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岳陽市婦幼保健院外科,湖南 岳陽 414000)
急性闌尾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常見于6~12歲的患兒,5歲以下患兒急性闌尾炎的發病率較低,3歲以下患兒的發病率更少見[1]。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加之患兒缺乏表達和溝通能力,容易被誤診,增加并發癥的風險,甚至威脅生命[2-3]。減少闌尾炎術后并發癥是縮短住院時間的關鍵。本研究對25例急性闌尾炎患兒術后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岳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小兒急性闌尾炎50例,按住院號奇偶數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研究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5~11歲,平均(7.44±1.14)歲;發病類型:單純性闌尾炎11例、化膿性闌尾炎10例、闌尾膿腫4例;病程5~11 h,平均(7.07±0.68)h。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12歲,平均(7.47±1.13)歲;發病類型:單純性闌尾炎13例、化膿性闌尾炎9例、闌尾膿腫3例;病程4~12 h,平均(7.10±0.59)h。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及發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闌尾炎指征;對本試驗知情;認真閱讀同意書并在對應位置簽字;影像學資料及病案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泌尿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分裂癥、傳染性疾病、血液疾病、嚴重靶器官疾病者;期間參與其他研究者;有先天性疾病者;依從性低,無法配合者;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結合患兒病情,做好病情觀察,給予口頭健康知識教育,適當進行常規心理疏導,幫助患兒提升依從性。
研究組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定期清潔病房,為患兒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定期消毒和凈化空氣,有效控制病房的溫度、濕度、光線,為患兒創造溫暖的環境;加強飲食護理,鼓勵患兒吃高蛋白高營養飲食,改善患兒營養狀況,多吃蔬菜水果,按時飲食;患兒術后返回病房后,密切觀察患兒體溫,當患兒體溫異常時,及時治療;由于手術創傷的影響,麻醉消退后患兒會出現躁動和哭泣現象,護士和家屬應提前做好準備,及時給予安慰。為防止患兒在躁動、哭泣過程中引流管滑出,必要時應按醫生建議給予鎮痛,或采用約束帶保護;鼓勵和督促患兒術后進行早期活動,并告知患兒及其家屬早期活動的重要性,適當鍛煉,提升其依從性,加強機體素質;指導患兒預防便秘,保持排便暢通;心理護理,及時與患兒家屬溝通,回答患兒問題,緩解緊張感,讓患兒家屬配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為患兒及其家屬創造一個安靜的病房環境。建議患兒家屬盡可能避免探望,以避免大量的人口流動,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少數患兒因躁動、過度活躍,防止拔出穿刺鞘失去壓迫作用后穿刺點出血。術后密切觀察患兒臍孔及周圍區域是否有出血,如有異常應立即止血;個別患兒也會出現肩痛,采用低流量連續吸氧2~3 h,減輕疼痛。
比較2組干預后住院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并發癥(切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排尿困難)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干預前后炎癥因子[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問卷進行滿意度調查,總計10分,滿意計8~10分、基本滿意計5~7分、不滿意計0~4分,護理滿意度=(基本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干預后住院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顯著縮短(P<0.001),見表1。

表1 2組住院時間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2組干預后IL-6、TNF-α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干預后IL-6、TNF-α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1例、排尿困難3例、切口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00%(6/25);研究組術后發生排尿困難1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0%(2/2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4.152 8,P=0.041)。
研究組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分別為12、13、0例,對照組分別為8、12、5例,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100.00%比80.00%,χ2=5.555 6,P=0.018)。
小兒急性闌尾炎是兒科常見疾病[4]。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盡管療效顯著,但手術壓力大,加上兒童發育還不健全,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不利于實現良好的預后結局[5-6]。因此,需要重視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術后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干預后住院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顯著縮短,IL-6、TNF-α水平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減少,護理滿意度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丹[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在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術后護理中,優質護理效果更好,可以幫助患兒實現最佳預后結局,縮短疾病恢復進程,加快疾病恢復速度。原因分析:傳統的護理模式只關注患兒病情監測,忽視了對心理和并發癥的精心護理,不利于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8]。優質護理堅持“以人為本”,以患兒為中心,注重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9-10]。主要體現為:保持病房整潔,避免發出噪聲,控制病房溫度、濕度,可以營造溫暖舒適環境,有利于提高家長滿意度。同時,認真傾聽,回答患兒及其家屬的問題,引導家屬積極參與術后護理,有利于緩解患兒不良情緒,提高合作程度[11]。加強病房巡視,密切監測體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對術后護理效果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可以縮短疾病進程,抑制并發癥,進而改善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