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與工業原料,控制玉米作物的種植生產成本已成為相關農技人員需要攻克的關鍵性問題。文章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玉米作物種植情況為例,分析了優質玉米新品種的比較與篩選要求,并基于選種處理、地塊改良、密度確定、定苗移栽、時機選定、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以及提升農機化水平等方面,介紹了玉米作物節本增效的種植新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東平縣;玉米品種;節本增效;種植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2-0043-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玉米又稱玉蜀黍,屬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原產于中美洲與南美洲,是十分優秀的糧食作物以及經濟作物。山東省作為我國玉米生產和消費大省,其播種面積與產量約占全國的10%。
1 東平縣玉米作物種植條件分析
1.1 氣候、地理條件
東平縣隸屬于泰安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總面積為1 330.44 km2。東平縣春季冷熱分布不均,東南季風盛行,氣候較為干燥;夏季炎熱多雨,高溫高濕,降水較為集中;秋季溫度下降速度較快,降水量回縮,日照時間和強度較為充分;冬季多盛行北風或偏北風,溫度低,氣候較為干燥。
從地質條件來看,東平縣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的特點,地貌形態多樣,土壤分布涵蓋褐土與潮土2類,土壤含有豐富的鉀元素。
1.2 技術發展條件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東平縣農機化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糧食作物全過程機械化生產比重達95%以上,在整地、播種、收獲以及田間管理等玉米作物種植的關鍵步驟與環節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玉米作物的種植產量與質量,地方政府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有效緩解病蟲害問題,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效益和種植積極性。
2 玉米新品種篩選比較分析與要求
為給東平縣及其周邊地區的玉米作物種植生產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助力,農技人員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進行篩選和分析,從而找到優質玉米新品種,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地理條件,完成預期的玉米作物節本增收生產目標。
2.1 生育期
在對玉米品種的狀態與特點進行篩選過程中,需要針對其生育期作出分析和判斷[1]。作物的生育期主要是指玉米作物在播種后到成熟時所需要經歷的周期。按照周期性特征進行判斷,可將其分為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中的玉米密植技術,提升玉米作物的總產量,需要從選種階段入手,盡可能縮短玉米作物的生育期,使其在生長過程中的葉片數量、植株高度以及占據空間得到科學控制,使單位面積內的密植產量得到提升。通過對鄭原玉432、鑫瑞25、鄭單958、德單123、山農386等品種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鄭原玉432和鑫瑞25的平均生育期能夠控制在100 d左右,屬于早熟品種;德單123、山農386的平均生育期在120 d左右,屬于晚熟品種。因此在選種過程中,農技人員應種植生育期較短的早熟品種,以提升密植地塊玉米作物的產量與質量。
2.2 病蟲害抵御能力
在東平縣的玉米作物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玉米螟、銹病、苗枯病、褐斑病、瘤黑粉以及莖腐病等,這些病蟲害會對玉米作物的產量與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農技人員應對不同品種玉米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后續種植工作奠定基礎。在進行針對性研究調查之前,農技人員需要構建科學完善的玉米品種病蟲害抵御能力調研方案,分別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以及穗期對不同品種進行取樣,并針對受害植株占總數比重進行比較,分析差異化品種玉米作物對病蟲害現象的抵御能力。通過對鑫瑞25、鄭原玉432、鄭單958、德單123以及山農386等玉米作物新品種進行取樣調研發現,鄭原玉432對銹病、瘤黑粉病的抵御能力較弱,鑫瑞25對銹病、瘤黑粉病的抵御能力較強。
2.3 植株性狀
