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招印 鄭琪
摘 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言簡意賅,直戳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缺陷,一個全新的實踐觀由此破殼而出。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在存在論層面上打開了一個全新視野,其基本觀點包括實踐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根本維度;真理只存在于現實的實踐之中,是對人的感性存在的澄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是自我批判的。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對人們重建精神家園有著重要價值,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新實踐觀 存在論 意義與價值
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認為,真理只處于理念世界,現象世界則顯得微不足道,那么,存在現象世界的實踐,其重要性遠不及探尋真理的理念世界。對于唯心主義的實踐觀,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簡稱“ 《提綱》”)中第一條所寫的:“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1]相反,費爾巴哈把實踐拉回唯物主義視野中,馬克思在《提綱》中說:“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2]針對兩者的理論缺陷,馬克思在《提綱》中進行了專門批判,成為其哲學革命的重要部分。
一、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實踐觀的缺陷
唯心主義實踐觀有諸多表述,本文以黑格爾為典型指出其實踐觀的缺陷所在。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寫道:“目的通過手段與客觀性相結合,并且在客觀性中與自身相結合。手段是推論的中項”,“手段是推論的外在中項,而推論則 是目的的實現”。[3]“一切客體都同樣是目的的手段,一個外在的目的是在它們中實現的”[4]由此可見,黑格爾所說的實踐活動仍是理念活動,并沒有放在社會生活中去理解,而現象世界包括人類社會則是理念所構建出來的。如此,實踐的理性主體作用在黑格爾這里得到確鑿闡釋,但是抽象發展的理性主體的活動就不能理解為理性前的、非理性的感性活動。所以,在黑格爾那里,世界被看作邏輯的、范疇的東西,主體理念世界在自身辯證過程中是統一的,而這個統一卻將社會生活排斥在外。同時,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規定世界,人的實踐活動不過是為了接近“絕對理念”,卻忽視了人的理性之前的活動對世界的建構。
總之,黑格爾雖然抽象地發展了能動性的方面,但將實踐置于為了與概念相符合的中介的位置,歸根究底,它還是具有片面性的主觀活動。所以,黑格爾的實踐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費爾巴哈雖然將實踐恢復到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能動性的方面被他否棄了。
費爾巴哈曾言:“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5]他的“新哲學”在唯物主義思想史上有一個重要突破,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置入本體論的基本原則,與物質本體論劃清界限,所以,他將“實踐”和“生活”聯系起來,從整個人的實踐出發,認為人才是理性的尺度,只有人性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實在的。這個“人”只有將其理解為統一基礎和主體的時候,也就是“類”,才有意義。[6]可費爾巴哈將人的“類”存在與動物“類”存在等同,把社會的人與自然生物等同,認為自然屬性是人產生及存在的根本,而對于人的感性生活資料,費爾巴哈不是從實踐出發去理解,而是由人在社會生活中直觀認識得來的。直觀之所以能夠獲得對外部事物的把握,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也有直觀,即感性交往,但是費爾巴哈的直觀沒有主體性原則,沒有能動性的呈現。所以,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實踐觀并未突破形而上學的界限,究其本質,其實踐活動仍是主觀活動,將理論活動視為“天理”,完全看不到人的實踐活動。
總之,在哲學史上,關于對實踐的探索,哲學家們總是從理念出發去解釋世界,忽視了實踐是非理性的、非邏輯的活動。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則從存在論高度探尋人的本質活動和人的感性力量。
二、馬克思的新實踐觀
關于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國內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如主體論層面、認識論層面等進行過詳細闡述,結合我國“知行合一”的樸素價值觀,對實踐深層次意義的挖掘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則在先前研究基礎上對《提綱》中蘊含的馬克思新實踐觀進行存在論上的總括。
(一)實踐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根本維度
