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翠,馮秀娟,谷瑞金,趙新娟
(諸城市人民醫院 山東諸城262200)
普外科作為醫院的重要治療科室之一,其日常接診量多高于其他科室,普外科護理質量與效率也是評價綜合醫院醫療能力和質量的重點內容之一[1]。作為符合現代醫療發展趨勢的一種管理模式,層級管理可以結合患者的護理特點和疾病發展進行各層次的護理方案設計和護理人員的合理安排,從而提高護士工作積極性,優化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2]。近年來,普外科工作任務量不斷增加,護理資源緊張,為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提升護理工作質量,本研究將層級管理模式應用于普外科,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136例普外科患者。納入標準:①意識、語言及聽力無異常,能夠正常溝通交流;②手術過程順利;③臨床資料完整;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②惡性腫瘤。將2021年7月1日~12月31日6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32~77(50.31±0.27)歲;膽囊結石并膽囊炎23例,膽管結石15例,腹股溝疝7例,急性闌尾炎13例,腸梗阻5例,甲狀腺腫物2例,脾破裂3例;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初中及高中27例,小學25例。將2022年1月1日~6月30日6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36例、女32例,年齡35~74(50.75±0.31)歲;膽囊結石并膽囊炎28例,膽管結石11例,腹股溝疝5例,急性闌尾炎9例,腸梗阻7例,甲狀腺腫物6例,脾破裂2例;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3例,初中及高中27例,小學2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均由同一組護理人員進行干預,共16名,均為女性,年齡22~49(35.28±0.54)歲。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措施。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護理崗位職責開展工作,確保24 h專人在崗,合理安排值班人員。
1.2.2 觀察組 采用層級管理模式。①分組:每4名護理人員為1個護理小組,每個小組選取1名責任組長。護士長對每個護理小組進行統一管理,建立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的層級管理體系,共分為3個層級。通過設置小組長的方式,讓所有護理人員可發揮自身專業知識,不僅按照醫囑落實護理措施,同時提高了護士臨床決策能力,調動全科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增強護士歸屬感[3]。進行層級護理小組劃分時應考慮科室現有患者數量等因素,充分評估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包括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實踐能力、工作經驗及年資等。在進行工作職責劃分時,可以根據護理人員的職稱及專業能力等進行綜合評估,合理分配護理人員的輪崗工作[4]。②責任分工:a.護士長職責。護士長對各個小組日常護理工作進展進行監督。并對小組間護理工作完成度和效果進行評價,同時將評估結果與個人績效掛鉤,以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護士長對各個護理小組中的責任護士和責任組長進行分層級的內容培訓和考核,完善各層級培訓計劃和考核內容,按照計劃有序地進行專業培訓,以促進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提升,增強自身綜合工作能力[5]。b.責任組長職責。責任組長幫助護理人員解決護理方面的技術性問題,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將護士長安排的護理任務進行整理,同時將整理后的內容有序傳達給責任護士。規劃小組所負責的危重患者的護理工作,明確危重患者的護理管理重點內容并進行明確的責任護士職責劃分,公開每名責任護士的護理任務,每天統一驗收護理工作的落實成果。根據科室患者的數量進行值班人員數量的合理分配,使護理人員的數量均衡,實施8 h輪崗、彈性排班制度。適當增加早、晚班人員數量,使早晨和晚間這兩個特殊時間段能夠有充足的護理人員在崗[6]。完善交接工作,對責任護士進行交接工作內容的培訓,責任組長要跟隨科主任或主治醫生進行查房,同時結合科主任及主治醫生的醫囑,指導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檢查和護理操作。③以護理小組為單位,結合患者的疾病特點,全員共同參與制訂患者圍術期護理計劃。責任護士加強醫療設備使用前后的檢查和日常維護等工作。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患者的康復指導等工作,執行責任組長的工作指令。以上工作由2~3名責任護士完成,確保合理分工和每名護理人員的主要職責。
1.3 觀察指標 采用護士工作能力評價量表評估兩組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包含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護理觀察等7個維度,采用百分制,評分與工作能力呈正相關[7]。評估兩組護理質量,包括患者投訴率和護理滿意度。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護理人員管理前后工作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護理人員管理前后工作能力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投訴率比較 觀察組投訴1例(1.67%),對照組投訴9例(1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隨著經濟水平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高質量的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而護理質量的提升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人力資源配置、護理人員工作能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普外科是醫院的重點科室之一,其護理水平備受社會矚目。傳統護理管理中存在缺乏條理性、護理分工的具體職責模糊、護理人員技術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等缺點。近年來,層級護理管理的效果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謝芳等[8]研究顯示,采用護士層級管理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健康教育知曉評分、護理質量評分均更高(P<0.05)。層級護理管理能夠有效順應普外科發展現狀,發揮量才而用、人盡其才的特點,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從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層級護理管理將普外科的主要護理工作進行了多個護理模塊的拆分,并結合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進行了護理梯隊的劃分,逐級進行管理。且對各個等級護理人員的崗位設置進行了明確,使其充分認識自身的護理工作任務,并且在進行各崗位的護理工作劃分時,能夠結合護理人員的技能、協調以及溝通、工作經驗等能力進行匹配,將護理工作細化,使不同等級的護理人員承擔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護理工作。通過管理等級的劃分能夠將普外科護理人員的人力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各個層級護理人員充分發揮自身的工作潛力和能力,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不同等級護理人員的個性化培訓,能使護理人員對自身的護理技能、操作以及理論知識掌握更加牢固,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各個維度工作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投訴率低于對照組(P<0.01);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層級護理管理在降低普外科護理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將層級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普外科患者中,可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降低患者護理工作投訴率,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同時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可對普外科護理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提升護理效率,最大限度發揮護理資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