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娟,張 靜,韓菲菲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河南鄭州 450016)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及飲食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臨床常客,其中冠心病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而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老年人各項機能較弱,抵抗力較差,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基礎疾病,使冠心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隨著心肌負荷及冠狀動脈狹窄的逐漸加重,會導致更嚴重的缺氧、缺血[1]。因此,需要盡早對其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來緩解癥狀加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能通過重建冠狀動脈血流達到改善患者心肌供血的目的,已被研究證實其在冠心病中的應用效果[2]。但部分患者術后會產生焦躁、抑郁、心悸等負性心理,進而影響治療效果。由此可見,針對老年冠心病的治療措施除了需要進行PCI外,還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給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干預,注重以“人心”為本,為其提供雙重且全面的護理[3]。而近年來,“雙心醫學”作為新型護理理念在臨床上備受人們的喜愛及青睞,目前已成為心血管領域的熱門話題[4],但現有研究缺少其在老年冠心病中的應用。基于此,我院將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雙心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干預在行PCI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8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穩定性冠心病基層診療指南[5]中有關老年冠心病的標準者;②無認知障礙,且肝腎功能正常者;③行PCI者;④患者及家屬悉知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②健康狀況欠佳者;③阿爾茨海默病者;④聽寫能力障礙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常規組43例和觀察組46例。常規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62~79(68.48±5.32)歲;病程2~11(6.21±3.16)年;合并癥:高血壓31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癥20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60~80(69.13±5.49)歲;病程3~11(6.28±3.10)年;合并癥:高血壓33例,糖尿病25例,高脂血癥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入院均給予PCI,術后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美托洛爾+曲美他嗪)。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講述冠心病有關知識,如疾病概念、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并發癥、注意事項等,使其充分掌握疾病有關知識。由于老年患者記憶性差,可采取視頻或者錄音形式反復播放給患者聽。監測患者各項體征并觀察術后臨床癥狀的恢復情況,若發現有異立即聯系主治醫生,并采取應對措施。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述護理內容及要點,使其初步意識到心臟恢復的重要性。定期舉行組織學習交流會,邀請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借助現場問題解答模式,糾正錯誤認知,強化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交談和溝通,一對一解答模式還能促進其健康信念的建立,有助于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通過講解以往成功案例疏導患者負性情緒,給予鼓勵,同時家屬也應與患者多溝通交流,給予足夠的關心與支持,減少陌生感才能積極配合治療。保證清淡飲食,以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嚴格控制熱量,戒煙限酒,并在醫囑指導下按時服藥,規律用藥,不能擅自減藥、停藥。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根據心功能制訂運動康復計劃,引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觀察組在常規組基礎實施雙心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心臟康復運動療法:遵循患者個體化情況及病情恢復狀態制訂運動方案,主要包括有氧、阻抗、柔韌性等訓練,其中有氧選以節律性運動為主,適用于中低強度訓練,如散步、騎自行車、慢跑等;阻抗訓練以鍛煉力度為主,適用于中度或較高強度訓練,如舉啞鈴、握力器等;柔韌性訓練以緩解四肢酸軟、促進血液循環為主,適用于低強度訓練,如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雖然能降低焦慮,改善抑郁,但還應該在患者心功能(心率、無氧閾值、最大攝氧量、自我感知負荷程度)及耐受度接受范圍內進行適量運動,確保有效性的同時還能保證患者安全。運動時間最初設為5~10 min,以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可起到放松肌肉,提高關節活動度的作用,每次結束一個階段的訓練可疊加1~5 min;10~30 min的訓練可以阻抗運動為主,主要提高運動強度,增加攝氧量;最后階段以柔韌性運動為主,以舒緩筋骨,促進血液循環,需要注意的是每日最大限度保證在30~60 min,每周運動3~4次,遵循循序漸進,以免過度運動導致損傷概率增大,不利于心肺功能恢復,若訓練期間出現胸悶、胸痛、頭暈等現象立即停止訓練,給予充分休息。醫護人員除了給予指導康復訓練的方式外,還應定期隨訪評估,若患者反饋心率波動較快、血壓升高3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時,需要及時調整運動方案或告知醫生。②心理行為療法:邀請雙心醫生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咨詢,協助患者尋找自身信念,減輕焦慮、抑郁,通過激勵與表揚的話語幫助其重新樹立信心及自尊,降低內源性應激源對疾病康復的影響,并在家屬及親友的支持下減輕陌生感,避免負性心理逐步惡化。鼓勵患者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增加與社會接觸機會,培養一些業余愛好如書法、唱歌、繪畫等,不僅有助于穩定患者情緒,還能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控制外部應激源。盡量給予患者足夠安靜、舒適的環境,必要時可播放舒緩的輕音樂促進患者情緒的放松,以此來調節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緩解誘因應激源,1~2次/d即可,每次20 min。