實踐是感性主體的對象性活動。費爾巴哈首次提出對象性原理,看到了人是以對象形式直觀到自己的感性存在,但他卻沒有說明人的感性存在從何而來,從而陷入對感性事物的直觀理解之中。馬克思對其批判,在對象性原理基礎上提出對象性活動,也就是實踐,在其現實性上,人是通過對象性活動創造出自身的感性存在,否則只能算作人的肉體存在。同時,馬克思還批判了唯心主義,把頭腦的自我活動拒之門外。實踐是對象性活動,這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始終與客觀事物發生著對象性聯系,在對對象進行改造以體現自身本質的活動中,即對象性活動,人的感性存在則被生產出來了;二是實踐活動主體是感性存在的,與其他主體發生著對象性聯系,在語言溝通和生產勞動中進行著對象性活動。實踐活動當然離不開主體,但實踐又是物質性生產活動,表明了實踐的歷史客觀性,人們的歷史活動與實踐活動同屬一種活動,不同時代的實踐活動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時代的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意識也具有不同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7]
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感性意識會在實踐活動中變為感性存在。在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多余的生產資料被私人占有,那些占有生產資料的人就擁有一種社會權力——統治和支配無生產資料的人,于是,他們的感性意識在活動中發生了變化,逐漸排斥公有,從而使社會分層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西方封建社會的瓦解同樣如此。在西方封建社會晚期,商人作為第三等級是被排斥在貴族和教會圈子之外的,社會等級固化,土地無法買賣,這就導致商人除了擁有巨額動產之外(當時的社會只擁有動產不算作財富),沒有任何不動產的生產資料和政治權力。一種感性意識在商人活動中逐漸萌生,于是他們要求資產階級革命,使他們的感性意識變為感性存在。當今時代,無產階級同樣具有這種感性意識,這種感性意識在私有財產自我揚棄的過程中,在人們的實踐活動和歷史活動繼續發展中,將會被無產階級普遍意識到,從而發生無產階級革命,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言:“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8]
(二)真理只存在于現實的實踐之中
真理問題是認識論的核心問題,這里包含了一個問題,即人是否有認識?關于這個問題,西方哲學家們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明確論證了主體的認識起始于經驗,是理性自身固有的能力和形式;康德的先驗自我認為由于外部現象嚴格受到因果律的控制,所以理性主體天然具有認識外部現象的能力;黑格爾則將人的認識能力來源歸于“絕對理念”,堅持意識在前,物質在后。從這,我們可以看出,西方近代形而上學承認主體有認識能力,馬克思也是如此,不過馬克思認為認識的源泉和基礎是實踐,實踐是認識前的,是非理性的。那么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認識的真理性在哪里?從哲學家們對主體認識問題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真理只存在于遙遠的彼岸世界里,在此岸的現實世界中,只有現象,而無真理。馬克思對此進行專門批判,在《提綱》第二條寫道:“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9]可知,馬克思堅持感性的真理觀,認為以往的哲學家賴以思考的材料、方法和邏輯等,首先來自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實踐活動構造了這個世界。所以馬克思揭示了真理的內容不是在思維的邏輯里面,不在感性世界之外,而是在現實的實踐中。同時,馬克思也揭示出真理的客觀性是類的客觀性,這個類的客觀性是指人類改變事物的現實性和力量的客觀性,并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因此證明了真理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不可窮盡的。所以,真理是存在的無遮蔽,是存在的澄明,只存在于現實的實踐活動中。
(三)實踐是社會生活的自我批判
馬克思在《提綱》第八條寫道:“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0]這是馬克思用實踐來全盤批判費爾巴哈和整個西方哲學。在馬克思之前,以往的哲學家總是將人們的實踐活動置于理念活動之后,認為社會形態的變革都是理論革命造成的。馬克思的新實踐觀著重強調,“實踐”是創造或改變人們在感性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之后產生的觀念不過是社會生活自我批判的表達,而不是自我批判的原因或動力。全部社會生活也就是人們的感性交往不斷擴大,意味著實踐不斷發展,不斷發展著的實踐活動最終會改變在感性交往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也就漸漸走向自己的對立面而發生根本改變,所以“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是自我批判的”[11]。
“實踐”就是感性的社會生活自我批判,而理論的任務是理解社會生活的自我批判,而不是以此來規定社會生活。無論哪種社會形態,人們的實踐活動與社會發展本身是同一件事,人們的每一次活動、社會的每一次發展都蘊含著新的社會因素,而這個新的社會因素就是當前社會生活本身的自我批判,比如在原始社會后期,新的社會因素促使社會關系發生變革,原始社會在自我批判中走向了新的社會關系。同樣,新的社會關系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又在孕育著新的社會因素,發生著新的社會生活的自我批判。那些范疇、觀念等只是事后的形式化,是感性活動的思維表達。當前,支配著我們社會生活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和觀念,究其根源,無一不是實踐所造成的,所以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或自我批判。
