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 王洪鐸
摘? ? 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方式,闡述了優選種子、處理種子、播種、密植、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要點,以期提高玉米產量,增加玉米種植收益,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關鍵詞:玉米;種子;種植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2-0088-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近年來,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作物特性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玉米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種植作物之一。但受技術限制以及環境影響,許多種植人員無法提高玉米產量,或在相關技術應用過程中,成果不具備穩定性特點。總結出現該問題的原因,有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提高玉米種植技術應用效果,可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滿足種植戶的高產需求。
1 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1.1 優選品種
就當前的種植技術應用形勢來看,雜交技術應用非常廣泛。當前,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玉米品種,使種植人員在選擇種子時存在一些困擾。不科學、不合理地選擇玉米品種會致使種子對當地的環境產生不適應性。玉米品種的選擇對于后期生長以及栽培技術的應用影響極大,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選擇品種時,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滿足不同品種對播種時節、土壤、自然環境的要求。
購買種子前,相關人員應了解土壤中各項物質的含量,通過專業檢測達到科學選種的目的,確保種子適應種植環境。同時,提高玉米品種的抗旱性和抗寒性,綜合考慮各項影響因素,選擇最具種植效益的優質品種。根據參考物反饋,種植人員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盡可能選擇隆平206、中科11號,使種子保持良好的抗逆性和緊湊性,提高玉米種植產量和質量。
1.2 種子處理
在處理種子的過程中,需確保方式科學合理,提高玉米品種的抗性。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分為4個環節。
第1個環節是挑選種子。種植人員在成功購買玉米種子后,需對現有的種子進行挑選,將存在蟲咬痕跡、長勢不好及外形干癟的種子剔除,此時也可以同步將沙土篩除,達到提高種子成活率和發芽率的目的。
第2個環節是晾曬種子。種植人員需要晾曬已經選好的優質種子,將種子平鋪在陽光下,減少種子中的水分,利于貯藏。
第3個環節是浸泡種子。種植人員需用溫水浸泡種子,讓種子能夠獲得生長所需的水分,使種子具備著床的基礎條件。
第4個環節是拌種。采用藥劑拌種是一種常見的種子處理手段,可以提高種子抗性,促進種子萌芽,避免周圍環境對種子造成負面影響。在藥劑拌種過程中,種植人員需合理確定藥劑濃度,避免濃度過高或過低,導致種子的萌芽率下降,或者使種子產生抗性,不利于后續生長。拌種時,種植人員可以加入海藻等微量元素,讓種子更具抗逆性,以達到預期的種植效果[1]。
1.3 適期播種
播種之前,種植人員應通過深入調查,了解播種區域的具體情況,提高對種植管理過程的控制強度,達到提高玉米種子品質和產量的目的。不同的玉米品種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物質、生長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種植人員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當前,玉米種類繁多,只有合理選擇種子類型,使種子更加適應生長環境,才能有效提高玉米種植產量。種植人員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讓種子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環境,提高種植收益。
整平土地的目的是疏松土壤,避免玉米種植區域存在大塊土塊。種植人員需對播種區域進行整地處理,優化玉米的生長環境,提高種子出芽率。整地時要去除土壤中的石塊、草根等,避免土壤中含有過多雜物,影響玉米生長。如果種植區域曾種植過其他作物,需進行滅茬處理,并在冬季深耕。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存在較大差異,深耕可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氣性,達到增產的目的。
