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
摘? ? 要: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玉米在國民經濟發展和食品供應方面的地位顯著提高。文章分析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為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2-0046-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3;S513?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玉米種植歷史十分悠久,為了提升玉米種植質量和產量,應根據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找到最適合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從而深入研究和推廣科學化玉米栽培技術,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1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玉米的種子純度逐漸提升。在種植玉米前,需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例如科學選種、催芽以及曬種工作。如果不同的地區使用同一種玉米種植方案,會因為地區環境以及氣候等因素的差異,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因此,玉米種植需要結合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栽培技術等進行科學種植,保證玉米的高產、高質。
玉米植株一旦發生葉斑病、莖腐病等病害,會導致玉米被大面積感染,且病原菌生長速度較快,數量也比較多。葉斑病的病斑呈梭形,顏色為灰褐色或者黃褐色,病斑的長度在5~10 cm,寬1 cm左右,嚴重時病斑會逐漸擴大,或多個病斑連接在一起形成大片不規則的病斑,導致玉米葉片嚴重枯焦。這些病蟲害會影響玉米產量,只有科學利用化學、物理等防治方法,才能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提升玉米產量和質量。
2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2.1 選擇玉米品種
玉米栽培前,需要合理選擇玉米品種,玉米品種能夠決定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選種過程中,需要結合地理環境特點和土壤情況選擇抗倒伏以及抗病能力強的品種。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玉米種子純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在玉米種子培育過程中能夠減少種植戶的工作量,縮短玉米栽培時間[1]。為了降低病蟲害對玉米植株的影響,可以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用藥物對種子進行攪拌,能清除玉米種子表面的病菌,用辛硫磷800倍液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種子進行攪拌處理,能降低蟲害的發生概率,也可以直接到玉米種子售賣店購買成品的種衣劑,節省拌種時間。
2.2 種植選擇
在選擇種植地時,可以選擇通風性較好、地勢較平坦的地塊,保證土壤的松軟和透氣性,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在進行玉米栽培前,需要對種植地的土壤進行翻耕,改善土壤結構,清除田間雜草,避免與玉米植株爭奪養分。
2.3 科學整地
在整地過程中,需要對土壤進行旋耕,目的是將遺留在土壤表面的農作物秸稈混入土壤中,改善土壤的松軟程度,提升土壤肥力[2]。在第1次旋耕的7 d后,可以再進行1次旋耕,同時合理施用肥料,使肥料與土壤充分融合,提升土壤肥力。在整地耕作方面,應把分散的農機資源整合在一起,最大化利用農機,實現統一耕種收割。面對低產田時,要全面分析其產量低的原因,如果因為活土層較薄導致產量降低,可以采用秸稈粉碎技術,加厚活土層,提升耕地營養成分。
2.4 適時播種
玉米的播種時機能夠決定玉米的成活率,因此適時播種對提高玉米產量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春玉米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播種;夏玉米在5月底至6月初播種。在玉米播種過程中,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跟蹤觀測,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玉米種植人員需要結合氣溫以及濕度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玉米的最佳發芽溫度不能低于7 ℃。為了保證玉米健康生長,提升玉米的發芽率,需要將玉米生長溫度維持在12 ℃左右,如果外部溫度低于玉米生長所需的溫度,會導致玉米種子腐爛,不利于玉米生長。選擇好播種時間后,需要進行播種管控工作,可以使用點播的方式播種,需要將玉米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
2.5 巡苗補苗
玉米播種完成之后,需要定期進行巡苗補苗,一般在播種7~14 d后,觀察玉米種子的發芽情況,結合發芽情況進行補苗,防止有的種子沒有正常萌芽,對整體產量造成影響。玉米生長到2葉期之后,有的種子長勢較弱,可以及時澆水,保證土壤的濕潤度,使種子茁壯生長。在3~4葉期,如果出現出苗不均勻的問題,需要在出苗較少的地方進行移栽,移栽需要注意在同一區域選擇同樣的品種,如果選擇的品種不同,會對后續的田間管理帶來不利影響。
