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葉,田 娟,郝德英
(臨沂市中心醫(yī)院 山東臨沂276400)
大面積腦梗死屬于腦卒中較為嚴重的一類,據(jù)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其占所有缺血性中風的3%~15%[1]。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病史的患者,影響血管壁、血液成分及血流動力學,特別是心房顫動導致心臟內(nèi)附壁栓子形成,大栓子如發(fā)生脫落,進入腦動脈,該病發(fā)生率明顯增加[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方法也變得成熟,病死率呈下降趨勢,但治療后康復期患者易產(chǎn)生負性情緒,肢體、語言、認知等方面的障礙,可出現(xiàn)癱瘓甚至死亡。因此,對于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來說在臨床治療中需要輔以護理干預,促進身心健康、改善活動能力、降低致殘率等。目標導向性護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成果為標準和以患者為中心的現(xiàn)代護理模式,調(diào)動患者主觀能動性,使護理訓練成為患者追求的目標,提高治療效果[3]。本研究主要探討目標導向性護理在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90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磁共振成像(MRI)、CT等檢查確診;②年齡>18歲;③均為初次發(fā)病者;④臨床數(shù)據(jù)齊全者;⑤認知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功能障礙者;②不能正常溝通交流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⑤依從性好,配合研究者;⑥中途退出未完成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7例(60.00%)、女18例(40.00%),年齡(54.76±5.63)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2.38±1.34);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20例(44.44%),丘腦15例(33.33%),顳葉4例(8.89%),枕葉6例(13.33%);高血壓史29例(64.44%),糖尿病史30例(66.67%),吸煙史24例(53.33%),飲酒史20例(44.44%);婚姻狀態(tài):已婚36例(80.00%),單身/喪偶9例(20.00%);月收入:≥4000元27例(60.00%),<4000元18例(40.00%);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35.56%),中學23例(51.11%),小學6例(13.33%);居住地:城市19例(42.22元),農(nóng)村26例(57.78%)。觀察組男25例(55.56%)、女20例(44.44%),年齡(53.93±4.37)歲;BMI(22.62±1.25);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22例(48.89%),丘腦16例(35.56%),顳葉3例(6.67%),枕葉4例(8.89%);高血壓史31例(68.89%),糖尿病史33例(73.33%),吸煙史21例(46.67%),飲酒史18例(40.00%);婚姻狀態(tài):已婚35例(77.78%),單身/喪偶10例(22.22%);月收入:≥4000元25例(55.56%),<4000元20例(44.44%);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4例(31.11%),中學22例(48.89%),小學9例(20.00%);居住地:城市18例(40.00%),農(nóng)村27例(60.0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的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做好并發(fā)癥的預防;實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述疾病知識、護理方法、用藥安全等,并給予心理護理,對其進行安慰,使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通過按摩、語言訓練、肢體、功能訓練等增強患者的活動能力,通過多方面的干預促進患者康復。
1.2.2 觀察組 采用目標導向性護理。
1.2.2.1 組建目標導向性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主治醫(yī)生及大面積腦梗死專科護士組成,均有五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且為本科以上學歷。首先由護士長組織對小組成員實施培訓工作,深入的學習疾病知識,并掌握大面積腦梗死護理方法,增強護士的專業(yè)技能和理論知識水平,考核合格后進入實際護理工作中。均于患者病情穩(wěn)定2~7 d后實施護理,首先查閱患者資料,結合每例患者的臨床實際情況,掌握個體特征,通過小組討論、文獻搜集等方式確定好目標導向性護理步驟。護理人員給予患者一對一的疾病健康知識教育,通過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訴求、基本情況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將其作為導向落實護理目標,制訂出護理措施,并在護理過程中依據(jù)患者情況優(yōu)化護理內(nèi)容。將整個康復訓練分為3個階段,依次是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
1.2.2.2 近期目標 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述疾病知識,包括發(fā)病原因、危險因素、治療與護理方法、并發(fā)癥情況等,可通過視頻、圖文的形式向患者講解,增強患者的記憶,改變患者自身的錯誤觀念,使患者了解護理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依從性。②被動活動:指導患者使用健肢帶動患肢實施訓練,訓練包括腕關節(jié)屈伸、患肢上舉及前臂旋轉(zhuǎn),3次/d,每次10~15 min;按摩患肢,時間控制在20 min,達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目的。③床上訓練:指導患者在床上鍛煉翻身、起坐、抬腿、活動指關節(jié)等,鍛煉時間循序漸進,從5 min延續(xù)到30 min,抬腿訓練從10 s延續(xù)到5 min,活動指關節(jié)從1根手指到整個手掌,翻身可以從他人輔助到自行翻身,每項訓練要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控制好強度。④語言康復:對每例患者的情況進行個體分析,確定失語類型,制訂目標性的康復措施。要為患者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可在病房內(nèi)播放歌曲、音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患者聽覺、語言功能的恢復。指導患者進行舌、口腔及其他肌肉的協(xié)調(diào)運動,訓練舌頭左右運動、卷舌等,刺激肌肉收縮,有助于偏斜口角復位;進行口語訓練,護理人員可向患者示范唇舌動作、發(fā)音口形等,可說數(shù)字、短句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改善其語言功能。
1.2.2.3 中期目標 ①心理護理:由于長時間的治療與護理,患者易產(chǎn)生焦慮、悲觀等,情緒嚴重者可出現(xiàn)抗拒治療的現(xiàn)象,護理人員增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維持好護患關系,掌握情緒變化,給予心理安慰,向患者講述之前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其治療的自信心;告知家屬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感受來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勵,舒緩心理壓力,使其保持情緒穩(wěn)定。②指導和協(xié)助患者下床鍛煉,首先是訓練下床站立,在患者能夠保持平衡后,再進行扶拐行走訓練,由他人攙扶行走到單人行走的訓練,訓練項目和時間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護理人員做好監(jiān)督和指導工作。
