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 郭宗民 王海燕 張愛英
摘? ? 要: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以及人們對玉米產量需求的逐年增加,發展綠色高質高效玉米產業成為當前首要目標。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玉米種植主產區,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的意義,并針對黃淮海地區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該地區實現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的技術策略,提出了黃淮海地區玉米高質高效發展的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黃淮海地區;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2-0052-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玉米產區,為了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必須緊跟科技步伐,積極利用各項科技措施,發展高質高效、極具規模化的玉米產業,從而促進農民增收,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基礎。
1 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的意義
玉米是糧食作物中單產量高、增速快的作物,受到農民的廣泛青睞。實際上,玉米除了具有產量高、增速快、增產潛力巨大的特點外,也有著適應力強以及營養豐富的優點。
在黃淮海地區種植玉米期間,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生產,對促進黃淮海地區的玉米生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玉米作為飼料的關鍵原料,其在養殖業當中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實現高效率的玉米生產,對于養殖業的穩定發展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1]。
2 黃淮海地區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玉米種植的主要產區,要想滿足市場對玉米產量的需求,相關種植人員必須有針對性地對黃淮海地區玉米生產期間存在的大小苗、黃苗、死苗等問題提出系統完善的解決方案,以此實現該區域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的目的,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2.1 大小苗現象頻出
在播種期間,受土壤墑情不同、播種深度不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出苗狀況容易出現不整齊的現象。此外,由于地下害蟲的侵害以及爛種、爛芽的影響,大小苗現象也會時常發生[2]。
2.2 黃苗、死苗問題
近年來,在種植玉米階段會或多或少發生黃苗、死苗問題。黃苗初期,玉米幼苗葉片呈現發黃狀態,且整體植株下部葉尖以及葉緣干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蔓延至整個葉片,發病較輕時葉片出現焦灼,造成植株生長速度緩慢,發病嚴重時會致使整株苗死亡。造成黃苗以及死苗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2.1 病蟲害影響
地老虎、螻蛄、二點委夜蛾等會為害玉米的根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玉米幼苗出現死苗或者缺苗的現象。
在玉米苗期,主要的病害有紋枯病和苗枯病。紋枯病會為害植株下部的葉片,且葉片在發生病變時所產生的病斑多帶有白霉;苗枯病會導致幼苗的上部葉片生長速度緩慢,中部葉片多出現黃化的現象,病害較輕時導致苗弱,如果病害嚴重,會導致整株幼苗枯萎死亡。
2.2.2 缺素癥的影響
在傳統的玉米種植期間,常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施用肥料,這種方式容易導致玉米出現缺素癥。缺素癥主要表現為,玉米植株無法正常發育,會降低玉米產量。
2.3 缺苗斷壟問題
在種植期間,因地塊不平整、播種覆土不嚴密、種植深淺不一的情況,極易出現缺苗斷壟問題。
2.4 結實不良問題
生產中導致玉米結實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品種選擇不適應地理環境、栽培不科學、肥水管理不當、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極端天氣因素影響等,都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給種植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除了上述問題外,黃淮海地區在玉米生產中還有諸多問題亟須解決。要想讓玉米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相關技術人員必須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真正做到“一對一”種植生產。
3 黃淮海地區實現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的技術策略