播種時為了讓種子健康生長,種植人員需根據種子的品種、大小、土壤情況,明確種子的種植深度。通常玉米種子種植深度為4~6 cm,如果種植區域土壤黏重,應深栽種植,以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同時,需科學確定種植密度,對于墑情較好的地塊,可種植75 000株/hm2左右;若種植區域墑情較差,可將種植密度控制為52 500株/hm2[2]。
為有效提升玉米種子的種植產量,還需適期播種,避免播種期限不當導致農作物收成下降。種植人員在播種時需選擇合適的季節、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溫度,使種子具有良好的生長環境。種子生長需要溫暖的土壤條件,從而順利度過成熟期,達到理想生長狀態。若種植人員選擇的土壤不適宜種子生長,勢必會影響到玉米的產量。播種時間對于種子生長及玉米產量影響極大。若播種時間過早,土壤溫度較低,種子很難正常生長;播種時間過晚,種子容易錯過授粉期,以至于無法達到預期產量。播種時間不能完全一致,不同種子品種及不同區域環境,在播種時間的設定上會存在細微差別。
種植人員需要考慮各種因素,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合理選擇播種時間。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相對低,土壤相對干燥。在播種時,通常選擇5月中上旬。我國南方地區氣溫相對高,土壤濕度較大,一般選擇在3月中下旬播種。種植玉米后,可根據環境因素適當追肥,種植人員要根據環境因素,考慮是否需要覆膜保溫,滿足種子生長的溫度要求,在調整各項影響因素和保持玉米種子生長狀態的同時,達到增產的目的[3]。
1.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提高玉米產量。玉米在種植時不能過于密集,其屬于闊葉植物中的一種,若壟距過小,相鄰作物之間很可能會出現相互遮擋,影響作物光合作用,使玉米長勢不佳,降低玉米產量。種植人員應合理密植,根據玉米品種確認苗間距及壟距,使玉米具有充足的生長空間。
待玉米種子長成幼苗后,種植人員要及時間苗。通過去小留大、去弱留壯,避免玉米植株間出現爭奪營養的情況,同時加快水分流轉速度,達到改善農田通風效果的目的,也可抑制病蟲害發生。在玉米生長期間,種植人員要定期除草,并將其轉移至農田外,避免草類復生,影響除草效果。
1.5 田間管理
有效改善土壤的恢復能力是田間管理的目的,需人工干預,讓土壤的肥力更佳,提高玉米產量。田間管理方式包含施肥、灌溉等。在施肥時,種植人員需在種子發芽階段補給肥料,使種子擁有充足的肥力,快速生長,最終實現增產。灌溉作為補充作物水分的必要措施,能使作物快速生長,同時也可有效更新土壤的礦物質結構,讓植物能夠更好地吸收微量元素,滿足基本生長需求。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需重視水肥管理,提高玉米產量。玉米在不同生長時期對水肥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在幼苗時期,土壤含水量會影響幼苗生長,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壤情況合理灌溉。當土壤過于干燥時,要及時補充水分;當土壤存在積水時,應及時排水。當玉米生長到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階段時,種植人員可通過追肥滿足作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施加尿素300 kg/hm2左右,以達到肥力供應目的。
種植人員要借助專業機械設備進行施肥、培土等操作[4]。現代化機械設備可提高作物耕作、施肥、灌溉等工作效率,方便種植人員管理作物,提高作物自身生長水平,減少外界環境對作物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有效提高作物抗病蟲害能力,提高種子作物整體產量。現代化技術的革新和有效應用,可減輕種植人員生產壓力,推動農業長遠發展。玉米拔節期可使用拔節肥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大喇叭口期是碎粒形成的重要階段,此時應提高施肥效果,使玉米籽粒更好地生長。種植人員如想增加雌粒數量,需使作物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擁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物質。
施肥過程中,可搭配使用化肥和有機肥,避免出現化肥燒葉情況。在玉米吐絲期大量施加氮肥會影響其生長。此時可科學配比磷肥、鉀肥等肥料,有效供應肥力。秸稈、沼氣肥等屬于有機肥種類,為避免產生二次污染,應根據國家規定合理控制追肥數量。玉米蠟熟期也是最佳收獲時期,玉米籽粒重量和大小是最佳狀態,此時收獲能確保玉米品質。種植玉米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科學合理施肥可避免化肥用量過多對土壤造成污染,或化肥用量過少無法達到提高玉米產量的目的。合理施加肥料,選擇綠色健康的施肥方式,可在提升玉米產量的同時,有效保護農田周圍生態環境,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 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病害防治