植株性狀主要包括不同品種玉米植株在單位面積密植地塊中的生長株數、玉米莖穗的平均粗細、應對惡劣極端氣候的抗倒伏能力等。
經評估分析發現,德單123品種玉米作物在密植地塊當中的單位穗數最為可觀,且玉米莖穗平均較粗,山農386品種在單位穗數以及平均粗細方面數值相對較低。從抗倒伏能力角度上看,穗位高的玉米品種抗倒伏能力較弱,穗位低的玉米品種抗倒伏能力較強。
2.4 籽粒飽滿程度
對玉米新品種種植產量與質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依托室內考種技術針對不同類別玉米品種的籽粒飽滿程度進行對比和分析,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種植結構,使玉米品種的出產籽粒更加飽滿,單位植株的總產量得到顯著提升[2]。經過室內考種工作發現,以山農386為代表的玉米品種籽粒較為飽滿,百粒重較突出;以鄭原玉432為代表的玉米品種籽粒較為干癟,百粒重較低。因此,在選擇優質玉米新品種的過程中,農技人員應當結合玉米室內考種相關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和對比,從而找尋單位密植地塊當中籽粒最為飽滿的種植品種。
2.5 產量表現情況
為了使不同品種玉米作物的產量表現計算工作更加科學與嚴謹,農技人員應當做好變量控制工作,并在收獲季針對不同玉米品種的收獲狀態進行折算分析,從而得到準確的玉米品種產量表現評估結論。經調查分析可知,京科999的單位產量最高,能達到10 650 kg/hm2以上;鄭原玉432的單位產量最低,僅為6 600 kg/hm2左右。
3 東平縣玉米節本增效種植技術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玉米種植技術的全面推廣和廣泛運用,能夠進一步實現當地玉米作物節本增效的發展目標,提升玉米種植農民的經濟效益以及農業經濟效益。
3.1 選種與植前處理
在種植玉米作物之前,做好選種與植前處理工作不僅能提升作物平均產量,還能提升作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作物受病蟲害或極端惡劣天氣的影響。在選種過程中,農技人員以及種植人員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保障玉米種子質量。種植人員應篩除存在霉變、蟲蛀、干癟的種子,使玉米種子達到飽滿度好、有光澤的標準。二是及時去除種子中的雜質。在種子儲運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各類雜物,如石子、泥塊或其他作物種子混入玉米種子中,這些雜物不僅會降低玉米種子的單位產量,甚至還會對機械化播種設備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因此在選種過程中,還應做好種子純度的保障工作[3]。三是玉米密植過程中,不同植株會出現相互競爭的情況。選種時應篩選種子的大小與質量差異,避免在播種過后出現出苗不齊或生長速度不一致的現象。
完成選種工作后,需要對玉米種子進行植前處理。常見的處理方式包括曬種、浸種、藥劑拌種等。一是曬種需要在晴朗天氣將種子均勻攤鋪,使其充分被陽光照射,有效殺滅種皮表面的病菌,提高種子干燥程度,強化玉米種子對水的吸收與附著能力,便于玉米出苗。二是曬種后需要浸種,將種子投入到恒溫水中3~4 h,統一種子的出芽時間,提升田間管理的便捷性與有效性,同時還能加快玉米植株的生長速度。三是對于病蟲害多發地區,農技人員以及種植人員可采用藥劑拌種,一方面能夠強化種子對水分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還能降低種子受病蟲害的影響,促進玉米植株根系生長。
3.2 地塊改良
玉米作為一種需氧量較大的農作物,喜肥沃溫熱的土地,當土壤性狀貧瘠時,會對玉米的正常生長與收獲產生影響。因此,農技人員以及種植人員應當結合玉米品種特征及其種植要求針對本地種植地塊進行改良,使土壤肥力以及透氣性滿足玉米的需求,提升玉米作物整體產量。現階段,種植人員可依托機械化技術設備在種植前對地塊進行耕整,將土地翻耕深度控制在25 cm左右,提升地塊的抗旱保水能力,便于玉米生長。此外,通過耙、壓、翻等技術手段,有效滅殺積壓在土層的病菌、蟲卵,破壞地塊中的雜草根系,避免其與玉米植株形成競爭關系。
3.3 確定玉米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作為玉米作物平均產量與質量的關鍵性影響因素,在種植前需要明確玉米的栽植密度,結合玉米作物的品種需求對其光照率進行調控。一方面,保障玉米作物在生長與收獲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陽光照射。另一方面,提升單位面積的玉米產量。對于春玉米的種植工作而言,可將玉米栽植密度控制在45 000~60 000株/hm2;針對夏玉米的種植工作,可將玉米的栽植密度提升至50 000~65 000株/hm2,從而提升土地利用率,避免出現地塊閑置的現象。
3.4 定苗與移栽管理
一些玉米品種對于出苗以及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較大,對土壤狀態的需求較高,因此可采用育苗、定苗與移栽的種植模式開展作物栽植工作[4]。常見的育苗技術包括營養缽育苗、營養球育苗以及苗床育苗等,針對大規模玉米種植產業,可采用苗床育苗技術,其栽植密度較大,移栽難度較低,適宜全面推廣。
