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設計 董曉群/評析



【文本解讀】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收錄于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本文站在孩童的視角,從“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這一觀點出發,通過“聯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猜測—探究求證—得出結論”這幾個步驟來一步步說明觀點,塑造了一個“好奇心強、愛觀察、善于探索”的人物形象,呼應了“科學發現的機遇,總是等著好奇而又愛思考的人”這一單元導語。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根據時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心情變化等梳理事件的經驗。與教材配套的《語文作業本》也提供了導圖支架。由于本文線索清晰,學生完全可以從時間、心情等不同角度進行自主梳理與探究。鑒于本單元以科學為主題,課上可以多學科聯結,讓學生利用科學知識,了解說明觀點的新方法,感知科學探究精神,解開本文的奧秘。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會寫“脆、攔”等4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5個詞語。
2.借《語文作業本》上的思維導圖和已有經驗,梳理課文主要內容,并探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3.借思維導圖和相關語句,初步聊聊“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感悟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借助梳理課文的經驗與方法,厘清課文主要事件,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同時,結合梳理的內容,探究人物的科學品質,感悟并傳承科學探究精神。
難點:結合時間、心情、對話等相關信息,體會作者說明觀點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悟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
一、暢說科學,憶主題
1.圍繞單元內容,通過游戲搶答有關已學課文的問題。
(1)你從《學弈》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2)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給你什么啟發?
2.復習單元主題,齊讀單元篇章頁。
3.借助宣傳視頻,了解“科學3分鐘”活動,產生探究興趣。
引導:其實這是一個演講活動。你們覺得科學方面的事情用3分鐘時間說得清楚嗎?“你與科學的距離只有3分鐘”是什么意思呢?也許學完課文,我們就明白了。
二、理“小事例”,明觀點
(一)一理內容,了解“觀點與結論”
1.聊聊課題,提出疑惑或見解。
(1)由“手表”認識“懷表”,齊讀課題。
(2)質疑課題,持續探討:如果讓你在課題后面加一個標點符號,你會加什么?
2.默讀課文,梳理內容并解說。
取出《語文作業本》,完成練習題中的觀點和結論部分,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板書:觀點、經歷、結論)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3.達成共識,明確觀點與結論。
作者的觀點是: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板書)
得出的結論是:父親的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板書)
(二)二理小事,發現“事例與方法”
過渡:對于觀點和結論,大家的意見都很一致。這個單元要求我們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1.自主梳理“小事例”:讀讀第1自然段,找找“我”用了哪些小事例來說明“最初的觀點”。
(板書:早晨鳥叫、夜里狗吠、夏天蟬叫、秋晚蟲唱、老人敲鐘、盲人彈弦)
2.組內研討,發現方法:“我”是怎樣用這些小事例來說明“最初的觀點”的?
(1)給事例分類,說發現。
預設一:正反兩面分析。
有生命的——早晨鳥叫、夜里狗吠、夏天蟬叫、秋晚蟲唱
無生命的——老人敲鐘、盲人彈弦
預設二:多角度說明觀點。
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早晨、夜里
一年中的不同季節——夏天、秋晚
(2)聯結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回憶通過“正反兩面”說明觀點的方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科學3分鐘”這一真實情境出發,讓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行,讓學生借助《語文作業本》中的思維導圖,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同時利用“小事例”厘清與落實語文要素,為自主梳理與探究“大事例”埋下伏筆。)
三、探“大事例”,得結論
(一)回探“舊經驗”,巧用“梳理事件好方法”
過渡:作者就是這樣借助這些小事例來說明“最初的觀點”的,那又是怎么用“我”的一次經歷來說明“最終的結論”的?回憶一下,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梳理內容?
1.觀看微課,回憶梳理方法:按照時間順序、心情變化、事情發展順序(起因、經過、結果)等。
2.布置探究任務一。
(1)小組分工合作,選用一種合適的方法與思維導圖,梳理“我”的經歷。
(2)說說“我”是怎樣用這件事來說明“最終的結論”的。
3.任務建議:語言精練,用關鍵詞記錄在卡紙上。組長分配任務,人人參與。探究時間:2個“科學3分鐘”。
(二)細探“大事例”,發現“說明觀點新方法”
1.利用思維導圖,分享梳理成果。
預設:
(1)心情曲線圖:在心情的變化中,說清楚自己的探究感受,借此說明觀點。
(2)時間魚骨圖:在一天又一天的探究過程中,一步步說明自己的觀點。
(3)事情發展流程圖:借助起因、經過、結果,說明觀點。
2.對比導圖內容,關注主要情節:你們有發現共同點嗎?
小結:不管用什么方法,梳理出的關鍵情節都是一樣的。作者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大膽猜測,并進行求證。
3.找出文中關于猜測與證實的句子,并朗讀。
(1)猜測:“我想:表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2)證實:“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過渡:在猜測與證實之間,“我”又在干什么呢?一起讀一讀父子倆的對話。
4.朗讀父子對話,明晰探究過程。
5.回看全文,了解說明觀點的新方法:聯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猜測—探究求證—得出結論。
小結:原來作者就是這樣從日常經驗出發,不斷提問,不斷探究求證的。這展現了一個怎樣的“我”呢?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選擇方法梳理“我”的經歷的過程,也是和文本、同伴多次對話的過程。)
四、感悟圖式,品人物
(一)借圖尋依據,初品“人物特點”
1.布置探究任務二。
(1)借助思維導圖,組內初步聊聊“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記錄在卡紙對應的位置上。
(2)對照思維導圖,說說理由。探究時間:1個“科學3分鐘”。
2.解讀導圖內容,形成判斷依據。(將卡紙貼到黑板上)
(1)品味人物特點:根據學生的討論,引導他們從以下角度聊聊“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預設:
①關注心情曲線圖:在心情變化中,發現“我”是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孩子。
②關注時間魚骨圖:從“一天、這樣過了很多天、此后……”這些時間詞里,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堅持不懈、追根求源的孩子。
③關注事情發展流程圖:從聯系經驗中,發現“我”是一個善于觀察、勤學好問的孩子;從大膽猜測中,發現“我”是一個心思細膩、見微知著的孩子。從探究求證中,發現“我”是一個鍥而不舍、舉一反三的孩子。從證實猜測中,發現“我”是一個天真無邪、講依據的孩子。
(2)發現科學精神:根據思維導圖,你們覺得要想有科學發現,需要什么科學精神或品質?
