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雅琴,凌 瑞,勞 茉,王敬雯,栗 璞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廣東 湛江 524000)
阻生智齒是受鄰牙阻力、骨阻力、牙齦阻力等無法萌出、生長位置不當的智齒[1],容易影響咀嚼功能,提高牙周炎癥、鄰牙齲壞、頜面部間隙感染發生率[2],臨床主張盡早拔除阻生智齒,但因下頜阻生智齒位置隱蔽、解剖結構復雜[3],拔除難度較大。以往常通過錘、劈冠去骨法等拔除下頜阻生智齒[4],雖然效果確切、操作簡單,但因拔牙錘敲擊局部組織時會產生較大損傷及振動,易發生拔牙窩形變、鄰牙損傷、斷根、干槽癥等并發癥,且會促進疼痛介質分泌,造成拔牙后疼痛。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及器械的發展,微創拔牙術得到推廣,且有報道[5]指出,較之傳統拔牙法,微創拔牙術能夠完整拔除殘根,減輕周圍軟組織損傷,降低疼痛程度及并發癥風險。基于此,本文探討微創拔牙術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治的76例下頜阻生智齒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8例、觀察組38例。對照組:男20例(52.63%),女18例(47.37%),年齡20~42歲,平均(31.3±2.5)歲;近中阻生19例(50.00%),垂直阻生8例(21.05%),水平阻生11例(28.95%);低位阻生16例(42.11%),中位阻生10例(26.32%),高位阻生12例(31.58%);右側15例(39.47%),左側23例(60.53%)。觀察組:男21例(55.26%),女17例(44.74%),年齡21~40歲,平均(31.0±2.4)歲;近中阻生20例(52.63%),垂直阻生9例(23.68%),水平阻生9例(23.68%);低位阻生15例(39.47%),中位阻生10例(26.32%),高位阻生13例(34.21%);右側14例(36.84%),左側24例(63.16%)。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單側下頜阻生智齒;2)行阻生牙拔除術;3)理解、溝通能力正常;4)知曉本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患側磨牙區軟組織炎癥;2)有拔牙禁忌證;3)合并糖尿病、高血壓;4)合并傳染性疾病;5)合并凝血功能障礙;6)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全部病例行曲面體層X線檢查,明確阻生智齒骨阻生程度,之后設計個體化治療方案,且均于常規消毒后行麻醉操作(注射2%鹽酸利多卡因)。
對照組采用傳統拔牙法,即鑿骨劈冠法。于麻醉生效后,作長三角形瓣切口:將遠中頰側牙齦切開,翻開黏骨瓣膜,再借助骨鑿敲擊法去除頰側骨質、遠中被覆骨質;劈開牙冠,去除骨阻力、相鄰牙齒阻力,再用牙鉗等工具拔除分離的牙冠與牙根。
觀察組行微創拔牙術。于麻醉生效后,作小角形切口:切開、翻起黏骨瓣,從第三磨牙遠中面1 cm部位切至患者第二磨牙遠中面中央,之后轉向頰側,再朝著第二磨牙頸部齦緣作長約6 mm的切口;借助頰拉鉤充分暴露術野,再以外科專用切割針、45°仰角沖擊式氣動手機去除骨阻力,將微創拔牙刀插入間隙,輕微轉動,切斷牙周韌帶,使患牙松動且脫出;以生理鹽水仔細沖洗牙槽窩,縫合黏骨瓣,術后以棉球壓迫止血。
2組術者在術前接受統一培訓,保證每位研究人員行為統一且符合要求,同時按照研究前已制定的嚴密工作計劃展開試驗活動;另外,治療期間向受試者表達人文關懷,以便受試者可以真實反映療效。
比較2組牙槽骨密度、疼痛程度、炎癥介質水平、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治療依從性。
1)牙槽骨密度:術前及術后7 d,采用雙能X射線骨密度掃描儀檢測評估[6]。
2)疼痛程度:術前及術后7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由患者在0—10數字中說出能夠表示自身疼痛感受的數字,隨著數字增大,疼痛感加重[7]。
3)炎癥介質水平:術前及術后3 d以濾紙條取患牙齦溝液,離心且保存于-70 ℃冰箱,以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8]。
4)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后張口受限度(測量最大張口狀態下上下牙間距)、手術時間、拔牙完整性評分(3~5分代表“不完整,有重度牙槽窩損傷”、1~2分代表“完整拔出”,即分值越高則完整性越低)、腫脹程度評分(以1~5分法評估牙齦、面部軟組織腫脹程度,分數低則腫脹程度輕[9])。
5)并發癥:包括牙根折斷、牙齦撕裂、鄰牙松動。
6)治療依從性:參照Morisky依從性量表[10]進行評估,≤45分為差,46~60分為良,61~75分為優;總依從率=(良+優)例數/總例數×100%。