1.3 觀察指標 ①心功能:干預前后監測兩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即射血完畢時心室上有一定量的余血把搏出量占心室舒張期容積的百分比稱為射血分數;6 分鐘步行距離(6MWT)即患者在平坦無障礙的平面6分鐘行走的最大距離。②生活質量:采用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SAQ)[6]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量表包括身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滿意程度、疾病認知程度5個維度、19個條目,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心理狀態:干預前后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7]及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8]進行評估,其中HAMA包括14個項目,14分為焦慮分界值;HAMD包括24項目,8分為抑郁分界值,2個量表均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得分與抑郁、焦慮程度呈正相關。④護理滿意度:采用電話及門診隨訪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包括滿意、部分滿意及不滿意。總滿意=滿意+部分滿意。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SA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Q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PCI具有創傷小、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特點,經其有效治療后可解除相關癥狀,恢復心肌血流供應,但依然有部分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較差,尤其是中老年群體合并較多基礎疾病,再加上封閉式治療、年齡大、記憶力減退、抵抗力低下、長期住院費用較高等因素的影響,使康復過程較為漫長,進而導致患者常容易出現緊張恐懼、思維遲鈍、運動性不安、胸悶胸痛等臨床表現,相關研究中也提到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占40%~70%[9]。因此,在術后康復過程中除需要給予藥物支持外,還應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科學性、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目前已成為各大專業學術會議及論壇專家們談論的焦點。雙心醫學模式最早由胡大一教授提出,他認為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與心臟疾病發生具有明顯關系,而雙心醫學模式在處理心臟病學中能直接與情緒、社會環境及行為問題互相掛鉤,若將其用于相關心臟疾病中,能將患者精神及心理因素作為一個防治體系,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心理情緒給予恰當的識別及干預,目前臨床將其公認為治療心臟疾病相關的情緒、社會環境及行為問題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LVEF、6MWT、SAQ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HAMA、HAMD評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說明雙心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行PCI老年冠心病康復中能起到較好的臨床效果,對改善生活質量、減輕不良情緒、提高心功能等均能發揮良好優勢。分析其原因:雙心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干預以患者心理狀態為中心,尊重患者主觀感受,將社會-心理-生物醫學貫穿為一整體,以關注患者精神心理問題為該護理模式的重點,強調治療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同時還應時刻關注心理狀態變化,心理情緒差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又能導致心理情緒變差,二者互為因果[10];而該模式能將心理情緒與心臟結合起來,針對性地對心理狀態進行干預,通過心臟康復運動療法與心理行為療法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科學指導與護理,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全面和諧統一。有研究報導,聯合雙心醫學模式的集束性干預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應激,通過用藥干預、健康教育、認知療法干預、放松訓練、增加家庭支持等調節心理情緒狀態,控制其收縮壓及心率的變化,從而改善預后,提高遵醫依從性的同時還能滿足患者對護理的要求度,與本研究內容具有一致性。隨訪調查統計顯示,觀察組總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1),說明雙心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效果較好。但由于目前“雙心醫學”模式在臨床應用較少,還需加強護理人員精神心理的知識培訓,提高其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強化雙心服務意識,最后加大樣本量多中心多指標繼續證實該模式在冠心病中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對行PCI老年冠心病患者給予雙心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干預,在恢復心功能、減輕負性情緒、改善生活質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且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