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馬鈴薯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農作物,通過開展種植馬鈴薯的活動,不僅為國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時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馬鈴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種植戶需利用高產馬鈴薯栽培模式,做好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文章探究了高產馬鈴薯栽培模式以及馬鈴薯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栽培模式;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2-0058-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32? ? ? ?文獻標志碼:B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發展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為了更好地提升馬鈴薯的產量,需要對高產馬鈴薯栽培模式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以種植地區自然環境因素為基礎,探究出最符合農業發展實際需求的高產馬鈴薯栽培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馬鈴薯產量。
要想有效提高馬鈴薯的產量,種植戶除了需要在日常種植過程中做好馬鈴薯的栽培以及管理工作,還需要把握好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對不同病蟲害的防治策略,從而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對馬鈴薯產量造成的影響。
1 高產馬鈴薯栽培模式
1.1 品種選擇
在進行馬鈴薯栽培的過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馬鈴薯的產量以及保證馬鈴薯后續生產活動的穩定,在種植前,應當結合種植區具體的自然條件選擇最合適的馬鈴薯品種。不同區域的水土條件以及地理特性存在差異,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馬鈴薯品種,才能夠有效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一般情況下,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應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以及產量高的品種。從當前我國馬鈴薯種植的實際情況來看,可以選擇高原6號、高原8號和青薯9號等品種。
1.2 種子處理
選種工作是影響馬鈴薯產量的關鍵因素,所以種植戶必須做好馬鈴薯種子的處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選擇好的馬鈴薯種子進行晾曬。一般情況下,馬鈴薯種子的晾曬時間在2~3 d即可,在晾曬過程中,應及時剔除破損或有病害的種子,從而避免后續種植過程中出現缺苗的問題。在晾曬馬鈴薯種子過程中應當保證晾曬的均勻性,定期將晾曬的馬鈴薯種子進行翻動。
完成晾曬工作后需要將馬鈴薯種子進行切塊處理。為了保證馬鈴薯種子切塊后的出芽率,必須對切塊所使用的工具做好消毒處理,并且在切塊處理時應將薯塊的重量控制在40~50 g,從而使后續工作更加靈活,可以通過人工或者機械化的方式進行播植。
除此以外,催芽工作也是有效提高馬鈴薯產量的關鍵,不僅可以促進馬鈴薯生長,還可以提前發現患有病害的馬鈴薯種,從而避免后續種植過程中出現馬鈴薯植株患病的問題。在對馬鈴薯催芽時,可以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10~15 min,再將種子填埋到細沙中,并且將區域的溫度控制在20 ℃左右,保證土壤的濕潤度。采用這樣的處理方式,大約10 d馬鈴薯種就可發芽[1]。
1.3 選地、整地
為了保證馬鈴薯的產量,種植人員需要選擇最合適的種植區域。一般情況下,在選擇馬鈴薯種植區域時,盡量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排澇性能較強的地區,確保種植區域的土壤可以滿足馬鈴薯實際生長需求。盡量選擇地勢平坦的區域,不得選擇陡坡地帶作為種植區,確保種植區域前茬種植的農作物不是番茄或者辣椒。因為番茄和辣椒等農作物容易感染的病蟲害問題和馬鈴薯相似,如果選擇的土壤前茬為番茄或者辣椒,很容易導致后續在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發生病蟲害問題。
在選茬時需要保證前茬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沒有使用大量除草藥劑,從而避免因藥劑殘留對后續馬鈴薯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完成馬鈴薯的選地工作后,需要做好種植區內部整地工作。馬鈴薯是生長部位集中于地表以下的農作物,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必須保證土壤的環境和結構滿足馬鈴薯的實際生長需要。
在整地過程中,應將深度控制在30~40 cm,從而為馬鈴薯提供較為穩定的生長條件,避免因為整地深度過大導致土壤結構失衡,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在整地過程中還需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土壤中的各種害蟲會對馬鈴薯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種植人員可以施用40%辛硫磷乳油0.5 kg+細沙30 kg/hm2,然后將其撒施至種植區域內,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減少種植區域中各種害蟲對馬鈴薯產生的不利影響。如果種植區域內雜草較多,可以施用50%乙草胺乳油100 g混合50 kg/hm2的水,再將其噴灑到種植區內,能起到防治雜草的效果[2]。
除此以外,還需要在種植區域做好覆膜工作。一般情況下,在秋季收獲前茬農作物之后,種植人員就需要對土壤做好深耕處理,在10月下旬之前進行覆膜。通過這樣的方法,避免秋冬季節土壤中的水分蒸發。
若地膜覆蓋的時間較長,種植戶需要在覆蓋地膜之后做好相應的田間管理工作。一般情況下,地膜覆蓋7 d后,地膜和土地之間的距離會逐漸縮短,種植人員需要創設滲水孔,從而有效地收集覆膜期間的雨水。而且種植人員還需要隨時監測好地膜的具體狀況,一旦出現部分地膜區域破損的問題,應及時將土壤覆蓋在地膜上,避免風力過大導致地膜整體出現破損的問題[3]。
1.4 播種
馬鈴薯的播種工作對于馬鈴薯的產量也有影響,為了提升馬鈴薯的產量,應當按照相應的規范,科學做好馬鈴薯播種工作。馬鈴薯的播種時間和產量也有直接聯系,所以在進行馬鈴薯的播種之前,種植戶必須對種植區域具體的氣候條件進行全面了解。一般情況下,在播種馬鈴薯時應選擇氣溫在10 ℃左右時播種。但是在我國的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氣候條件,因此種植人員在確定具體的馬鈴薯種植時間時,必須根據種植區域具體的氣候條件進行。在馬鈴薯播種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專用的播種工具創造播種孔洞,然后再投入馬鈴薯種子并且覆蓋原土。在進行馬鈴薯播種的過程中,應保證馬鈴薯種子播種的深度都處于同一水平,從而確保馬鈴薯后續出苗時可以保持一致。
合理增加馬鈴薯的種植密度,可有效地提高馬鈴薯的產量。所以種植人員在考慮增加馬鈴薯的種植密度時,必須把握好馬鈴薯種植密度和馬鈴薯單株產量之間的關系,選擇最合適的種植密度,一般情況下,播種90 000株/hm2可以有效地提高馬鈴薯的產量[4]。
