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忠,季 紅,于 潔,張 婷,李 靜,徐真真,劉翠紅
(1.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山東濟南250013;2.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手術衣是醫護人員手術過程中的主要防護用品,可以維持術中無菌面的完整性、阻隔致病菌感染,降低病原微生物在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傳播風險,從而保障醫務人員、患者的健康[1]。醫療防護材料的使用經歷了棉質材料階段、一次性無紡布材料階段和可重復使用高防護醫用復合材料階段[2]。最開始的棉質手術衣因棉手術衣表面脫落的毛絮、微粒等容易攜帶病原體,且造成潔凈手術室高效過濾器失去過濾除菌功能,并不具備必要的機械性能及防噴濺功能而逐漸淘汰。醫用一次性防護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經不斷摩擦可使其表面脫落形成落絮,從而感染患者的傷口[3]。此外,一次性手術衣不具備濕熱適應性,穿著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舒適度較低。可重復使用高防護新型手術衣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可重復使用等特點[4-5],可滿足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醫用防護服使用量激增的需求,降低國家疫情防控物資儲備成本[2],逐漸成為了臨床新的選擇。本研究旨在檢驗一種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透濕性及防護性能,確定該手術衣在臨床使用中的舒適度及防護性能效果,為臨床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應用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材料 試驗材料為一種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關鍵部位,淺綠條紋面料,內外兩層為聚酯長絲纖維、導電絲纖維材料,中間層為聚氨酯膜、PTFE膜,將3層材料經特殊工藝復合制造而成,每次使用后均清洗、消毒并干燥處理。
1.2 方法 分別選取清洗40、100次后的手術衣關鍵部位樣本,依據標準GB/T 4744-2013和GB/T 12704.2-2009的試驗方法進行靜水壓試驗和織物透濕性能檢測,測試條件為溫度(38±2)℃,濕度50%±2%。
1.2.1 靜水壓試驗 參照《紡織品防水性能的檢測和評價 靜水壓法》[6]的規定,以織物承受的靜水壓來表示水透過織物所遇到的阻力。在標準大氣壓的條件下,試樣的一面承受持續上升的水壓,直到另一面出現3處滲水點為止,記錄第3處滲水點出現時的壓力值,并以此來評價試樣的防水性能。本次試驗水壓上升的速度為水壓上升速度60 cm H2O/min。按照我國現行的醫藥行業標準[7-8],高級型手術衣關鍵部位靜水壓≥100 cm H2O(1 cm H2O=0.098 kPa)為本研究樣品的合格標準。
1.2.2 織物透濕性試驗 參照《紡織品 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 第2部分:蒸發法》[9]的試驗方法,將盛有干燥劑或一定溫度蒸餾水并封以織物試樣的透濕杯置于規定溫度和濕度的密封環境中,根據一定時間內透濕杯質量的變化計算試樣透濕率。本研究采用倒杯蒸發法測量手術衣關鍵部位的透濕性能。按照我國《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10]及相關標準[3]規定的防護服材料的透濕量應不低于2500 g/(m2·d)為本研究樣品的合格標準。
清洗40次后的手術衣關鍵部位樣本的靜水壓試驗結果為572.4 cm H2O,織物透濕率為2870 g/(m2·d),符合標準要求。清洗100次后的手術衣關鍵部位樣本的靜水壓試驗結果為302.7 cm H2O,織物透濕率為3460 g/(m2·d),符合標準要求。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靜水壓試驗和織物透濕性試驗結果
近年來,隨著醫療領域對血液傳播感染的深入了解和重視,醫生和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采取的防護措施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手術衣所采用面料的有效阻隔性成為研究重點[11]。研究表明[12],在手術過程中存在接觸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風險,均可通過與血液、破損皮膚或黏膜接觸傳播,手術衣的出現在手術過程中的感染預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研發具有更優異防護性能和透氣性良好的新型高性能手術衣也逐漸被重視[12]。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在經過40、100次清洗后,靜水壓試驗結果與織物透濕性能試驗結果均符合標準,其防護性能與舒適度均合格、有效。與Karim等[5]研究結果一致,即可重復使用的防護服通常可以承受75~100次洗滌,也可保持其性能。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材料具備“三防一透一阻”功能,即防水、防滲透、防污染、透濕氣、阻菌功能。其中“三防”可以杜絕患者血液、體液浸透感染醫護人員而造成互相傳播的風險;“一透”有利于醫護人員汗液、蒸汽排出,提高舒適度;“一阻”起到阻菌的效果,基本能阻斷醫院常見的致病菌群污染。由此可見,新型可重復手術衣的性能可以更好地貼合臨床,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8世紀末手術衣被正式用作手術操作中的防護工具,全棉材料成為手術衣的主要使用面料。我國對手術衣的研究起步較晚,且經歷了長時間的棉布手術衣、一次性手術衣時期[13]。吳可萍等[14]調查顯示,全國31個省市區的3083家醫院中,手術衣選用棉織物的醫院占80%以上,而相關研究[15]已充分證明,棉織物具有較差的抗滲水性,手術過程中如遇到血液或液體噴濺的情況時,病原菌會通過液體滲透到手術衣和手術單,造成患者與醫護人員交叉傳播感染。此外,棉質手術衣中的落絮增加了潔凈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且容易攜帶各種病原體,最終造成潔凈手術室高效過濾器失去過濾除菌功能。一次性手術衣阻菌等性能雖然優于傳統棉織物手術衣,在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防護功能仍然不能滿足臨床需求,且不具備濕氣透過功能,成本較高,更重要的是會產生大量醫療垃圾,對環境造成污染[16]。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出現既兼顧了良好的防護性能和透濕性,又可以重復使用,減少了成本,減輕環境污染,因此更適合臨床的需求。
目前,各國醫療衛生系統在提供醫用防護用品的及時性和安全性方面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國家衛健委在《醫療廢物分類目錄(2021年版)》中指出,鼓勵使用可復用的醫療器械和用品來替代一次性醫療器械、器具和用品,以實現源頭減量,并支持安全、有效的可復用醫療器械在臨床規范復用。應用高性能且可重復使用的醫用防護用品不僅有利于提升醫院的感染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也是醫療衛生系統節約成本、保證安全的重要措施,最終可以促使醫院向智能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保健體系邁進。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出現即可以滿足應急條件下的緊急需求,也可降低國家疫情防控物資儲備成本。對于我國來說,普通棉布仍然是我國手術鋪單和手術衣的主要材質[17],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醫用防護設備長久以來的使用習慣和對感染控制的認知度不足,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可重復使用醫療器械設備的規章制度,完善可復用醫療器械的標準體系,促進醫用防護設備的研發與更新。
綜上所述,新型可重復使用手術衣的防護性能與透濕性能均達到標準要求,然而目前我國對可重復手術衣的臨床研究仍相對不足,缺乏有效客觀的評價指標及研究數據。未來應加大對可重復手術衣的研發與投入,促進紡織技術的革新,使可重復手術衣更好的貼合臨床實際需求,進一步保證患者、醫護人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