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婷
摘 要:鋼琴雖說不是我國文化產物,但是在我國已有百年發展歷史,現已深植本地文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式精神載體。對于以前樂器來說,作為舶來品有此成就實屬不易。之所以鋼琴能夠在我國遍地開花,其主要原因還是符合我國國人審美,契合我國國人音樂思想,并且能夠明確清晰地展露出獨特的人文感和民族化。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特質加持,才使得鋼琴如此受人推崇。在藝術和從眾者中間充當重要介質的鋼琴作曲家,他們在鋼琴發展歷史中不斷探索尋覓鋼琴的民族結合性,從而才創作出如此多扣人心弦,膾炙人口且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再假借鋼琴演奏者之手,將作品中所包含的內在情感進行完美詮釋。為此,演奏者就要學會剖析作曲者的精神世界,并結合自己的技巧表現與風格掌控,才能更好地展現出作品中的民族性。本文便立足于鋼琴作品演奏環節,對民族風格的表現手法以及風格把握進行深入探究,望能夠給予觀者些許參考見解。
關鍵詞:鋼琴演奏;民族風格;表現手法;風格把握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0-00-03
在發展的百年歷史中,中國鋼琴音樂是在中西方不斷交流融合從外延伸發展出來的。這期間,中國鋼琴作曲家和演奏者融匯西方鋼琴藝術精髓之處,并積極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最終讓鋼琴在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道路,這就是所謂的取其精華。在多元化融合的今天,我國鋼琴藝術在結合多方經驗的同時,也不忘繼續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并結合當前的時代精神,賦予了音樂藝術新的生命力。而其中,演奏者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通過他們對民族風格的表現與把控,才讓世界上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鋼琴音樂的獨特魅力,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濃厚色彩。為此,本文對鋼琴作品在演奏中的民族風格表現手法與風格把握進行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我國深植百年,受到特定外部氛圍的影響,中國鋼琴曲結合特定的民族風格和歷史背景,衍生出了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我國歷史文化多種多樣,這都能給予創作者素材,因此就使得我國鋼琴作品表現內容非常豐富。像有些鋼琴作品,就表達出對于我國大好山河的贊美和熱愛;有些鋼琴作品,表達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絕美愛情;還有的中國鋼琴作品融入歷史事件,將抗戰融入鋼琴作品中,表達出我國民眾對于勝利的信心。而這便是中國作品所獨有的民族性和獨特的中式創作風格,而這些意境形成的原因都和我國當地風土民情有著莫大的關系。[1]為此,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些藝術家在彰顯音樂魅力的同時,還在積極接受來自中華民族風土人情方面的熏陶,使得中國鋼琴作品更加富有親和力。
二、鋼琴演奏作品具有中國民族風格應具備的條件
(一)要融入傳統民族音樂理論
我國有著獨特的音樂元素,這也是我國音樂與其他國家音樂區分的標志。我國的鋼琴作品為了更好地體現出民族風格,所以在創作之初就加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如民族音階、民族調式等。隨著藝術的演進,我國民族音樂也衍生出一套傳統音樂理論知識,而要具備中國民族風格,前提就是要在作曲中融入這些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知識,這是創作民族音樂作品的前提與基礎,也是鋼琴作曲家創作具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代表作品的常用手段之一。[2]例如,在民族調式方面,我國民族音樂的核心就是五聲調式,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鋼琴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就是五聲調式的代表作品,由民族音樂直接改編而得,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鋼琴曲中的民族風格。
(二)借助民族音樂文化表達曲目意境