經過實踐分析和調研測算可知,采用苗床或營養缽等方式進行育苗,單位面積內玉米作物的最終產量相較于育苗前的直播模式提升了20%。因此,相關農技人員以及玉米作物種植人員應當充分掌握玉米作物育苗技術涉及的各項要求和注意事項。在定苗階段,種植人員以及農技人員應當綜合考量田間地塊的基本狀態以及玉米品種的栽植特性,遵循去弱留強的原則,及時去除過矮或不均勻的苗株。一方面能夠使玉米作物的總體產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還能為田間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在移栽階段,為了加快玉米苗根系生長速度及提高植株成活率,農技人員可選擇陰雨天氣進行,使土層中的含水量滿足玉米植株根系存活的要求,此外種植人員還可以適當加入化肥與農家肥,為玉米植株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
3.5 合理選擇玉米播種時機
在進行玉米作物種子的田間直播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選擇適宜播種時間,準確控制玉米作物的生育期,提升玉米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由于玉米種子對于土壤溫度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種子直播前,需要全面測量土壤表層溫度,當表層溫度穩定在10 ℃以上時,種植人員可開始播種工作[5]。春播玉米播種時間為4月初至4月中旬,夏播玉米播種時間為5月下旬至6月,春播玉米的播種時間適當推遲,能有效提升玉米植株的長勢、健康程度和抗倒伏能力。種植人員應按照地區差異以及玉米作物品種差異對其直播時間進行調整,從而合理安排后續的相關生產流程,提升玉米播種生產成效。
3.6 開展中耕除草
在玉米作物的生長過程中,田間可能出現雜草或土壤板結等問題,不僅會對玉米植株的生長造成影響,還會制約玉米作物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對極端惡劣氣候的抵御能力,影響玉米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因此,在針對玉米作物開展種植與生產管理工作的同時,應合理安排作物的中耕除草工作,減少田間雜草對密植地塊玉米養分、陽光、水分的爭奪。在進行玉米中耕除草工作的過程中,種植人員以及農技人員應綜合考量種植地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特征,并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人工除草、機械除草等手段,使土壤的透氣性與透水性得到保障。
3.7 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
玉米螟、銹病、瘤黑粉病等病蟲害是影響玉米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相關種植人員應采取措施推進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6]。例如針對玉米螟,可施用四氯蟲酰胺、氯氟氰菊酯等殺蟲藥劑進行防治;對于銹病,可施用苯醚甲環唑稀釋液、代森錳鋅稀釋液以及戊唑醇稀釋液等藥劑進行防治。此外,田間種植人員還可以選用對病蟲害抵御和適應能力較強的品種,并做好田間輪作與整地工作,降低病菌越冬存活的概率,降低其對于玉米作物的影響。
3.8 提升玉米農機化生產水平
大規模采用機械化生產模式能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為玉米種植和生產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另外,還能逐漸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玉米種植生產基地,使玉米作物實現全方位增產,助推我國實現玉米作物生產的不斷進步。
4 結束語
玉米是東平縣的重要糧食作物和工作原料。相關人員需對其高產種植技術進行全面研究與推廣,結合本地氣候特點進行深入分析,達成節本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路冠軍.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20):31-33.
[2]王志偉,王建勇.夏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對產量性狀的影響[J].基層農技推廣,2022,10(9):17-20.
[3]李秀梅.規范玉米種植技術? ?保障玉米增產增收[J].農村實用技術,2022(5):78-79,81.
[4]王巍.北方玉米增產種植方法探析[J].南方農業,2020,14(35):22-23.
[5]孫艷芳,金艷.淺談玉米增產栽培管理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19,37(11):25,27.
[6]李邦學.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14):29,33.
(編輯:趙宏錦)
作者簡介:李艷榮(1976—),女,漢族,山東東平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