1.5 施肥管理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對于土壤中營養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為了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做好肥料的施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施肥過程中,應做好施肥管理和控制工作,如果施肥量過多,不僅無法有效地提升馬鈴薯的產量,甚至還會對馬鈴薯正常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對于種植區域的土壤條件并沒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但是通過科學的施肥可有效優化種植區域的土壤有機質水平,從而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在施肥時,最重要的是做好基肥的供給。馬鈴薯在生長的過程中對于鉀元素的需求量最多,其次是氮元素和磷元素。
在制作基肥過程中,以腐殖質堆積而成的肥料或者動物糞便形成的有機肥為主,然后再添加適量的磷肥和鉀肥等,從而制作出能夠滿足馬鈴薯生長需求的基肥,保證馬鈴薯后續健康茁壯生長。除了基肥以外,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供給其他肥料。一般情況下,種植區域需要供應20~25 kg/hm2尿素和40~50 kg/hm2 磷肥以及20 kg/hm2的磷酸鉀[5-7]。
1.6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工作對于馬鈴薯的產量也有著較大的影響,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在完成馬鈴薯播種后,種植人員應做好相應的田間管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做好種植區域的水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無法保障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很容易對馬鈴薯的產量產生影響,不僅會導致馬鈴薯的品質下降,甚至還會影響馬鈴薯的產量。雖然馬鈴薯種子攜帶的水分可以保證馬鈴薯后續正常出苗,但如果馬鈴薯種植區域中的水分過少,會導致馬鈴薯種子在出苗之后的生長受到影響,因此種植人員在完成種植工作后,應及時對種植區域的水分狀況做好監測。如果種植區域中土壤的含水量可以滿足馬鈴薯生長的需求,就不需要進行澆灌。若是種植區土壤含水量較少,種植人員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適量澆水。隨著馬鈴薯進入生長后期,對于水分的需求也會逐步增加,在這一階段只有保障足夠的水分供給才能有效提升馬鈴薯的產量。
一般情況下,在馬鈴薯生長時期,要求種植區域的田間含水量控制在60%~70%,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馬鈴薯正常生長。與此同時,種植戶也應當做好田間排澇工作。如果種植區域內含水量過大,會導致馬鈴薯出現葉片發黃以及發生晚疫病等問題。為了避免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發生病害問題,在收獲馬鈴薯的前10 d應當停止澆灌[8-9]。
2 馬鈴薯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策略
2.1 晚疫病
晚疫病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一旦馬鈴薯遭到晚疫病的侵害,會導致馬鈴薯的植株逐漸枯萎,還會導致馬鈴薯薯塊出現腐敗。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時,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開展種植活動前盡量選擇具有較強抗晚疫病能力的馬鈴薯品種,并且針對種植過程中所使用的馬鈴薯,及時做好相應的檢疫工作。同時種植戶還應在種植過程中加強田間管理,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量,一旦在田間管理過程中發現患病植株應及時拔除,避免對其他健康的植株產生影響。
針對馬鈴薯晚疫病,也可通過藥物進行防治。一般情況下,選擇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者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隔5~7 d在種植區域噴灑1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2 環腐病
一旦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感染了環腐病,發病馬鈴薯的葉片邊緣將會逐漸變黃直至枯萎,在發病嚴重的情況下,還會直接導致馬鈴薯植株死亡。
為了有效降低環腐病的發病概率,在播種之前,必須對于馬鈴薯種子以及處理馬鈴薯種子所使用的工具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在種植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藥物進行防治,在馬鈴薯患環腐病的初期,選擇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者500倍液在種植區域進行噴灑,每隔7~10 d噴灑1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10-11]。
2.3 瓢蟲
瓢蟲是對馬鈴薯生長影響較大的蟲害之一。一旦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遭遇瓢蟲的侵蝕,會使馬鈴薯的葉片呈現透明或干枯狀態,最終導致馬鈴薯植株的死亡。
在防治瓢蟲時可以選擇人為的方式,在瓢蟲的產卵期及時去除種植區的瓢蟲蟲卵,或者施用相應的殺蟲藥劑殺滅瓢蟲。
3 結束語
馬鈴薯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農作物,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應當充分利用好各項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開展馬鈴薯種植工作,盡可能減少各種病害問題和蟲害問題對馬鈴薯生長產生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勇.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種子科技,2022,40(16):58-60.
[2]林彩霞.馬鈴薯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21(3):63-64.
[3]李增杰.馬鈴薯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81-82.
[4]趙攀.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34.
[5]劉洪波.淺析優質高產脫毒馬鈴薯栽培技術[J].花卉,2016(20):105-106.
[6]趙延勤.優質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2(10):35.
[7]何建安,李玉林,劉麗,等.脫毒馬鈴薯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29-30.
[8]趙中華,朱杰華,朱曉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2,32(4):16-17.
[9]任靜.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規律、特點及防治策略[J].南方農機,2020,51(12):52.
[10]劉前平.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6):11-13.
[11]鄭紅梅.馬鈴薯環腐病的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4):46-47.
(編輯:趙宏錦)
作者簡介:張鴻鵠(1988—),男,漢族,甘肅定西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高產馬鈴薯栽培模式、病蟲害防治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