玉米的品質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品種類型、栽培技術、種植條件等。優質適宜的玉米品種以及科學嚴謹的栽培技術,對玉米種植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黃淮海地區作為玉米生產的重要產區,相關技術人員必須利用科學的方法,充分分析種植現狀,并借助科學系統的技術方法,為黃淮海地區實現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3.1 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相關技術人員在穩固優勢產區玉米種植面積的背景下,可結合黃淮海地區的生態條件情況,對玉米的種植結構進行合理優化和調整,適度發展鮮食玉米、特用玉米或者青貯玉米等。
一是在種植生產基礎較為良好的產區,種植高產、穩產、適宜機械化收獲運作的品種,從而充分發揮優勢產區產量高、產量穩定的優勢,進一步保障玉米的產能。二是在養殖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種植用于飼喂的青貯玉米或者飼草等。三是嚴格依據黃淮海地區的市場加工能力,開展甜玉米、糯玉米種植工作,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有計劃地進行深度加工,以延長產業鏈,為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奠定基礎。四是依據作物生長習性開展輪作,改善種植結構,強化土壤肥力。
3.2 精耕細作,強化播種質量
在玉米播種前,相關技術人員要做好指導工作,通過指導農民選擇良種以及優質肥料等,確保播種的玉米質量能達到預期要求。
3.2.1 推廣良種、精選種子
在育種期間,要選擇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優良品種。現如今,黃淮海地區種植的玉米品種適宜機械化系統作業品種較少,因此要想提升玉米的產量,相關技術人員必須以機械化生產為工作核心,合理調整玉米的育種方向以及育種技術路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高效率發展的需求,從而推動玉米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選種時,可選用早熟或脫水速度較快的品種。在黃淮海絕大部分地區,所播品種無法做到全部成熟收獲。現如今我國播種的玉米品種與發達國家的食用品種相比,灌漿速度以及脫水速度略慢且收獲期間的實際含水量較高,不利于增加玉米產量和品質。由此可見,應積極推廣早熟的玉米品種,最大限度地規避自然災害給生產帶來的風險[3]。
3.2.2 種子包衣浸種
種子包衣是指在種子的表面包裹一層由農藥或者激素等制成的種衣劑。種子包衣的目的是降低病蟲害對種子的為害,為作物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但因部分種植者沒有完全掌握具體的包衣浸種手段,在具體操作時,常在播種前就已經將包衣種進行浸種催芽處置,不僅會使包衣的功能失效,還起不到保護種子的作用。
3.2.3 強化育種手段
玉米的種質資源一直都是限制黃淮海地區玉米育種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因素。要想打破此困局,相關技術人員必須重視種質資源的改良更新,合理創新資源,科學進行玉米育種。現如今,黃淮海地區正處于亟須綜合性優良發展的玉米種質資源的背景下,相關技術人員必須有意識地強化自身對于玉米種質的創新發展研究,以此為玉米的育種工作提供較為豐富的優質材料,實現為加快玉米育種步伐助力的目標。
3.2.4 機械選擇
在機械選擇方面,要選用精度高、功能多的玉米單粒、精細播種機械。在土壤肥力較好的地塊,可采用深松多層次的施肥玉米播種機械,以此使播種的深淺、出苗保持一致。
3.2.5 墑情以及肥料
在播種期間,要確保土壤的含水量在75%左右。在墑情較差的地塊,可優先采用先播種后灌溉的方法,能有效減少對墑情的影響。
在施肥作業實踐期間,可優先選用深松多層次施肥以及定位施肥的方法開展具體施肥作業,以此滿足植株生長過程中對營養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底肥期間,肥深要控制在9 cm左右,避免發生燒種或者燒苗的情況。
3.2.6 適期早播晚收
搶播早澆。針對黃淮海地區光熱資源緊張的問題,要在小麥收獲之后及時早播,盡可能地減少農耗的時間,進而為玉米的生長搶占更多的熱量資源。
適期晚播。在確保小麥適期播種的前提下,要依據現實狀況,盡量將玉米的收獲時間推遲,并不斷延長灌漿時間,進而有效穩定實際粒重。
3.3 加強管理,深化豐產基礎
3.3.1 強化苗期管理
苗期屬于決定苗穗量的關鍵階段,主要是長根、增葉以及莖節分化等。苗期管理主要涉及內容是安全出苗、防治病蟲草害,保障苗全、苗勻、苗齊、苗壯等。
3.3.2 抓好穗期管理
穗期屬于玉米生長的重要環節。此階段,玉米生長的特點主要為增葉拔節以及雌雄分化。因此,種植人員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強化具體的管理運作方式,及時去除弱苗,減少弱苗、病苗引發病害傳播的可能,還要高度重視抗旱防澇工作,在雌雄穗分化期間要及時灌溉,避免因水分不足影響穗苗正常生長[4]。
3.3.3 關注粒期管理
粒期發育是指開花受精然后形成籽粒。該時期是決定穗粒具體數量的關鍵時期,因此相關技術人員可借助人工輔助授粉等手段,確保結實率可以達到預期目標。此外,在開花期要及時補施花粒肥,為其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
3.3.4 適度機械收獲
適期收獲可充分利用玉米在生長后期的光熱資源,延長籽粒灌漿時間,以此增加粒重,從而發揮品種的潛力,實現豐產豐收的目標。
3.4 科學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
近年來,黃淮海地區受雨、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病蟲草害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5]。由于生產管理模式有所改變,使得很多病蟲害的為害規律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了新型病蟲害。以大型機械化種植為例,雖然大型機械的介入直觀地提升了種植成效,但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病蟲害的傳播速度,打破了環境安全與病蟲害之間的既定平衡。
