術是臨床治療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方法,治療效果較佳,但手術存在創傷性,易對機體造成一定應激損傷,致使患者術后抵抗力下降,易發生腹腔及切口感染,促進機體炎癥因子的釋放,增加機體炎癥反應損傷,影響患者術后康復[3]。因此有效預防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感染發生,降低炎癥反應尤為重要。抗菌藥是臨床預防急性闌尾炎術后感染的首選方案,而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均為其中常見的兩種,均有廣譜抗菌作用,可抑制致病菌繁殖,發揮抗菌抑菌作用[4-5]。但臨床多選擇單一使用抗菌藥,且多在術后用藥,對甲硝唑聯合頭孢呋辛鈉在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圍術期應用并不多見。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圍術期聯合應用對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九江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8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22~68歲,平均(36.25±5.3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6~24 h,平均(12.25±3.46)h。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1~67歲,平均(36.98±5.4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24 h,平均(11.89±3.42)h。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條件:1)經腹部影像學檢查確診;2)符合急性闌尾炎手術指征;3)可耐受麻醉及手術治療者;4)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1)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2)意識模糊,伴有認知及交流障礙者;3)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4)合并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全身嚴重感染者;5)近期有腹部手術史者。
2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闌尾切除術。對照組于術前麻醉誘導期將1.5 g注射頭孢呋辛鈉(海南新世通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81106)注入100 mL的氯化鈉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并于術后及術后1 d再給予注射用頭孢呋辛鈉(1.5 g注入100 mL的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間隔24 h靜脈滴注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甲硝唑治療,于術前麻醉誘導期靜脈滴注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杭州民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80517,規格:100 mL中含0.5 g甲硝唑、0.9 g氯化鈉)100 mL,于術后及術后1 d繼續給予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每間隔24 h靜脈滴注1次。
1)炎癥因子:抽取患者術前及術后3 d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 3000 r·min-1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2)術后感染情況:記錄2組患者術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發生情況。3)不良反應:觀察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疹、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
2組術前血清TNF-α、CRP、IL-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3 d血清TNF-α、CRP、IL-8水平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2組術前術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觀察組術后感染發生率顯著降低(P=0.044),見表2。

表2 2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 n(%)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手術切除闌尾是臨床根治急性闌尾炎的有效方法,但可能受急性闌尾炎混合性感染、初傷應激損傷致抵抗力降低等因素影響,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頻發,而其中以切口感染最為常見,而感染后可促進炎癥因子的釋放,加重切口處的炎癥浸潤性損傷,加重感染,延遲切口愈合時間,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程[6-7]。因此,積極給予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感染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甲硝唑屬于硝基咪唑類合成抗菌藥,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其在無氧環境下能夠還原具有細胞毒作用的基團,影響病原菌繁殖代謝過程,起到滅菌抗菌作用,且甲硝唑起效快,用藥后能夠在短時間內以較小劑量滅殺厭氧菌,發揮強效抗菌作用,是預防腹部手術感染常用抗菌藥[8-9]。頭孢呋辛鈉是第二代頭孢菌素抗菌藥,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與病原菌蛋白結合,抑制致病菌細胞壁合成,發揮抑菌抗菌作用,對切口感染預防具有良好作用[10-11]。本研究將上述2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于急性闌尾炎圍術期,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聯合應用可降低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發生率。分析其原因: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均為廣譜抗菌藥,具有強效抗菌抑菌作用,兩藥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抗菌作用,降低致病菌對腹腔及切口的感染,且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使用貫穿急性闌尾炎患者整個圍術期,麻醉誘導期及術后均持續應用,有效發揮早期預防作用,繼而可降低術后感染風險[12]。
炎癥因子是機體T細胞、NK細胞等免疫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等非免疫細胞在致病菌感染刺激后分泌的一種活性物質,在機體免疫應答及炎癥反應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13]。TNF-α、CRP、IL-8均是重要的炎癥反應重要介質,其中CRP是感染的敏感指標,當機體感染或損傷時,血漿中CRP可急劇升高,而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可促進炎癥因子的釋放[14]。IL-8屬于一種趨化因子,在感染期間可活化中性粒細胞,而隨著感染程度加重,中性粒細胞釋放增加,機體炎癥反應加重。本研究發現,術后3 d觀察組血清TNF-α、CRP、IL-8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圍術期聯合應用可降低急性闌尾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降低感染風險。分析其原因: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聯合可增效抗菌抑菌作用,抑制致病菌對機體的侵襲,利于機體免疫應答及炎癥反應的調節,抑制炎癥因子釋放。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甲硝唑與頭孢呋辛鈉聯合應用于急性闌尾炎患者圍術期中未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具有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