玉米生長階段,經常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病害,影響玉米質量,如紋枯病、大小斑病等。若種植人員未能及時控制病害,將導致玉米發病情況不斷加重,發病范圍不斷擴大,很可能會出現絕產的情況,大幅降低玉米產量。
當玉米出現大小斑病時,葉面會產生斑紋,這種病害在夏季發病概率較高,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和生產質量。為有效防治大小斑病,種植人員可噴灑多菌靈,或科學施加肥料,提高作物管理水平。另外,瘤黑粉病也是常見的植物病害,在玉米種植時發病率較高,種植人員過量施加氮肥很容易使玉米產生瘤黑粉病。為達到預防病害的目的,應有效控制氮肥數量,進行必要的輪作倒茬操作,避免發病范圍擴大,影響作物產量。
玉米處于高溫或高濕環境中容易產生各類病害。為有效防治病害,除合理挑選抗病性玉米品種之外,應有效完成土壤整理工作。當出現病葉時,需及時摘除,將病葉帶出種植區域焚燒,避免玉米植株之間相互傳染。通過科學噴藥也可消除病害。病毒病在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均會發生,可通過噴藥操作有效預防,提高種植水平。種植人員需將抗蚜可濕性粉劑均勻噴灑在玉米病株上,達到防治病毒病的效果。
當玉米出現黑穗病時,需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玉米果穗部受到破壞。實踐表明,中單2號玉米品種的抗性極佳,合理挑選好種子后,種植人員需使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完成拌種操作,在100 kg種子中加入100 g三唑酮并將其溶于水,比例為1∶40,將調配好的溶液與種子攪拌均勻,可達到防治黑穗病的目的[5]。
2.2 蟲害防治
為達到防治蟲害的目的,種植人員應根據蟲害類型和蟲害情況開展工作。玉米螟、紅蜘蛛是常見的蟲害類型,為避免這些蟲害對玉米心葉產生破壞,影響玉米產量,種植人員應高度重視蟲害防治技術應用過程。常見防治手段包括藥物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藥物防治時,種植人員可均勻噴灑阿維菌素乳油等藥物,達到殺蟲目的。在藥物噴灑時,應調節好藥物濃度,若藥物濃度過高,容易影響作物生長,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在生物防治方面,通常可引入害蟲的天敵,借助捕食的形式達到滅蟲目的。在物理防治方面,主要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借助變頻燈設施,有效吸引蟲害,并完成集中捕殺操作。
種植人員應綜合利用多種防治類型,增強防治效果,有效構建綜合型病害防治體系,避免病害對作物產量造成負面影響。玉米種植人員應了解草地貪夜蛾的生長環境和特點。通常情況下,草地貪夜蛾會在20~30 ℃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其初代生長周期為30 d,在研究該蟲類生長周期后,種植人員可開展蟲害防治工作,噴施多殺菌素、氟蟲雙酰胺、氯蟲苯鉀酰胺等化學藥劑,都能夠達到毒殺草地貪夜蛾的目的。
在應用物理防治技術的過程中,種植人員可在種子播種前完成浸種操作,改善種子抗病蟲害能力,優化種子質量。另外,種植人員可將玉米與高粱捆綁在一起,降低黏蟲發生概率,使玉米更好地生長。實時監控種植工作,當發現玉米出現蟲害時,迅速清除病株,縮小為害范圍。
3 結束語
合理利用玉米種植技術可達到增產的目的。在玉米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過程中,通過優選種子品種,了解種子播種區域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等,可使所選種子品種與生長環境間更具適應性,提高種子抗逆性,改善玉米產量。
為提升種子質量,需優選種子類型,及時剔除長勢不好的種子,使種子在后期生長時達到理想效果。另外,有效防治病蟲害能避免玉米產量降低,同時給種植人員帶來更大收益。
參考文獻:
[1]宋吉明,周躍民,何明雷,等.菏澤市“早春西瓜—鮮食玉米—大白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0(6):220-222.
[2]鄭秀梅.玉米高效種植及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應用研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55-56.
[3]王榮山,李文文,劉愛月.探析玉米高效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10):24-25.
[4]曹婷婷.甘肅平涼地區玉米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10):81-82.
[5]劉慧靜,翟學剛,霍學立.鄒城市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的做法與成效探索[J].南方農業,2021,15(26):144-146.
(編輯:王雨荷)
作者簡介:張紅宇(1981—),男,漢族,山東東明人,專科,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
王洪鐸(1972—),男,漢族,山東東明人,專科,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