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產量及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運用科學的密植方法,才能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黃淮海地區為進一步提升玉米產量,雖然增加了玉米種植密度與面積,但病蟲害的問題也愈發顯著。
黃淮海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在抗蟲棉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的背景下,對棉花可能造成危害的2、3代棉鈴蟲已出現向玉米轉移的趨勢,且在玉米品種多元化的今天,玉米病蟲害種類迎來諸多的問題。針對這類問題,要想提升種植效率,確保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相關技術人員必須科學選育能高效抵抗病蟲害的玉米新品種,并不斷加強自身對病蟲害防控技術的研發工作,借此提高玉米病蟲害具體防控技術落實水準。
4 黃淮海地區玉米高質高效發展趨勢分析
黃淮海地區的玉米產業必須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充分發揮機械化生產的優勢。憑借向規模化、系統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精耕細作向精簡栽培的轉變[6],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在品種選育和選擇上,相關科研機構、種植人員要合理調整玉米的育種方向以及育種技術手段,充分了解市場需求,選擇深受群眾喜愛、歡迎的新品種[7]。需要注意的是,想要規避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早熟的品種。二是在實現農業機械化規模生產期間,要注意農機與農藝的結合,通過農機農藝的有機融合,達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精準農業研究工作,以此開展相應的農業生產服務,在運作時要重點關注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借助科學的培訓手段,提升其專業素質[8]。三是要合理改變生產條件,通過在局部地區開展興修水利設施等措施,增強玉米品種的抗旱能力,以此確保玉米能夠實現持續豐產[9-10]。
5 結束語
玉米的品質會受各類因素的影響。黃淮海地區因其生態條件較為特殊,多為雨熱同季,且在不同的地域種植之前,整體的農業條件差異略小。除此之外,水資源較為匱乏、自然災害種類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玉米的高質增產步伐。要想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縮短玉米產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相關技術人員必須合理應用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從而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模式,為玉米生產現代化轉型助力。
參考文獻:
[1]熊王丹,郭勇震,孟帥,等.品種與種植密度對黃淮海地區糧飼通用型玉米生物產量和營養品質的影響[J].玉米科學,2022,30(6):102-109.
[2]孫震,郭勇震,王玉建,等.種植密度對黃淮海地區糧飼通用型玉米品種生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22,54(11):25-30.
[3]張盼盼,劉京寶,黃璐,等.黃淮海地區夏玉米氮高效品種篩選及增產潛力分析[J].玉米科學,2022,30(5):35-44.
[4]李保輝.淺談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J].種子科技,2020,38(15):28,31.
[5]李鳴鈺.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玉米產量影響及應對措施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20.
[6]常佳迎,劉莉,劉樹森,等.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灰斑病病原菌鑒定及主栽品種抗性分析[J].植物病理學報,2019,49(6):808-817.
[7]董迎春.玉米栽培的主要技術及發展趨勢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9(1):72.
[8]范向陽.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10(4):27-28.
[9]劉安兵.玉米產業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23):54-55.
[10]卞靖.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及供需趨勢分析[J].中國物價,2022(8):117-120.
(編輯:趙宏錦)
作者簡介:張中華(1979—),男,漢族,山東鄆城人,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作物品種選育和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