2組術前牙槽骨密度、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牙槽骨密度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2組牙槽骨密度、VAS評分比較
2組術前IL-6、IL-1β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2組IL-6、IL-1β水平均較術前明顯升高(P<0.05),但觀察組IL-6、IL-1β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2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觀察組術后張口受限度、手術時間、拔牙完整性評分、腫脹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3。

表3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3%,低于對照組的15.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為94.74%,高于對照組的76.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阻生智齒發生率較高,相關報道[11]指出,在我國全部智齒萌出群體中,約占45%的群體容易發生錯位和阻生,且以下頜阻生智齒占比較高。現階段主要對下頜阻生智齒患者進行預防性拔除治療,但因下頜阻生智齒存在解剖特殊性且顯露不明顯,所以操作視野受限,手術難度大。以往常以錘鑿劈冠法拔除下頜阻生智齒,由于術中需反復進行撬、劈、鑿等,創傷較大,且會加重患者緊張、恐懼情緒,降低手術配合度,故尚需完善手術方案。微創拔牙術是一種新術式,憑借高速渦輪機頭及鉆頭,能夠有效切開牙齒,且術后不適感輕,效果顯著。劉禮杰等[12]指出,微創拔牙包含生理微創及心理微創2個方面,前者是指微創拔牙術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癥,提高牙槽窩完整性,后者是指能夠避免傳統手術盲目性,減輕患者緊張、焦慮感,從而更加準確、輕松地拔除下頜阻生智齒。鄧志武[13]指出,下頜低位阻生智齒不僅會損傷鄰牙,也會誘發冠周炎、骨髓炎、頜面間隙感染等并發癥,拔牙手術是防治此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鑿骨劈冠法手術用時長,疼痛感較重,加之術后局部腫脹情況顯著,不利于恢復,而微創拔牙術以小角形切口進行手術,組織損傷少,利于術后創面愈合,減輕疼痛。
本研究結果表明,微創拔牙術對下頜阻生智齒患者有較好效果。1)與傳統拔牙法相比,微創拔牙術在去除骨阻力時更準確、更快速,加之不易損傷周圍軟組織,所以創面清晰;另外,借助高速手機進行牙阻力去除操作,也便于控制施力方向,從而按照治療方案有效去除牙阻力[14],減輕手術創傷,降低疼痛程度,減少對骨密度的消極影響;此外,由于無須錘敲擊,還能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使其更好地配合各項拔牙操作,縮短拔牙時間。因此,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牙槽骨密度、VAS評分、手術相關指標更佳。2)傳統拔牙法在解除阻力時需要用骨鑿去除周圍骨組織,之后以閃擊力劈開牙冠,最終再借助撬力、楔力去除阻力,上述操作雖然能達到治療目的,但是易挫傷局部軟組織,也可因著力點滑脫而傷及鄰牙,同時若是敲擊力過大,亦可能造成牙根折斷/移位,導致周圍牙槽骨折裂,或是因敲擊震蕩力過大而造成下頜角骨折、顳下頜關節脫位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能與微創拔牙術術前審慎評估拔牙阻力,以及術中保護周圍軟組織、執行無菌操作,術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拔牙窩降溫、預防感染等有關。3)拔除阻生智齒期間由于會損傷局部組織,所以會過度激活炎癥反應[15],促進炎癥介質分泌,而齦溝液中IL-6、IL-1β等物質與周圍組織炎癥情況緊密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術后IL-6、IL-1β水平提高,提示手術操作會造成手術局部炎癥,術后3 d觀察組IL-6、IL-1β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微創拔牙術因創傷輕,能夠盡快緩解炎癥狀態,促進創口恢復。
綜上所述,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中采用微創拔牙術效果顯著,且能減輕炎癥反應,減少并發癥,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疼痛程度,緩解對牙槽骨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