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托 吳秀娟



【文本解讀】
《剃頭大師》是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童年,閱讀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習作要素為“寫一個身邊的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
課文選自著名作家秦文君的小說《調皮的日子》,寫了表弟小沙怕被老師傅剃頭,央求“我”幫他理發,結果“我”不僅理得一團糟,害得他剃了光頭,還讓姑父的睡衣上滿是碎頭發。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能通過聯系生活經驗和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課題稱“我”為“剃頭大師”,其實“我”剃頭的水平與“大師”稱號形成了強烈反差,從而產生了戲劇性的表達效果,值得賞析。而文中除了“剃頭大師”,還有“害人精”等稱號。以“稱號”凸顯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與單元習作要求一脈相承,可以實現學習與運用的聯結。
【教學目標】
1.認識“剃、執”等10個生字,會寫“表、膽”等13個字,會寫“大師、表弟”等14個詞語。
2.能借助圖式梳理比較,發現老剃頭師傅和“我”剃頭過程的不同。
3.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剃頭大師”“害人精”等稱號的由來,并說出課文以“剃頭大師”為題的理由。
4.聯讀《電視小子》,進一步感知用“稱號”來凸顯人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并嘗試運用,產生閱讀《調皮的日子》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剃頭大師”“害人精”等稱號的由來,并說出課文以“剃頭大師”為題的理由,初步學習用“稱號”來凸顯人物特點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初解“剃頭大師”
1.聊“大師”:說說什么樣的人能被稱為大師;聊聊自己知道的大師,如書法大師王羲之、國畫大師齊白石、京劇大師梅蘭芳等;說說身邊的大師。
2.讀課題,結合“剃”的字形,理解“剃頭”就是理發,“剃頭大師”一般指理發技藝很高超的人。
3.結合圖片認讀剃頭工具:一把锃亮的剃刀,一把老掉牙的推剪。
(設計意圖:本環節先由課題中的“大師”切入,引導學生激活已知并關注身邊的人的特長,豐富對“大師”的認識;再由“剃”字字形帶出學生對詞語“剃頭”的理解,讓學生結合剃頭工具認讀本課比較難理解的詞,實現在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
二、讀文,梳理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剃頭大師”和“害人精”分別指誰。
2.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①chǔ ②chù ①fā ②fà? ①de ②děi
處置? ? ? ? (? )? ? ? ? 理發店(? )? ? ? ? 只得/還得(? )
所到之處(? )? ? ? ? ? ? ? ? ? ? ? ? ? ? 發誓? ? (? )? ? ? ? 覺得/磨得(? )
3.揭秘稱號:課文中的“剃頭大師”和“害人精”分別指誰?如果給文中的另一個人物“小沙”起一個稱號,你會起什么?(膽小鬼)
4.借助“膽小鬼、剃頭大師、害人精”這三個人物,說一說課文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本課生字出現的頻率較高,學生可以隨文識字。本課一字多音的現象較多,這些多音字是學生朗讀的難點。設計選擇題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據義辨音。本環節借助課后習題“‘剃頭大師和‘害人精分別指誰”,引領學生快速了解人物,再借助人物關系,有效把握課文內容。)
三、抓關鍵詞,理解“膽小鬼”
1.默讀課文第1~3自然段,找出稱小沙為“膽小鬼”的理由。
2.反饋交流,完成“理由圈”(如圖1)。
(1)緊扣三個“怕”——怕吃藥,怕做噩夢,還怕剃頭,理解“膽小”。
(2)抓關鍵詞“押進”“執一把木尺”“監督”“否則”“奪門而逃”等理解“膽小”,相機結合字典注釋,理解“奪”在此處的意思是“沖出”。
3.小結:瞧,抓住關鍵詞,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理由圈”這一載體,引導學生感知小沙這一人物形象。學生結合課文情境和工具書,認讀并理解難懂的詞語,再進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習得抓關鍵詞理解難懂的句子的方法。)
四、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害人精”
1.默讀課文第4~6自然段,用“? ? ”畫出小沙稱老剃頭師傅為“害人精”的原因,完成“理由圈”,遇到不懂的地方標“?”。
