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霞,傅銀珠,陳秀珠,傅丹嫻
(普寧華僑醫院 廣東普寧515300)
近年來,因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較嚴重影響[1]。如未及時治療冠心病,會導致心肌纖維化、心室重構等,最終引起心力衰竭[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能夠導致患者軀體、意識及功能障礙,預后較差且治療效果不理想,治療依從性處于低水平[3]。患者在院治療是在護理人員護理下康復,但出院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出院后仍需社區、家庭等長期護理,因此,出院準備服務非常重要[4]。適時干預模式是一種用于評估護理的有序方法,分為急性期、穩定期、準備期、實施期、適應期5個階段,以滿足患者主要照顧者在不同變化下的需求[5]。2019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日,我們對79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實施適時干預模式的出院準備服務,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科學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55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心力衰竭標準者;②經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或既往存在冠心病史者;③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②伴有心包積液、限制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者;③伴有縮窄性心包炎者;④伴有惡性腫瘤者;⑤存在語言障礙、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76例和觀察組79例。觀察組男46例(58.23%)、女33例(41.77%),年齡(57.53±6.32)歲;病程(4.68±0.73)年;紐約心功能(NYHA)分級:Ⅰ級9例(11.39%),Ⅱ級42例(53.16%),Ⅲ級22例(27.86%),Ⅳ級6例(7.59%)。對照組男49例(64.47%)、女27例(35.53%),年齡(58.15±8.42)歲;病程(4.65±1.21)年;NYHA分級:Ⅰ級12例(15.79%),Ⅱ級35例(46.06%),Ⅲ級25例(32.89%),Ⅳ級4例(5.26%)。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干預3個月,包括健康教育、用藥監督、活動及飲食指導,并及時給予心理支持進行心理疏導,出院時囑家屬對患者進行有效監護,定期隨訪并根據隨訪結果完善康復計劃。
1.2.2 觀察組 實施適時干預模式的出院準備服務,干預3個月。首先成立護理干預小組,由主治醫生、專科護士、責任護士及康復師組成,主治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各階段對應的治療及用藥指導;專科護士進行監督及協調,定時檢查是否依據患者分期進行護理干預;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發放相關量表并及時回收。由工作年資較高的醫生對責任護士進行培訓,康復師與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心功能生活康復指導,責任護士完成相關健康教育。①急性期: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精神支持,實時評估患者需求并提供幫助,適時安慰患者,指導患者宣泄內心負性情緒并及時告知病情變化,緩解其內心焦慮、恐懼;入院當天向患者發放相關健康教育宣傳手冊,以圖譜、講解、問答式等形式,并普及床旁儀器使用注意事項。②穩定期:依據患者康復鍛煉、照顧患者心理、服務需求等,結合圖片、宣傳手冊與示范等講解;保證照顧者能提供持續性照顧,醫院可提供護工咨詢或接送檢查等服務,若存在經濟問題時責任護士及時協調處理。③準備期: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較集中的專業知識及技能,實時提供出院后治療信息與院外康復計劃,結合全程健康教育手冊講解指導患者復診、開藥、用藥等注意事項,并指導患者功能康復鍛煉居家原則與注意事項等。④實施期:向患者及照護者講述居家照顧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煙戒酒,若疾病復發時如何快速識別并及時進行救助;為患者持續提供院外護理,主要包含家庭回訪與電話隨訪等,及時查找問題并提供相應指導,可建立微信群或QQ群,由專人負責及時提供全面、詳細支持,并讓患者互相交流照顧者分享照顧經驗。⑤適應期:主要包含疾病預防知識、運動鍛煉、飲食、藥物、情緒等,如何適應及回歸正常社會工作與生活節奏,適度降低工作強度。
1.3 觀察指標 ①照顧者照顧能力:采用家屬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量表(FCTI)評估兩組照顧者照顧能力,包含適應照顧角色、應變以提供協助、處理個人情緒、評估家人與社區資源、調整生活滿足照顧需求5個維度,共25項條目,每項條目采用Likert 3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照顧者照顧能力越低。②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量量表(ESCA)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包含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共43項條目,每項均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越高。③依從性:包括服藥、飲食、控煙戒酒、自我監測、康復訓練及復診6項,6項均遵守為完全依從,3~5項能遵守為不完全依從,少于3項遵守為不依從。④生存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包括社交情況、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生活質量4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2.1 兩組FCTI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FCTI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QOL-74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依從性比較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收縮力顯著降低,心臟排出量快速降低致使心臟循環出現障礙,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是各心臟病發展的嚴重階段。大多患者因疾病自身原因,加之病程遷延、治療周期較長,其生理與心理受到沖擊,主要表現為負性情緒與軀體化[7]。如未及時予以護理,患者易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甚至發生抑郁,嚴重影響康復。在出院后予以一定的需求服務和支持,利于患者預后康復,并能降低出院后再次因慢性疾病再入院率。基于適時模式通過對患者及照顧者共同干預,以患者需求為基礎,將照顧者能力及知識為支撐,為患者提供適時出院準備護理干預,提高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及患者依從性,利于患者院外康復,效果良好[8]。
對患者提供多樣及完整的院外護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從醫院轉換到家庭護理的持續性,同時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利于身心健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CT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P<0.05),與蒲紅菊等[7]研究結果相似,提示適時干預模式的出院準備服務能提高照顧者照顧能力。這是因為健康教育居家照顧知識能夠保障照顧者輪流提供持續性照顧,且一定程度上提供護工或接送檢查等服務,針對性提高照顧者照顧能力,增強主要照顧者信心,協助患者順利康復。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種病程較長的疾病,所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對自身康復具有顯著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ESCA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與吳萍華等[9]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干預模式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指導患者訴說內心需求并及時予以支持,幫助護理人員確定護理方向,使其提高自我責任感從而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與蘇云俠等[10]研究結果相似。可能與本研究予以患者足夠情感及精神支持,實時評估患者需求并及時提供幫助,指導患者宣泄內心負性情緒并及時告知患者病情變化,緩解患者內心焦慮、恐懼情緒,提高治療積極性及依從性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GQOL-74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與魏鳳蓮等[11]研究結果相似。究其原因是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及時緩解負性情緒,院外康復效率較高,提升生活質量。
總之,適時干預模式的出院準備服務干預可提升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照顧者的照顧能力,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治療依從性,從而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