在播種過程中,一般在穴中位置放置2粒種子,出苗之后,為了保證玉米苗健康強壯,可以除去長勢弱的植株。在定苗的過程中,需要控制玉米苗的間距,保證玉米植株能有充足的生長空間。
2.6 除草
定期除草能夠保證玉米健康生長。在田間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除草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除草方式,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除草,也可以使用機械設備進行除草。除草是為了保證玉米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避免雜草過多影響玉米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增加田間的空氣流通。此外,雜草過多也會吸引更多的害蟲,為害玉米植株,不利于玉米生長。
在種植玉米前,需要對種植地進行全面除草工作,結合田間溫度和雜草種類,選擇合適的藥劑。待玉米出苗之后,可以施用專門的藥劑清除雜草,如煙嘧磺隆類藥劑,這種藥劑能夠有效清除雜草,同時不會對玉米產生影響。
2.7 科學施肥
科學施肥能夠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根據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制訂滿足玉米生長所需的施肥方案。可以施入底肥,之后追施肥料,在后期可以施用葉面肥,促進玉米生長。
在整地階段,可以施用腐熟后的農家肥和秸稈。如果田間秸稈充足,則無需施用有機肥,只需要配合一定量的化學肥料就可以滿足玉米植株對營養的需求。施用底肥的目的是加快玉米生長,為玉米提供生長需要的元素,可施用速效氮肥,配合鉀肥以及磷肥,對促進玉米生長具有重要意義。在玉米拔節期,可以進行追肥,結合玉米生長的實際情況,一般以撒施的方式在陰雨天進行,同時還需要噴施一定量的葉面肥,保證玉米增產。
2.8 澆水灌溉
玉米對水分的需求較大,種植人員需要對水分進行嚴格控制,可以使用地膜覆蓋的方式,保證土壤水分充足。要想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掌握玉米各個生長階段的土壤干濕情況,如果發現土壤比較干燥,需要及時澆水灌溉。在種植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惡劣天氣,對玉米的產量造成影響,例如在干旱的時候,玉米會因大量缺水而干枯死亡,因此每年至少要澆水灌溉2次才能滿足玉米對水分的需求,一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另一次在玉米結果后。
3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生物防治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如果發生病蟲害,會對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一般來說,玉米比較容易出現玉米螟和玉米斑等病蟲害。為了保證玉米健康生長,促進玉米的高產高質,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方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進行生物防治時,可以在玉米種植地釋放一些病蟲害的天敵,利用天敵控制病害蟲,例如棉鈴蟲和玉米螟的天敵是赤眼蜂,可以在玉米種植地引入適量赤眼蜂,針對棉鈴蟲以及玉米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玉米蚜蟲的天敵是蜘蛛和瓢蟲,因此可以利用蜘蛛和瓢蟲防治蚜蟲,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投放適量的天敵防治紅蜘蛛,例如食螨瓢蟲以及草蛉等,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此外,玉米種植人員還可以使用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生物制劑對環境的影響較小,防治效果比較好,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與其他防治方式相比,生物防治更安全、可靠,并且防治效果好、污染程度低,可以被廣泛使用。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對外部的生態環境影響較小,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可以設置一些殺蟲燈誘殺害蟲,或者設置粘蟲板捕殺害蟲,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病概率。可以結合成蟲的趨光性,在害蟲活動比較頻繁的位置設置殺蟲燈,有效降低蟲口密度,提升捕殺害蟲的效率。
3.3 化學防治
通過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能夠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化學防治會影響玉米質量,也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選擇藥劑時,應選擇效果好且毒性低的藥劑,避免因為藥劑施用不合理對玉米植株以及周圍環境造成影響。在進行化學防治時,玉米種植人員要結合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種類的藥劑,并根據所掌握的玉米病蟲害情況,科學合理施用化學藥劑。例如,在玉米新葉期,如果出現玉米螟,可以使用白僵菌進行防治;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可以施用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4]。遇到蚜蟲或者黏蟲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藥劑進行防治。
