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紅 胡海生



摘? ? 要:近年來,小麥抽穗期降雨多、氣候潮濕、少耕免耕、秸稈還田等造成病原菌數量大幅增多,導致小麥赤霉病持續(xù)暴發(fā),同時常用化學防治藥劑頻繁使用,已使病原菌產生了抗藥性。本試驗在泗陽縣防治小麥赤霉病的主要推廣藥劑氰烯菌酯·戊唑醇SC、丙硫菌唑·戊唑醇OD、咪鮮胺銅鹽·噻霉酮SC推薦用量和用法中加入助劑卡剌,篩選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有效交替使用藥劑,為應急防控提供科學依據。試驗得出,3種加入助劑卡剌的處理的防治效果均高于沒有加入卡剌的處理,說明卡剌能有效促進農藥內吸、傳導速率,顯著提高農藥耐雨水沖刷能力和農藥利用率,提高防治效果。因此卡剌可以作為防治赤霉病的助劑進行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助劑卡剌;防治效果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2-002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21.45? ? ? ?文獻標志碼:B
泗陽縣地處蘇北黃淮海平原,小麥種植面積4.75萬hm2,水稻種植面積3.6萬hm2,是典型的稻麥輪作糧食主產區(qū)。近年來氣候變暖,4月中下旬泗陽縣正常氣溫在15~25 ℃,最高氣溫接近30 ℃。這個時期降雨較多,加上長年大面積秸稈還田、栽培管理措施等耕作制度的調整,越冬秸稈等植株殘體增多,導致田間病原菌數量持續(xù)增多[1-2],致使小麥赤霉病發(fā)病區(qū)域不斷擴大,并且重發(fā)頻率顯著上升[3-5]。小麥赤霉病在生產上主要依賴于化學防治,多菌靈、戊唑醇是我國長期以來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藥劑。資料表明,大量使用多菌靈使得小麥赤霉病病原菌禾谷鐮刀菌產生抗藥性突變,且抗藥性群體不斷蔓延,抗藥性不斷增強,防治效果降低[6-9]。為了打破這一局限,泗陽縣于2021年進行了在使用常規(guī)農藥防治小麥赤霉病基礎上加入農藥助劑卡剌的試驗示范。
卡剌是武漢天度植物科技有限公司應用多項國際領先的生物技術經多年研究推出的一款專利增效助劑,具有強內吸傳導性、抗飄移和蒸騰作用。卡剌是由從大豆中提取的卵磷脂與生物高分子化合物融合而成的超支化卵磷脂和維生素E組成。其中,超支化卵磷脂能在水中自聚形成具有磷脂雙分子層結構的泡囊,可將親水性物質包裹在泡囊的含水內核中,將親脂性物質包裹在磷脂雙分子層內部,將雙親物質包裹在磷脂雙分子層的表層,故卡剌具有包裹各類農藥和肥料的能力。卡剌含有的泡囊與細胞膜的組成及結構相似,能攜帶農藥和肥料分子快速通過作物表層組織進入植物體內,提高了有效成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量和速度。有效成分經卡剌包裹后,可在植物體內上下快速傳導,降低被植物體內代謝酶降解的概率,從而提高有效成分到達作用部位的量和速度,達到快速起效的作用。加入農藥助劑卡剌后,施藥30 min遇雨不用重新施藥,雨水不會影響藥效。
本試驗利用卡剌助劑增效的特點,將其與泗陽縣現有防控赤霉病藥劑氰烯菌酯·戊唑醇SC、丙硫菌唑·戊唑醇OD、咪鮮胺銅鹽·噻霉酮SC 3種防治藥劑混配,研究其防治效果及對有益生物的影響,看是否能起到有效促進農藥內吸和傳導速率、顯著提高農藥耐雨水沖刷能力和農藥利用率的效果,為當地有效防控赤霉病篩選出交替使用藥劑、合理輪換用藥、避免長期單一用藥產生抗藥性及應急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條件及藥劑品種
小麥品種為谷神20。試驗地為沙土,pH值為7.0,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6.9 g/kg。播種時間為2021年10月31日。試驗地點為泗陽縣三莊鎮(zhèn)鞏軍家庭農場。試驗用防治藥劑為氰烯菌酯·戊唑醇SC、丙硫菌唑·戊唑醇OD、咪鮮胺銅鹽·噻霉酮SC、卡剌。所有試驗小區(qū)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施肥、播栽期、生育階段、株行距)均一致。耕作措施與當地農業(yè)生產保持一致。供試藥劑名稱、劑型及生產廠家見表1。
1.2 試驗設計
本試驗為小區(qū)試驗,每個小區(qū)面積22.2 m2,共7個處理,4次重復。以清水為對照,處理1~6分別為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SC 750 mL/hm2,36%咪鮮胺銅鹽·噻霉酮SC 750 mL/hm2+卡剌150 mL/h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0 mL/hm2+卡剌150 mL/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OD 600 mL/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OD 600 mL/hm2+卡剌150 mL/hm2。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qū)處理采用隨機排列。共用藥2次,小麥初花期和盛花期各1次,見表2。
1.3 施藥方式
依據泗陽縣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試驗田小麥生育進程,結合當時天氣具體情況施藥[10]。施藥方式見表3。第1次用藥時間為4月29日下午,當時小麥生育進程處于初花期,用藥當天溫度17.8 ℃,相對濕度69.7%,風速0.100 m/s,用藥后2 h左右小雨。第2次用藥時間為5月6日下午,小麥生育進程處于盛花期,用藥當天溫度20.1 ℃,相對濕度63.1%,風速0.268 m/s,無雨。用水量為450 kg/hm2,2次稀釋,利用工農-16型靜電噴霧器均勻噴霧,最大工作壓力為5 kg/cm2,噴射速度約700 mL/min。對照與處理同期噴施2次清水。
1.4 調查時間、次數及方法
1.4.1 調查時間和次數
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 ? 第15部分: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NY/T 1464.15—2007)的要求,在小麥赤霉病癥狀定型后,于蠟熟期(2022年5月27日)調查1次。
