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張凌源,蔡玉魁,徐珊珊
上海德濟醫院,上海 200333
腫瘤相關性貧血屬于腫瘤科常見疾病,和正常人相比,腫瘤患者體內出現不同程度的代謝紊亂以及免疫缺陷[1-2]。腫瘤患者體內消耗增大,可誘發局部組織缺氧、免疫力不足等,導致機體更加衰弱,不利于治療的實施以及生活質量維系[3-4]。特別是老年腫瘤患者,其身體狀況往往更差。西醫對于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的治療方法相對單一,主要有補充鐵劑、維生素、直接輸血等,但療效尚有待提升。中醫對于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的調理方法較多,在以往的研究中,也顯示出了一定的效果[5-6]。本研究觀察炙甘草湯聯合針刺治療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德濟醫院治療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6.09±5.88)歲;體質量指數(booly mass index,BMI)(22.72±5.01) kg·m-2;腫瘤類型:肺癌7例,胃癌8例,結直腸癌5例,肝癌7例,其他3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5.73±6.74)歲;BMI(22.89±4.85) kg·m-2;腫瘤類型:肺癌8例,胃癌6例,結直腸癌4例,肝癌8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上海德濟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納入標準患者診斷為腫瘤相關性貧血,西醫診斷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7]中相關標準,患者罹患惡性腫瘤,且男性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120 g·L-1,女性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110 g·L-1;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脾腎虧虛證診斷標準: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貧血,腰膝酸軟,胃納不佳,舌苔淡,脈細數;患者年齡大于65周歲;患者的身體狀態相對平穩,用藥規律并且個人能夠耐受,依從性良好。
1.3 病例排除標準患者經評估后,生存時間不足1年;同時參加其他的醫學科研項目;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成癮性藥物;對研究中所使用的藥物或器材等具有過敏的情況;身體狀態較差,經評估不適宜接受相應的干預;其他原因引起的貧血。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支持治療,給予患者補充鐵元素,口服右旋糖酐鐵口服液[康臣藥業(內蒙古)有限責任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0084,每支10 mL],每日口服2支。若患者符合標準則給予輸血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炙甘草湯聯合針刺治療。針刺方法:選擇印堂穴、血海穴(雙側)、大椎穴、魚際穴等。對以上穴位采用一次性針灸針完成針刺治療。針刺穴位后,首先以高頻率(不低于120 r·min-1)捻轉約60 s,后留針0.5 h,間隔10 min進行1次行針。取針時按壓針孔,確定患者無不適感后治療結束。炙甘草湯方藥組成:炙甘草15 g,生地黃40 g,生姜10 g,桂枝10 g,人參 6 g,阿膠6 g,麥門冬10 g,火麻仁10 g,大棗15枚,杜仲10 g,山藥10 g,淫羊藿9 g,茯苓10 g,白術 10 g。每日1劑,以沸水煎煮至450 mL,每日分早中晚服用,每次服用150 mL。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2個月。
1.5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貧血臨床表現明顯改善,血紅細胞計數明顯上升,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貧血相關臨床癥狀有改善,血紅細胞計數上升,但尚未達到正常水平。無效:未達到以上所述的顯效以及有效的標準[9]。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1.6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指血1 mL,采用血常規分析儀對血紅蛋白完成測定。
運用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ore,KP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測評,該評分以100分為最高分,以0分為最低分,以分數低表示生活質量差[10]。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水平,包括CD3+、CD4+、CD4+/ CD8+。在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外周靜脈血5mL,采用流式細胞儀對淋巴細胞免疫分型完成測定。
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乏力、皮疹、食欲不振等情況。

2.1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KPS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KPS評分比較
2.3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2.4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由于腫瘤自身消耗因素或者腫瘤的治療(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等導致的貧血稱為腫瘤相關性貧血,較為典型的表現有乏力、頭暈、厭食、脫發、皮膚干燥等,對患者個體的生活質量以及治療效果形成明顯的干擾[11-13]。有研究認為,腫瘤相關性貧血可以改變腫瘤的微環境,使腫瘤細胞處于相對缺氧的狀態,誘導腫瘤基因表達出現變化,增加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抑制腫瘤細胞的凋亡,導致腫瘤治療失敗[14-17]。腫瘤相關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的營養攝入缺乏;慢性消瘦和失血;炎性反應介導的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量降低;腫瘤治療方法導致骨髓抑制以及紅細胞生成障礙。糾正患者的腫瘤相關性貧血也是腫瘤姑息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8-19]。目前,臨床工作中針對腫瘤相關性貧血的個體,仍然以西醫的治療方法作為首選,如皮下注射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或者口服含鐵制劑等[20],但療效有限,特別是口服鐵劑的方法,會受到人體胃腸道因素的干擾,也容易因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而降低吸收的比例[21]。探索運用其他的方法改善腫瘤相關性貧血,也成為醫學領域內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中醫認為,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屬于“虛損”“血虛”“血枯”等范疇。中醫古籍中也早就出現了關于該類貧血的記載,如《靈樞·決氣》記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醫宗必讀》記載:“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骨髓。”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補脾益氣方可使氣血生化[22-23]。
脾腎虧虛型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為常見的證型,患者貧血而脾腎虧虛,所以在調理過程中,需要益氣生血、補腎健脾[24-25]。血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兩大物質基礎。陽化氣,陰成形,人一身之陰陽,總為氣血,氣血充盈則形強神旺。《千金翼方》記載:“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外臺秘要》記載:“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主要功效為通陽復脈、益氣滋陰、氣血并補。方中炙甘草可以益氣補中,和胃補脾;生地黃能夠生津養陰;生姜、桂枝可以溫陽通脈、使氣血流通;人參為大補元氣之藥,可益肺補脾、固脫復脈;阿膠能夠滋陰補血;麥冬可以除煩清心、生津益胃、潤肺滋陰;火麻仁能夠通便潤腸;大棗可以補中益氣、安神養血、補宜脾胃;杜仲補肝益腎、固沖任;山藥能夠補腎健脾;淫羊藿可以壯陽溫腎;茯苓利水滲濕、和胃健脾、安神寧心;白術可以益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血、養胃安神、補腎健脾的效果,對于改善患者貧血具有良好的功效。
針刺印堂可清頭明目、通鼻開竅、疏風清熱、寧心安神;針刺血海可補血養肝;針刺魚際可疏通經絡、解痙止痛、活血化瘀、調理氣血;針刺大椎可壯陽解表、清熱解毒、祛風散寒、清腦安神、清肺理氣。
本研究結果表明,口服西藥可以直接補充鐵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而中醫療法可以調理氣血、經絡,改善血紅蛋白的水平。患者的貧血情況得到改善,日常活動能力提升,身體狀況好轉,心理壓力也相對減輕,所以生活質量也得到相應的改善。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也沒有明顯的增高,也說明了中醫療法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炙甘草湯和穴位針刺治療老年腫瘤相關性貧血,可以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血紅蛋白水平、外周血T細胞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