2.反饋交流“理由圈”(如圖2)。
(1)反饋稱老師傅為“害人精”的五大理由。
◇耳朵不好,聽不清小沙的抗議。
◇剃刀锃亮,小沙只能任由其擺布。
◇推剪老掉牙,常常咬住頭發。
◇眼神差,總把碎頭發掉在小沙的脖子里。
◇收雙倍的錢。
(2)提出不懂的地方。
3.理解難懂的句子,體會小沙之苦。
(1)師生借助情境表演,理解“耳朵不好,聽不清小沙的抗議”“剃刀锃亮,小沙只能任由其擺布”。
(2)結合生活經驗,理解“這一會兒痛一會兒癢的,跟受刑一樣”,同時結合“刑”的字源,進一步理解小沙的痛苦。
(3)聯系上下文,理解“耿耿于懷”:讓老剃頭師傅剃頭,既痛又癢,像受刑一樣,他卻收雙倍的錢,小沙能愿意嗎?這件事怎么想怎么不開心,過了很久也不能忘懷,這就叫“耿耿于懷”。
(4)小結:靈活運用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這些方法,能讓我們更好地讀懂句子的意思,更充分地讀出小沙的痛苦。
(5)連起來讀一讀老剃頭師傅剃頭的過程,體會小沙的痛苦。
4.借助文中的連接詞“總是……而且……最痛苦的是……這還不算……最讓小沙耿耿于懷的是……”說一說老剃頭師傅給小沙剃頭的過程。
5.借《剃頭日記》,復讀生字,學寫生字,同時回顧課文內容。
(1)把日記讀正確。
(2)學寫生字:鬼、差、奪、表。注意“差”的長撇要舒展,“表”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豎”和下面的“撇”是兩畫。
6.小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連理發都害怕的“膽小鬼”小沙,一位被小沙稱為“害人精”的老剃頭師傅。下節課,讓我們來研究重量級人物——“剃頭大師”。
(設計意圖:本板塊繼續以“理由圈”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害人精”的形象,同時靈活運用情境表演、聯系生活及上下文等方式理解難懂的句子,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習得理解句子的方法。“剃頭日記”這一形式,復現本課部分生字和課文第1~6自然段的內容,使學生在情境中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游戲引入,回顧已學內容
1.根據提示猜人物,回顧已知。
◇1號人物——怕吃藥,怕做噩夢,怕剃頭。
◇2號人物——習慣執一把老掉牙的推剪,耳朵不好,眼神差,替人剃頭像用刑,小沙把他當仇人。
2.根據拼音寫詞語,進一步回顧已學內容。
(1)過渡:關于他們的故事,《語文作業本》里有這樣一段話,你能根據拼音寫詞語嗎?(出示圖3)
(2)自主完成作業。
(3)指名讀,其他學生校對,有錯訂正。
(設計意圖:根據提示猜人物,既復現了本課的部分生字,又引導學生回顧了上節課認識的人物形象。而利用課文情境,看拼音寫詞語,讓學生既運用了學過的字詞,又回顧了課文內容,一舉兩得。)
二、理剃頭過程,感知“大師”風采
1.自由讀第7~18自然段,遇到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讀幾次,準備和大家交流。
2.反饋交流有意思的部分。
3.利用圖式(如圖4)梳理“剃頭大師”剃頭的過程。
4.借助圖式連起來說一說剃頭過程。
5.比較“害人精”和“剃頭大師”的剃頭過程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借助圖式支架,學生更易梳理“我”的剃頭過程。他們利用圖式說剃頭過程,有效練習復述。通過和上節課老剃頭師傅的剃頭特點進行對比,學生發現不同之處,在完成課后題的同時,發展聯結、比較思維,使學習層層深入。)
三、品剃頭后果,悟童真形象
1.在認知沖突中理解“剃頭大師”命名之妙。
(1)回顧描寫“剃頭大師”剃頭效果的語句。
◇這兒一剪刀,那兒一剪刀,不一會兒,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張熊皮,上面落滿了黑頭發。
◇一眼望去,整個頭上坑坑洼洼,耳朵邊剪得小心,卻像層層梯田。
◇這還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發店剃了個和電燈泡一樣的光頭;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頭發怎么也清除不干凈,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來兩三次,捉跳蚤一樣找身上的碎頭發。
(2)引導發現表達的秘妙:用形象的比喻,使故事更生動有趣。
(3)四人小組討論,照樣子,用上形象的比喻說話。
◇這兒一剪刀,那兒一剪刀,不一會兒,姑父的睡衣就像(? ? ?),上面落滿了黑頭發。
◇一眼望去,整個頭上坑坑洼洼,耳朵邊剪得小心,卻像(? ? ?)。
◇這還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發店剃了個和(? ? ?)一樣的光頭;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頭發怎么也清除不干凈,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來兩三次,(? ? ?)一樣找身上的碎頭發。
(4)引發認知沖突:擁有這樣的理發技術,“我”怎么稱得上是“剃頭大師”?