三、馬克思新實踐觀的意義與價值
馬克思新實踐觀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重要成果,對人們重建精神家園有著重要啟迪。當今時代,資本技術導致人們的勞動異化越來越嚴重,在資本邏輯規定下,所有人不得不進步強制,從而陷入“虛無”之中。“重建精神家園”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致力所為的,他抓住了當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根本病癥所在,即只去認知存在者,而遺忘了存在者存在。人還“存在”嗎?正如尼采大聲疾呼:“上帝死了!”[12]所有人“無家可歸”。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寫道:“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13]這說明人類若想揚棄異化,就得發展異化,經過私有財產的揚棄,然后批判地占有全部文明成果而進入社會主義,人類社會才真正開始,人們才會開始重建自己的家,不再把外部世界看作是概念和技術處理的對象,所以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合乎人性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生成的。”[14]這是人們“重建精神家園”的方向,其途徑則是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在《提綱》中,馬克思最后寫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人們的實踐活動一方面使社會分工越發細化,人的異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使勞動和資本越來越對立,從而在私有財產充分發展的基礎上達到揚棄私有財產的階段,使人類復歸向來屬于我們的生存世界。所以,馬克思的新實踐觀表明,“重建精神家園”本身已經處于流變的社會發展之中,處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之中。
馬克思的新實踐觀與我國的傳統思想不謀而合,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在哲學高度上,我國傳統思想與西方形而上學不同,西方形而上學從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始,將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對自然界采取一種抽象態度,然后用自己的純粹理性來處理和研究自然經驗;而我國的傳統思想只有一個世界,那就是現實世界,對自然界是一種藝術的關系,核心是“天人合一”。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將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從理念世界拉回感性之中,我們本就生活在真實的現象世界中,人和自然的統一是感性的事實,而不是理論的表達,這一點與我國的傳統思想相一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16]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理論表達,而是在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在于實干奮斗。所以,馬克思的新實踐觀和我國的傳統思想一致,每個人都是現實世界的實踐活動的主體,為此,我們要泰然認知,讓存在本身呈現,也就是民族復興包含在實踐活動中,隨著實踐活動歷史地積累起來,民族復興自然呈現而來。
四、結語
《提綱》短短的十一條濃縮著馬克思新實踐觀的精髓,在存在論層面上勾勒出人類思想的新境界,在新境界中開拓出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2] [7] [8] [9] [10] [1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33,147,413,134,135-136,136.
[3] [4] [德]黑格爾.邏輯學:下卷[M].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433-438,441.
[5]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248.
[6] 王曉林.馬克思“新實踐觀”與唯物史觀的邏輯建構[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30-34.
[11] 王德峰.論馬克思哲學對現象學原則的包含與超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22-28,109-110.
[12] [德]尼采.快樂的科學:第3卷 [M].黃明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22.
[13] [14] 余源培,吳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0,82.
[1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瑪莎·努斯鮑姆好生活思想研究” (19ZXE252),2020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教學改革研究專項指導項目“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SJGSZD20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