玉米抽穗后容易出現紅蜘蛛,會對玉米生長造成嚴重影響。紅蜘蛛會吸食玉米葉片的養分,導致葉面出現大量黃白色斑點,如果防治不及時,會使整株玉米葉片逐漸變黃直至干枯死亡。在防治方面,可以在冬季消滅越冬的成蟲,在春季以及秋后進行灌水工作,有效消滅紅蜘蛛,也可以利用藥劑防治紅蜘蛛。可以將40%樂果乳劑和20%三氯殺螨醇充分混合后噴灑,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紋枯病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病害,病菌會侵入玉米植株的葉片中,之后蔓延至整個植株。在玉米葉鞘的基部以及葉片上會產生淺褐色斑點,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導致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直至死亡。紋枯病一般在夏季是高發期,可以施用禾果利或者達科寧進行防治,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針對玉米莖腐病,可以施用青枯靈或者青枯停防治,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4 農業防治
從玉米栽培的角度出發,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從而促進玉米生長,增強玉米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玉米田間管理過程中,要科學施肥,合理灌溉,保證玉米健康生長。需要觀察玉米的實際生長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對玉米栽培的養分進行控制。在選擇玉米品種時,盡量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也可以使用玉米套種的方式或者進行土壤翻耕,保證玉米產量,提升玉米品質。在玉米幼苗期,要定期觀察并掌握玉米幼苗的生長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如果發現玉米幼苗期的生長情況不樂觀,要及時追肥,可施用150 kg/hm2的尿素,促進玉米幼苗生長。在玉米拔節期,需要增施肥料,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對養分的需求。幼苗期間需要注意田間排水工作,如果水量比較大,會導致玉米幼苗受到損害,不利于玉米生長。還要觀察田間的雜草情況,如果雜草過多需要及時清理,防止雜草和玉米植株爭奪養分,影響玉米正常生長。
玉米黏蟲是多食性害蟲,也是常見的蟲害。通常成群對玉米造成影響,從而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玉米黏蟲的出現受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如果周圍溫度在10~25 ℃,會為黏蟲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溫度超過30 ℃,則不利于黏蟲生長。在多雨潮濕的天氣也會增加黏蟲的蟲口數量[5]。因此在防治黏蟲時,可以利用谷草對成蟲進行誘殺,在玉米田中每隔一段距離穿插谷草,每5 d可更換1次,之后將使用過的谷草進行集中燒毀處理。
玉米莖腐病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比較常見,通常出現在花期。在暴雨天氣,玉米植株易感染莖腐病,植株莖部呈青枯狀,屬于急性發病的青枯型。此外還有一種情況稱為慢性發病的腐爛型,疾病的發展趨勢比較緩慢,葉子一般從底部開始枯萎,一直到葉子的頂部。玉米植株出現變色腐爛的情況,之后伴有腐爛的氣味,直至植株枯萎。針對玉米莖腐病可以選擇農業防治方法,在品種選擇的過程中,需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同時要加強玉米田間管理工作,保持田間的通風性,也可以選擇輪作的方式進行科學管理。此外,減少玉米植株的間距,對植株的生長進行控制,避免出現玉米植株瘋長的情況,降低玉米莖腐病的發病概率。
4 結束語
玉米種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提高玉米產量就要做到精細化的管理,要科學使用現代化的改良耕種技術,注重農業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只有提升玉米種植在施肥、播種、收割、防蟲害等各個階段的科學管理水平,才能保證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促進玉米質量和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冬梅.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分析[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4):7-9.
[2]宋世軍,白倩,賈真真.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7):22-23.
[3]張舉.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6):41-42.
[4]李振英.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6):171-172.
[5]盧建鏘.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0,38(2):32,35.
(編輯:趙宏錦)
作者簡介:周 妮(1993—),女,穿青人,貴州納雍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