1.2.2.4 遠期目標 ①適當增加患者行走時間,并依據(jù)實際情況增加負重行走訓練,致力于提高患者行走能力。②實施日常生活的訓練,如洗臉、更衣、進食、洗澡等,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狀況,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共濟失調(diào)、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方面的評估,總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狀況越差。②采用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兩組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使用3級評分法,分數(shù)為0~2分,上肢有10個方面內(nèi)容、33個項目,總分為66分,下肢有7個方面內(nèi)容、7個條目,總分34分。③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4]評估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包括樂觀、自強和堅韌3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方式,得分越高表示狀態(tài)越好。④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兩組護理前后日常活動能力,包括進食、洗澡、修飾洗漱、穿衣、大便及小便控制、如廁、床-椅轉(zhuǎn)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10個方面的內(nèi)容。

2.1 兩組護理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前后CD-RISC評分比較(分,
大面積腦梗死在臨床比較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失語、意識及感覺障礙、多數(shù)腦神經(jīng)麻痹等,且肢體癱瘓發(fā)生率高[5]。臨床上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穩(wěn)定患者病情,但其致殘率高,如神經(jīng)受損、偏癱等。因此,在患者康復期需要進行護理及康復訓練,提高患者日常活動能力,改善不良癥狀,恢復神經(jīng)功能等,而采取怎樣的方式改善患者功能障礙也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
目標導向性護理是以改變患者不良行為為主要目標,通過護理目標的制訂解決患者出現(xiàn)的問題,且通過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在增強患者信心的同時使其主動參與到護理目標中,更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而達到治療和護理的效果,更好地控制病情,并實現(xiàn)康復訓練目的,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管理水平。崔玉枝等[6]研究表明,階段目標性護理干預應用在老年腦梗死偏癱患者中能夠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目標導向性護理干預應用在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能夠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給予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有效的目標導向性護理干預,通過分析患者資料,針對每例患者病情的不同有側(cè)重點地實施干預,經(jīng)過主、被動肢體訓練、語言訓練、心理干預等刺激訓練,促進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建和恢復,而常規(guī)護理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目標性不強,導致有效性降低。護理后,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目標導向性護理的康復訓練干預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首先評估患者的身體情況,根據(jù)患者的耐受能力對訓練時間和強度進行調(diào)整,并制訂近期、中期及遠期目標,對其實施上下肢體訓練、床上訓練、步行訓練等,使相關神經(jīng)細胞的軸突發(fā)芽,新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被建立,促進腦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建立,加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7]。
揣松陽[8]研究結果顯示,基于目標管理理論的干預應用在腦梗死患者中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使患者保持情緒穩(wěn)定,提高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因為疾病的發(fā)生,患者與家屬情緒會不穩(wěn)定,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加強其對疾病的認知,了解護理干預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護理干預后的康復效果,正確看待疾病,并主動參與到護理中,堅持訓練,身體狀況好轉(zhuǎn)后,患者治療自信心提高,情緒穩(wěn)定。另外,通過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發(fā)現(xiàn),觀察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目標導向性護理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目標導向性護理干預用于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干預中,護理工作從患者本身出發(fā),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內(nèi)容更加貼近患者實際情況并滿足患者需求,患者會將管理目標作為自身追求,提高配合度,給予患者肢體訓練,鍛煉患者的洗臉、更衣、進食、洗澡等,逐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目標導向性護理干預和常規(guī)護理方式相比,目標導向性護理是從患者實際出發(fā),以患者為中心,制訂近期、中期、遠期目標,通過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使患者的癥狀好轉(zhuǎn),引導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提高患者自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各項護理程序順利進行,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將目標導向性護理應用在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效果滿意,可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肢體運動功能,緩解心理狀態(tài),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為后期臨床護理干預提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