預設:
①關注心情曲線圖:正是因為“我”對表里的聲音十分好奇,所以才會有之后的探究求證。
小結:科學的發現,往往是從好奇開始的。
②關注時間魚骨圖:“我”的探究不是3分鐘熱度,而是持續了好久。
小結:科學的發現,來自堅持不懈地探究。
③關注事情發展流程圖:在探究求證的過程中,父親有時候并不同意“我”看表,“我”需要通過一問再問,才能證實猜測。
小結:科學的發現,不一定能一帆風順,需要一問再問。
3.再讀人文主題,感悟科學品質。
過渡:“科學發現的機遇,總是等著好奇而又愛思考的人。”原來馮至就是篇章頁上所說的好奇而又愛思考的人。再來讀一讀。現在你覺得什么叫作“你與科學的距離只有3分鐘”?
4.聯系生活,說說對“你與科學的距離只有3分鐘”的理解。
(板書:聯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猜測、探究求證、得出結論)
小結:其實這節課中的你們也像作者一樣,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提出問題并大膽猜測,在一個又一個3分鐘里進行探究求證,用具體事例說明自己的觀點。原來你與科學的距離真的只有3分鐘。
(二)保持深思考,傳承“科學品質”
1.猜猜長大后的馮至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預設:居然沒有成為一個科學家,而是成了一個很有成就的文學家。
2.回看作者的觀點與結論:“我”的觀點和結論都是一致的,對嗎?那你們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3.正確看待正誤,初步思辨“我”的發現有沒有意義。
總結:看來,當時馮至的觀點和結論都是錯誤的,而且他也并沒有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成為一個科學家。那“我”的發現有沒有意義?下節課我們借助梳理出來的思維導圖,結合課文與馮至的資料,再來聊一聊“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當時的發現對“我”究竟有沒有意義。也許,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文學可以是哲學,更應該是科學。
(設計意圖:本環節學生多次讀圖,在探究中感受人物,理解人文主題,發現自己與科學近在咫尺,并在思辨性話題的引導下,進一步了解馮至,感悟科學探索精神與文學鉆研精神是相通的。)
【板書設計】
【教學評析】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旨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論說類文章常見的表達方法,不僅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有理有據地進行論證。《表里的生物》并不是一篇純粹的說理文,而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該如何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落實語文要素,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本節課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一、因“事”理“學”,路徑清晰,支持積極實踐
“表里有生物”這一觀點的產生、求證過程構成了文章的內在邏輯。本文線索明晰,多次出現有關時間和人物心理變化的詞語。只要厘清了事件的發展過程,就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用事例說明觀點的。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許多梳理文章內容的經驗。基于此,教師以“梳理事例”為主要學習任務,設計學習路徑。先提示學生用四字詞語梳理“小事例”,發現作者從多個角度說明最初的觀點,這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再引導學生梳理“大事例”,這對學生而言有難度。于是,教師通過微課,幫助學生復習梳理方法,在自主閱讀、合作探索中,用合適的圖式從不同角度梳理事例。開放的學習路徑整合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多項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運用梳理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形成結構化經驗。
二、以“圖”探“法”,邏輯分明,助力多階思維
要想讓每個學生擁有思考和表達的機會,教師需要提供學習支持,精簡教學內容。整堂課,學生圍繞梳理好的思維導圖,一讀再讀,實現深度學習。第一次讀圖,得出文章是按“聯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猜測—探究求證—得出結論”來說明觀點的。第二次讀圖,從圖中信息和相關語句中,初步感受到“我”是一個好奇、愛探索、堅持不懈的孩子。第三次讀圖,感悟到科學發現總是從好奇、愛思考開始,發現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要經歷困惑、痛苦。三次讀圖,層次分明,簡潔又豐滿,學生經歷了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過程,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熱情高漲,學習進階清晰可見。課堂上,教師根據“科學3分鐘”這一真實活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一個又一個“3分鐘”里展開探究,思考“科學3分鐘”的內涵以及自己和科學的距離。
三、就“事”論“人”,理例結合,引發真切感悟
散文是感性的,而本文的語文要素卻指向理性思維。兩者之間的聯結點就在于“表里有生物”這一觀點的產生、求證過程。這也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根據人物的心情、語言等,感受到“我”好奇心強、愛觀察、善思考、比較執著的人物形象,在感性的閱讀中進行理性的梳理,在理性的探究中融入感性的鑒賞和品悟。學生多次和文本對話,獲取信息;多次和學習伙伴對話,從圖式和語言中發現求證過程,在討論交流中發現“我”的探究思路與兒童天真可愛的天性融為一體。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我”的觀點和結論都是錯誤的,那“我”的發現有沒有意義,引發他們繼續探究的興趣,為下節課完成挑戰性任務做好鋪墊。
教簡才能學豐。教師要準確把握單元目標、文本特質和真實學情,精選教學內容,通過結構化的學習設計,支持學生開展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實現理趣共生、情智共長。
(1.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
2.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