預設:從“我覺得自己像個剃頭大師,剪刀所到之處,頭發紛紛飄落,真比那老剃頭師傅還熟練”中看出,原來剃頭大師是“我”自封的,和實際水平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樣寫很有意思。
(5)朗讀句子,體會“我”的自命不凡、天真可愛。
(設計意圖:課后題“課文為什么用‘剃頭大師作為題目?”指向文學賞析,對于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有較大難度。本環節先引導學生關注“我”的剃頭效果,發現作者形象的表達并仿說運用,再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從自封“剃頭大師”中感知“我”的自命不凡,從而發現以“剃頭大師”命名不僅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還可以形成反差,帶來喜劇效果。)
2.聯系上下文理解“優秀的顧客”。
(1)過渡:“我”不僅自封剃頭大師,還封小沙為優秀的顧客。
(2)聯系上下文理解為什么“我”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小沙更優秀的顧客了。
預設:聯系上文,從“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闖了禍。因為這樣隨意亂剪,頭發長長短短……小沙連忙摸耳朵,看它們還在,就無所謂了”等句子中發現小沙對“我”理發的要求低到難以置信,難怪被稱為優秀的顧客。
(3)悟童真形象:一個是“剃頭大師”,一個是“膽小鬼”兼“優秀的顧客”,你喜歡這兄弟倆嗎?
四、拓展遷移,鏈接習作與整本書閱讀
1.聯讀《電視小子》,遷移運用學法。
(1)過渡:其實這兄弟倆的故事選自秦文君的小說《調皮的日子》,書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想不想再來讀一篇?
(2)聯讀《電視小子》,遇到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標出來,嘗試解決。
(3)交流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如一天至少看10小時電視,看電視導致視力一落千丈,等等。
(4)嘗試運用從本課中學會的方法,交流難懂的句子。
◇有一次,他的作業爆出了冷門,一律寫:今天電視太好看,抽不出時間寫作業。
◇很快,他的視力一落千丈,常常把墻上的釘子看成是蒼蠅。
(5)尋找依據,完成“理由圈”(如圖5)。
(6)比較兩篇文章的題目,發現共同點:它們都用了人物的稱號。
2.聯讀單元習作,根據稱號想人物。
(1)交流:看到單元習作中的這些稱號,你又想到了誰?為什么會想到他?
(2)課外延展:選擇一個稱號對應一個身邊的人,寫一寫“理由圈”。
3.聯讀整本書目錄,產生閱讀期待。
(1)瀏覽《調皮的日子》的目錄(如圖6),說說最感興趣的章節。
(2)觀察目錄,交流發現:這本書中的很多文章都用稱號來命名。
(3)課外延展:“白忙先生”“咳嗽明星”的身上會發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同學們課后可以去讀一讀,認識各種各樣有趣的人物。
(設計意圖:學生聯讀文本《電視小子》,不僅遷移運用從課文中習得的理解難懂句子的方法,還再一次感知以“稱號”寫人物特點的巧妙之處;聯結單元習作,嘗試以“稱號”寫人物特點;拓展閱讀整本書,借助目錄進一步體會“稱號”的奇妙作用。如此,從課文到另一文本、單元習作、整本書,一唱三嘆,聯讀融寫,情趣盎然。)
【板書設計】
【教學思考】
本課圍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使學生在情境中不斷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又以“有趣的稱號”勾連課內外閱讀文本和單元習作,實現了結構化學習。
一、讀寫聯結,指向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
課文節選自兒童小說,以“稱號”來寫人物特點,營造喜劇效果的特質非常明顯。本課教學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讀課文語言,感知人物形象,賞析題目之妙,繼而聯讀原著節選文本《電視小子》,強化用“稱號”凸顯人物特點的方法,聯結單元習作構思,激發閱讀原著的興趣,實現了課文閱讀、單元習作和整本書閱讀的大融合。
二、多維實踐,有效發展語文能力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第一課時中,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情境表演、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句子,在實踐中習得方法。第二課時中,學生遷移運用這些方法理解《電視小子》中難懂的語句,由學到用,在反復實踐中提升能力。
三、借助支架,促進學習不斷深入
學習支架的有效設計,使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動中不斷深入學習。“理由圈” 的一次次使用,使學生不斷練習提取并統整信息,促進學生理解并賞析多樣的人物形象。“讀剃頭日記”“根據提示猜人物”“仿說理發后果”“梳理并復述剃頭過程”等活動引領學生在情境中朗讀、賞析、運用語言。
(1.浙江省溫州市新田園小學
2. 浙江省溫州市中通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