我國是有著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并且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由于歷史和生活習慣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所展現出來的民族風格也是各不相同,這便給我國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很多優秀的范本。由此,我國不同地方作曲者所創作的鋼琴作品,不管是在音樂形式還是展現內容方面也存在差異,其中融匯了不同的文化意境和文化內涵。而很多鋼琴演奏者在演奏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意境,就很容易讓鋼琴全部喪失應有的靈魂。因此,作為一名鋼琴演奏者,就需要增強自身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審視能力,如此一來才能更精準地把握住中國鋼琴作品中所隱藏的意境和神韻,才能真正賦予中式鋼琴曲靈魂。例如,在我國鋼琴曲中,有很多是由古琴曲改編而得,古琴為我國傳統樂器,因此在民族風格演奏方面更有優勢,更能直擊群眾的審美,表達曲中內涵和獨特的中式韻味。而鋼琴演奏這樣的曲目時,要更好地發揮出鋼琴所富有的藝術魅力,演奏者就需要對曲目中蘊含的中式寫意有所深入了解,熟知其中的內涵與寓意之后,才能更好地讓演奏者把握曲目風格,用鋼琴彈奏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
三、鋼琴作品演奏中民族風格的表現手法與風格把握
(一)借助音色、音勢進行表現
中國鋼琴樂曲受到中式文化和審美的影響,在表現手法方面非常注重曲調的表現力。特別是曲調以主單音表現的方式,更符合中式審美。這樣的曲調線條明確,且在虛實結合彈奏技術的加持下,通過曲調的各種變化從而更好地豐富單音內涵,帶給人心靈上的波動。雖然鋼琴在表現中國音樂旋律的連綿柔順方面略有不足,中國鋼琴家的演奏,在民間旋律的基調上結合了鋼琴音色多變的特征,將曲調中的音色和音勢予以渲染,從而顯示出了鋼琴曲中的民族風韻。
首先,需借助音色。對于能發聲的樂器來說,都會存在音色方面的問題,為此便可以從音色方面入手,表現鋼琴曲中的民族風格。就中國的鋼琴作品而言,其中不少成功大作都是源自改編,作曲家將中國傳統民族樂曲改編為鋼琴曲,因此在音色方面就會有目的性地去模仿民族樂器所特有的聲色。[3]例如,改編鋼琴曲《夕陽簫鼓》中,就借助鋼琴演奏模仿了古琴、琵琶、古箏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但是要想讓一首鋼琴曲成功,光靠模仿音色特點也是不行的,還要做出聯想,想到古琴就要注重虛實結合的彈奏風格,想到古箏就要注重表達出清新明朗的感覺。為了更好地貼近模仿效果,就需要彈奏者用心捕捉和琢磨中國傳統樂器在演奏中所具有的獨特音色,然后再通過鋼琴上的琴鍵,還有不同的彈奏技巧結合鋼琴自身的特色,為樂曲增加新的魅力。
其次,在音勢方面也要做以研究模仿。中式的樂曲強調生命力,摒棄單調且呆板的音樂構成方式。借助音勢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從而呈現出中式旋律的獨到韻味,所以作為鋼琴演奏者就可以通過鋼琴力度的強弱輕重變化,用同樣的旋律呈現方式,來達到傳統樂器所表現出來的相同效果。特別是在收音和起音的時候,更是要貼近中式樂器的呈現方式。與此同時,中國鋼琴作品作曲家取其精華,在五聲民族調式的基礎上,融入了民間旋律展現手法,同時加入了西方音樂的復調手法,使表現內容更加豐富,且更具有感染力。[4]
(二)注重節奏律動
萬物都處于不斷發展之中,而運動便可以生成各種節奏,節奏同時也是音樂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中式音樂就有獨到的節奏組織結構,正因如此,才使得樂曲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民族性。通過演化,中國鋼琴曲的節奏可以分為兩類,一種為自然律動,另一種就是藝術運動。比如,吧嗒吧嗒的春雨、自然界中的蟬鳴、飛馳的汽車、滴滴答答的鐘表都可以稱為自然律動。將這些獨特節奏加工提煉融合之后,在鋼琴曲中的表達方式就會更為鮮明生動。比如,鋼琴曲《百鳥朝鳳》中,對于布谷鳥的叫聲,就借助鋼琴小二度裝飾音加上純四度進行展示,再經過反復多次的同音彈奏,就可以營造出一種來自大自然百鳥齊鳴的感覺。所以作為鋼琴演奏者,在演奏這一類型的樂曲時,演奏者就要對其中所描述事物的獨特節奏韻律有一個清晰明確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抓住節奏特點,再運用相應的演奏手法進行模仿展示。
此外,借鑒其他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律動特點,并將其融入鋼琴演奏中,增加鋼琴演奏表現力的這種律動形式,便是藝術運動,如戲曲、山歌等,都能夠為鋼琴曲提供藝術律動。例如,鋼琴曲《賣貨郎》就是由傳唱度很高的一首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作品,為了展現出廣西音樂原汁原味的藝術特色,全曲在律動上追求活潑奔放,正是借助了這一歌曲的律動特點,才使得這一鋼琴曲成為優秀的作品。并且,參考我國的古琴音樂和戲曲音樂特點,所以很多的中國鋼琴曲在開頭和結尾演繹方面都著重展現出自由節奏的特點,以此來增加韻味感。需要注意的是,演奏這種非常具有民族藝術律動特點的鋼琴作品時,不能單純依照曲譜來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內心深處的音樂體驗,然后再將作品呈現的律動感補充得更為豐富,將音樂形象刻畫得更加完整,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民族特點。
(三)注重樂感的培養