1.4.2 調查方法
每處理區(qū)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100穗,共調查500穗,記錄各級病穗數。
采用目測法評估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程度,共分為5級:0級,全穗無病;1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1/4以下;3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1/4~1/2;5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1/2~3/4;7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3/4以上。
1.5 藥效計算方法
1.6 其他調查
在各處理噴施后1、3、7 d,觀察對小麥生長的影響,觀察有無灼傷產生及對小麥田間其他有益生物有無不良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噴施后1、3、7 d,目測各處理區(qū)小麥長勢均正常,無明顯藥害,也無灼傷。目測對各處理區(qū)小麥田間其他有益生物均無不良影響。
各處理對小麥赤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見表4。同種藥劑加入助劑卡剌和不加入助劑卡剌防治效果均差異顯著,加入助劑卡剌的防治效果均大于未加入助劑卡剌的防治效果。
通過試驗調查,以上3種藥劑及3種藥劑加入卡剌后對小麥是安全的。這3種藥劑是目前江蘇省綠色防控主推藥種,也是泗陽縣市場上銷售的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常用藥劑。從表4可以看出,各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都是有效的,無論加入助劑卡剌,還是沒有加入助劑卡剌,病情指數均極顯著低于清水對照,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
各處理防治效果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6>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5>處理1。加入卡剌的防治效果好,處理6防治效果達94.81%,處理4防治效果達94.79%,處理2防治效果達88.10%,均高于相應沒有加卡剌的單獨用藥,處理2比處理1防治效果高7.34百分點,處理4比處理3防治效果高5.86個百分點,處理6比處理5防治效果高8.71個百分點。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表明,武漢天度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農藥助劑卡剌與泗陽縣防治小麥赤霉病主要推廣藥劑氰烯菌酯·戊唑醇SC、丙硫菌唑·戊唑醇OD、咪鮮胺銅鹽·噻霉酮SC等藥種通過2次稀釋桶混噴霧,對被保護作物小麥安全,對田間其他有益生物未見不良影響。
助劑卡剌與不同防治藥劑混配后可提高防效5~8個百分點,相對防效提高10%左右,田間效果差異顯著。特別是丙硫菌唑·戊唑醇,其桶混助劑卡剌小區(qū)試驗田,與大戶自防18.67 hm2不加助劑卡剌小區(qū)調查對比,實測防效提高8.71個百分點,田間目測效果顯著,深受大戶好評。
從本試驗結果及其他作物(農藥)試驗情況看,助劑卡剌能有效促進農藥內吸、傳導速率,顯著提高農藥耐雨水沖刷能力和農藥利用率,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特別是在多雨地區(qū)和季節(jié),建議大面積推廣使用助劑卡剌。
參考文獻:
[1]陳云,王建強,楊榮明,等.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危害形勢及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17,43(5):11-17.
[2]周淼平,姚金保,張平平,等.黃淮麥區(qū)小麥抗赤霉病新種質的創(chuàng)制和篩選[J].麥類作物學報,2018,38(3):268-274.
[3]黃沖,姜玉英,吳佳文,等.2018年我國小麥赤霉病重發(fā)特點及原因分析[J].植物保護,2019,45(2):160-163.
[4]劉易科,佟漢文,朱展望,等.小麥赤霉病抗性機理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6,49(8):1476-1488.
[5]范東晟,許燁,馮安榮,等.六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試驗[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5,61(3):4-5.
[6]徐娜娜,宋化穩(wěn),莊占興,等.防治小麥赤霉病有效藥劑的篩選與田間藥效試驗[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7,34(6):52-55,58.
[7]張金良,羅軍,白文軍,等.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研究初報[J].農學學報,2016,6(8):18-22.
[8]徐飛,楊共強,王俊美,等.河南省小麥赤霉病菌種群組成及致病力分化[J].植物病理學報,2016,46(3):294-303.
[9]尤愛琴,張昌杰,胡宇峰,等.5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2(4):532-535.
[10]韓振權,徐林華.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2(5):114-122.
(編輯:郭 瑞)
作者簡介:宋亞紅(1975—),女,漢族,江蘇泗陽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為種植業(yè)、農業(yè)技術推廣。
胡海生(1975—),男,漢族,江蘇泗陽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為種植業(yè)、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