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羅紅連,蔡引紅,王子瑤,駱 松,胡 賽,徐小生,馬澤仁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骨傷九科,南昌 330008)
膝關節單間室骨關節炎(KOA)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軟骨破壞、變形與骨質增生,可致患者出現膝關節僵直畸形、疼痛與功能受損,甚至影響正常行走[1-2]。外科手術是治療KOA的主要手段,其中人工關節置換術較為常見,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極大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常用的術式包含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微創入路單髁置換術(UKA)兩種術式[3-4]。本研究選擇就診于南昌市洪都中醫院的88例KOA患者,分組實施TKA與微創入路UKA術治療,對比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為今后制定手術方案提供參考。
選擇本院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接診的88例KOA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男16例,女28例;年齡56~73歲,平均(66.24±3.48)歲;病程8~46個月,平均(21.65±2.11)個月。對照組,男18例,女26例;病程7~44個月,平均(21.52±2.06)個月;年齡55~71歲,平均(66.18±3.40)歲。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確診KOA;前交叉韌帶完整;耐受手術治療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肝腎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存在嚴重骨質疏松者;重體力勞動者;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既往有脛骨高位手術史者;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者;患精神疾病者。
觀察組行微創入路UKA術治療:取仰臥位,膝關節完全伸直后行全身靜吸負荷麻醉,于髕骨旁斜向下至脛骨節內側做一切口,切開關節囊。若患者行內側踝置換,則保留外側的半月板前角與中線外側冠狀韌帶,若行外側踝置換,則保留外側的半月板與內側冠狀韌帶,外翻髕骨,屈曲膝關節,檢查膝關節各個間室。在脛骨髓外實施定位、截骨,保留前交叉韌帶。確保脛骨長軸垂直于冠狀面,且保持冠狀面向后傾斜約15°,按照患者膝關節應力,用X線正位Ahlback分級截骨,選擇適宜的股骨假體,將股骨軟骨面刮除,安裝假體,保持應力狀態下關節間隙為2 mm左右,脛骨假體安裝后用骨水泥固定,膝關節保持處于輕度內翻狀態,引流管置入后,屈曲狀態下縫合膝關節切口。
對照組行TKA術治療:取位與麻醉方式同觀察組,止血帶綁于大腿根部,于膝關節縱向正中取一15 cm左右切口,切開關節囊,切除髕前脂肪墊,向外側推開髕骨,切除前交叉韌帶、半月板,避免損傷內側副韌帶,去除關節間隙骨贅,將脛骨平臺顯露,等量截骨,假體試模,安裝脛骨假體、股骨假體,確認膝關節穩定性、活動度良好后,用骨水泥固定,不置換髕骨,徹底沖洗后,常規放置引流管,屈曲狀態下縫合膝關節切口。
2組術后膝關節均加壓包扎,冰敷24 h,于術后48 h拔除引流管,并預防性使用3~7 d抗生素抗感染,按照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指導其實施康復鍛煉。
1)比較2組臨床指標:包括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術中出血量。2)比較2組膝關節功能:采用紐約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對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5],包括關節活動度、疼痛、關節穩定性、肌力、功能、屈曲畸形等,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者膝關節功能越好。3)比較2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膝關節活動度(ROM)。4)比較2組術后疼痛程度:術后2周與6個月時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膝關節活動時疼痛程度進行評估[6],分值為0~10分,得分高者表示疼痛程度嚴重。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與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指標比較
術前2組HSS評分和RO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HSS評分和ROM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ROM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HSS評分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HSS評分和ROM比較
觀察組術后2周與6個月時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VAS評分比較分
KOA主要特點為關節功能喪失、進行性關節軟骨退變,常累及整個關節,因患者膝關節長期承受內、外翻負荷,內、外側關節面會受到嚴重磨損而變薄甚至消失,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退行性病變,促使膝關節不穩定、疼痛,減少運動幅度,降低生活質量[7-8]。TKA是臨床治療KOA的常用術式,能夠良好地矯正內、外翻畸形,解除患者疼痛,并可增強關節穩定性,改善關節功能[9-10]。但隨著臨床治療發現,該術式創傷大,會破壞正常關節間室,促使原本局限性病變擴大,將生理性膝關節轉變為機械性膝關節,降低膝關節穩定性,甚至會增加感染、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發生可能性[11-12]。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與膝關節主動屈曲至90°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2周與6個月時VAS評分低;術后2組HSS評分、ROM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ROM較對照組高,而2組術后HSS評分無明顯差異,提示采用微創入路UKA術治療KOA效果與TKA相當,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但前者創傷小、恢復快且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關節活動度。微創入路UKA術僅僅對膝關節病變間室實施表面置換,對被破壞的膝關節脛股骨的軟骨表面替換,截除病變軟骨,并清理增生骨贅,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13-14]。微創入路UKA術中無須對髕骨翻轉,切口較小,減小手術創傷,減少失血量,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且能夠將部分交叉韌帶保留,有助于維持膝關節正常的生物力學,改善患者術后本體感覺與活動能力,利于早期實施功能鍛煉,縮短患者住院時間[15]。另外,微創入路UKA術中遵循“輕度矯正不足”的原則,松解軟組織,可在膝關節充分顯露前提下,確保軟組織與對線平衡,避免膝關節矯正過度。但該術式對髕骨關節、對側間室關節軟骨狀況與膝關節諸韌帶結構功能的完整依賴性較大,故與TKA相比,適應證相對狹窄,臨床治療時需全面對患者病情實施評估,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治療術式。
綜上所述,微創入路UKA術、TKA術均可有效改善KOA患者膝關節功能,但微創入路UKA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小、恢復快且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關節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