所謂的樂感其實就是對于音樂的一種感覺,樂感的融入使得樂曲在演奏過程中有一種別具一格的美。我國古代追求“韻者,美之極”,在我國的傳統藝術作品中,十分講究神形兼備,因此我國傳統藝術作品最高境界就是具有氣韻,氣韻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精神狀態,特指藝術家獨到的個性、品格,還有對于作品內涵的深入解讀。作為演奏者,要想讓自己的彈奏作品表現出氣韻,就需要對所彈奏的鋼琴作品內涵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然后再掌握其中的音色特點,再通過自己嫻熟的彈奏技巧,才能夠真正地讓自己所彈奏的鋼琴作品表現出氣韻。[5]例如,改編鋼琴曲《梅花三弄》,在音效方面就大批量地模仿了我國民族音樂特有的音色和神韻,通過演奏技巧上音色的虛實結合,進而為鋼琴曲融入了更多的韻味。而這種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呈現特色,便能夠有效地展現出中國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藝術意境,這便在很大程度上彰顯出了中式民族特色獨有的那分韻味。
所以中國鋼琴作品總是會去捕捉所刻畫形象內在所呈現出的精神世界,所以在具體的演奏中更加注重向觀眾展現出一種氛圍與情調,中國樂器本身就凝聚著中式情感,所以在彈奏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作品時本身就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因此演奏起來會更加富有效果。例如,我國的民族樂器,就可以通過滑指、顫音等方式,營造出預期的音樂氛圍。可是鋼琴屬于鍵盤式樂器,每個琴鍵的音都是固定的,所以在靈活性方面不如弦樂器,其很難通過同樣的處理方式展現出民族風格。為此,就需要鋼琴演奏者能夠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深入地去挖掘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樂感,然后再借助自身的領悟和表現能力,將作曲家的心境和精神層面展示出來,借助鋼琴獨特的魅力延伸出作品獨特的民族藝術韻味。
同時,要盡可能地提升鋼琴演奏者的民族樂感。為了增強民族樂感,首先,鋼琴彈奏者要了解到樂曲的獨特性,要抓住樂曲想要表達出的個性。對作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形成民族樂感。一首具有民族風格的鋼琴曲,不管它是改編的還是原創的,其中包含的風土人情、地理文化等,都是所謂的風格來源。再融入創作者的個人思維和演奏個性,讓曲子的語言特征、結構特色都獨具風格。演奏者掌握樂曲特色和韻味之后,才能更好地展現出樂曲的獨特魅力。其次,演奏者還要加強自己的演奏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模仿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藝術韻味來源于生活,演奏者就可以深入生活,親身去感知生活,感知民族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才能表達出音樂內在的意趣。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觀看錄像、圖片等方式去間接地體驗民族文化,去開闊自己的眼界,還能通過圖片視頻進行聯想,將自己對圖片視頻的感觸轉化為鋼琴演奏者的內心情感,在情感的累積之下,升華成所謂的民族樂感。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多種多樣,其中的精品更是令人應接不暇,如民間故事、繪畫、戲曲等,展現形式多種多樣,對提升演奏者高雅情操有益,所以鋼琴演奏者就可以從這些優質文化中汲取養分,多多去領會民族文化精髓,充實自己的認知,還可以提高自身修養,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到作曲家作曲所深含的情感和意韻,豐富自己對樂曲的詮釋。
四、結束語
演奏者要想通過自身的演奏技巧和樂理展現出作品中所含有的民族風格,先要提升自身的審美觀,這是演奏者能夠詮釋好這一作品的前提條件。技巧只是演奏手段,融入個人情感才是真諦。鋼琴演奏者要明白,中國民族音樂的多彩和獨有魅力,是通過勞動人民千百年錘煉出來的精神結晶,經過作曲家取之精華的操作之后,用鋼琴演奏的方式將這些傳統精神民族風采予以傳承。作為鋼琴演奏者,需要對民族音樂作品中的傳統音樂元素進行徹底的分析與了解,然后形成一種專屬于中式鋼琴曲的審美意識,再選擇適當的演奏技巧,才能真正地凸顯出中國鋼琴音樂的獨有民族風格與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劉奕君.淺析如何把握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J].北方音樂,2016,36(16):56.
[2]梁晨.淺談如何把握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J].文學與藝術,2011(06):133-135.
[3]黃曉晴.中國鋼琴作品演奏中民族風格的把握[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31(08):190-191.
[4]曹莉芳.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的民族表現手法[J].音樂創作,2008(04):95-96.
[5]王曉娜.鋼琴改編曲演奏中民族風格的體現[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