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玉,王 靜,張金珠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河南省腫瘤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放療是乳腺癌主要治療措施之一[1]。在乳腺癌放療的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面對治療方案、治療效果、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未知和不確定性,產生不安和焦慮[2]。乳腺癌放療患者治療過程漫長而復雜,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由于疾病不確定感、睡眠質量下降也可能導致疲乏感[3]。此外治療期間,患者的身體運動量下降,身體適應能力下降,身體疲勞感增加,可能會出現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是一種身體和情緒上的疲乏感,與日常疲勞感不同,它不會因為休息或睡眠而緩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乳腺癌放療患者需要認真對待疾病不確定感、癌因性疲乏問題,積極采取措施進行緩解,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4]。心理控制源是指個體通過自我努力和控制來應對不確定性和壓力的能力[5]。乳腺癌放療會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患者需要通過積極的心理控制源來應對這些負面影響。本研究通過探究乳腺癌放療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癌因疲乏及心理控制源的相關性,旨在更加高效的幫助患者減輕癌因性疲乏,減輕疾病不確定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F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8月1日~2022年8月31日在我院就診的100例乳腺癌放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30~73(53.8±9.7)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38例,大專30例,本科及以上32例;婚姻狀況:未婚20例,已婚72例,離異3例,喪偶5例;腫瘤TNM分期:Ⅱ期49例,Ⅲ期29例,Ⅳ期22例;放療次數2~16(8.9±2.1)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診斷為乳腺癌[6]者;②年齡≥18歲者;③為女性患者,術后接受放療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惡心腫瘤患者;③有嚴重的聽力及語言溝通障礙者;④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⑤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由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 患者入院時接受基本資料及病理信息調查,采用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腫瘤TNM分期、放療次數。
1.2.2 心理控制源 采用多維度健康狀況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7]對患者心理控制源水平進行評估,該量表由18個項目構成,具體分為機遇量表(機遇型)、權威人士量表(他控型)、內控性(內控型)量表3 個子量表;每個項目采用6級評分法,根據說明將每個量表的原始分轉換成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控制源狀況越好,Cronbach′s α為0.86。MHLC評分<61分為中低水平, MHLC評分≥61分為高水平,本組患者中低水平61例作為對照組,高水平39例作為研究組。
1.2.3 疾病不確定感 采用Mishel疾病不確定感自評量表(MUIS)[8]對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對疾病預后不可預測性、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4個維度,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5級進行評分,1~5分表示影響程度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總分為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確定感越嚴重,Cronbach′s α為0.89。
1.2.4 癌因性疲乏 采用改良版Piper疲乏量表(RPFS)[9]對患者疲乏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共22個條目,每維度10分,0分表示沒有疲勞、1~3分表示輕度疲勞、4~6 分表示中度疲勞、7~10 分表示重度疲勞,最終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嚴重,Cronbach′s α為0.90。
1.3 調查方法 由醫護人員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由患者獨立填寫完成后現場收回,本次共計發放100份問卷,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
2.1 100例乳腺癌放療患者MHLC評分與常模比較 見表1。
表1 100例乳腺癌放療患者MHLC評分與常模比較(分,
2.2 兩組MUI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MUI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RPF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RPFS評分比較(分,
2.4 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癌因性疲乏與心理控制源相關性分析 見表4。
表4 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癌因性疲乏與心理控制源相關性分析
心理控制源是指個體感知控制環境和自我命運的能力和信念。有研究發現,心理控制源水平較高的患者具有更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更少的情緒問題,能夠更好地應對疾病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乳腺癌患者心理控制源水平與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密切相關[10]。心理控制源包括兩個方面:內部控制源和外部控制源。內部控制源是指個體相信自己的行為和決策能夠影響環境和結果;而外部控制源則是指個體相信外部因素(如運氣、命運等)決定了環境和結果。有研究發現,內部控制源水平較高的患者在面對疾病不確定性時表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容易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而外部控制源水平較高的患者則更容易感到無助和失望。
本研究100例乳腺癌放療患者MHLC中他控型、機遇控型評分均高于常模(P<0.05),而內控型評分低于常模(P<0.05),提示乳腺癌放療患者心理控制源偏外部控制,缺乏足夠的自信。放療治療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疾病的不確定性,如疾病是否會復發、治療效果如何等,這種不確定性會引起患者的恐懼和焦慮;同時,患者可能會因為手術或放療等治療方式而導致身體外貌的改變,如乳房變形、脫發等,這些改變會影響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社交活動減少,社交支持缺失。此外,患者可能會出現乳房腫脹、疼痛、皮膚干燥、瘙癢等不適癥狀及放療的副作用,這些癥狀會引起患者的不適感和痛苦,從而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因此,對乳腺癌放療患者,提高其內部控制源水平、鼓勵其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有助于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和緩解負性情緒。同時,心理干預和支持也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其心理控制源水平,從而增強其應對疾病的能力和信心。
本文研究表明,100例乳腺癌放療患者MUIS、RPSF總分與MHLC中內控型維度評分呈負相關(P<0.05),與他控型、機遇控型評分呈正相關(P<0.05),說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與心理控制源存在負相關。也就是說,疾病不確定感越高,患者的心理控制源越低,即患者越難以應對自己的疾病和治療過程,心理狀態越容易受到影響。治療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會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信任,而醫療專業人員的支持和關懷則能夠幫助患者增強對治療的信任感和控制感。乳腺癌放療患者的心理控制源還包括社會支持和情感調節。社會支持可以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而情感調節則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治療過程中的情緒波動。
乳腺癌放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經歷疲乏感,是一種身體和心理疲勞的表現。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放療患者的疲乏感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癌癥本身、治療副作用、心理因素等。在心理因素方面,心理控制源是指一個人的內在信念和期望,即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控制環境中的事物,并且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產生積極的結果。相反,缺乏心理控制源的人可能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環境中的事物,他們的努力可能不會產生積極的結果,它們可以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感反應。有研究發現,缺乏心理控制源的患者更容易出現疲乏感,因為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無力。具有心理控制源的患者則更有可能采取積極的行動來應對疲乏感,從而緩解疲乏癥狀。乳腺癌放療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可能與其疲乏感有關。具體而言,具有心理控制源的患者可能更容易應對疲乏感,而缺乏心理控制源的患者則可能更容易出現疲乏感。因此,在治療和管理癌因性疲乏的過程中,應考慮心理因素,并提供相關的支持和治療。如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冥想等技術,可以幫助乳腺癌放療患者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控制源水平,減輕癌因性疲乏的癥狀。
總之,乳腺癌放療患者的心理控制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社會支持和患者本身的努力來共同解決。這些因素的積極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心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