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飛
摘 要:思維結構化素養是較為高階的思維素養,需要專門的訓練才能實現優質高效的培育。本文從操作程序角度闡述了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的概念內涵,闡述了要素發現、要素分析、要素排列、外化表達等思維結構化活動的一般過程;從工具開展和使用的角度提出了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的課堂實操策略,從學生學理角度出發闡述了提升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效能的策略,并從師生兩個角色出發,闡述了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活動成效的評價和六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思維結構化 培育策略
思維結構化素養是指發現構成要素、分析要素關系、排列要素位次,并借助文、圖、表等工具表達與呈現事物結構的關鍵能力,是思維全面性、層次性、有序性和邏輯性的集中體現,是產生高質量思維成果(如論文、課題研究報告、圖紙繪制、主觀題答案、策略步驟等)的必備素養。[1]然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由于對思維結構化培育的價值認識不夠,或缺乏相應的培育能力,很少主動、專門、常態地對學生開展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活動。本文通過分解思維結構化的一般過程,以培育工具的開發和使用為線索,闡釋思維結構化培育的實踐操作策略,探究思維結構化培育成效的評價內容,旨在為教師開展思維結構化培育提供一條可行的路徑。
一、思維結構化活動的一般過程
思維結構化活動的一般過程包含要素發現、要素分析、要素排列、外化表達等四個基本的思維步驟。其中,要素發現是基礎,要素分析是關鍵,要素排列是核心,外化表達是功用。
(一)要素發現:找要素
思維結構化活動的第一步就是發現事物的要素。如,如果思維結構化的對象是自行車的動力傳輸結構,那么就要發現并列出與動力傳輸相關的所有要素,即鏈條、飛輪、腳、腳蹬、鏈輪、后軸、后輪、地面等。要素找得越全面,對事物結構的認知就越全面,才不會產生缺漏和斷層,這是思維結構化的基礎,解決的是把哪些事物結構化的問題。
(二)要素分析:明關系
在全面分解要素的基礎上,結構化思維的第二步便是要分析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必有一定的關系,如空間位置關系、時間先后關系、邏輯層級關系等等。例如,要了解人力自行車的動力結構,就要弄清楚鏈條、飛輪等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即作用力的傳導關系、運動的先后關系,具體來說即“人對腳蹬施加了力量,腳蹬帶動鏈輪轉動,鏈輪帶動鏈條轉動,鏈條帶動飛輪轉動,飛輪帶動后軸和后輪轉動,后輪與地面產生了摩擦力,所以整個車子能夠運行起來”[2]。上述思維過程是明確自行車動力結構的關鍵。
(三)要素排列:生結構
在明確要素關系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基于要素關系和表達意圖需要對要素進行排列和排序。這一過程實質上是對事物的要素進行定級、定層和定位的過程,定好了每個要素的位置,便等于形成了事物的結構,也等同于在意識層面初步完成了思維結構化的過程。如,在自行車的動力結構中,我們就要基于作用力的傳導關系、運動的先后關系,在頭腦中對各環節進行精準的定位,生成要素的排列。
(四)外化表達:現結構
對事物結構的思考成果在未借助語言文字、圖形或聲音等介質呈現之前,是不可用于交流的,因此,思維結構化活動的最后一步就要求我們對事物要素關系的認知進行外化呈現,一般是需要借助語言描述、結構圖、結構表等表達工具呈現。這個呈現過程對于學生形成結構性思維素養的意義非常重大,幫助學生記錄自己的思維過程,使思維成果的反思與優化有了“可見”的對象,也使教師對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習診斷和結構化思維培育有了“可見”的抓手。了解了思維結構化活動的一般過程,教師便可以基于這個一般過程,根據教學的需要來開展思維結構化培育的教學活動了。
二、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的課堂實操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科學解構思維步驟、系統設計培育工具、有效運用培育工具等系列手段來實現對學生的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
(一)科學解構思維步驟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基于思維結構化活動的一般過程,結合思維結構化培育的需要,解構出學生的思維結構化活動的步驟,即確定事物(人力自行車)→方向聚焦(人力自行車的動力結構)→發現要素→(列出與動力結構有關的所有要素)→分析要素(各要素之間的力量傳導關系)→排列要素→表達結構(借助文字、符號、圖表等表示人力自行車的完整動力結構)→過程反思(對前面幾個步驟開展優劣判斷與思行的反思)→思維優化(如發現不足,便開展思維過程的優化)。與思維結構化活動的一般過程相比,這個過程里所增加的“確定事物”解決的是對哪個完整的事物開展思維結構化活動的問題,“方向定焦”解決的是“要對事物的哪個方面開展思維結構化活動”的問題;“過程反思”與“優化思維”解決的是思維品質提升的問題。
(二)系統設計培育工具
開發和使用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工具,可以在培育過程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工具應當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師的思維指導過程進行系統開發,應當包括學生的自主學習工具和教師的配套指導工具。
1. 學生自主學習工具的設計
學生的自主學習工具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是思維結構化活動步驟提示。這一部分內容是通過“科學解構思維步驟”所產生的,幫助學生弄清楚自行車的動力結構所需要思考的內容及思考的步驟順序。二是思維內容記錄,即讓學生根據結構化思維活動步驟來思考自行車的動力結構,把自己的思考內容記錄下來,以便開展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和自我優化。三是評價點描述。教師事先設定好每個思維活動的評價,供學生自評參考,比如在“發現要素”這一步驟中可以設置“精準、明確”這一評價點,在“分析要素”這一思維步驟可以設置“有標、有據”這一評價點等。四是自評內容填寫,要求學生記錄自我評價的內容,對自己的思維內容開展自我評價。五是優化點,供學生填寫自身在某個思維步驟中需要改進之處和改進的策略。
2. 教師配套指導工具的設計
與學生工具相匹配,為提升教師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配套設計每個思維步驟的思維指導工具(如果學生需要),這個工具由四部分內容構成:一是思維結構化活動步驟;二是填寫內容預設,即預設同學在每個思維步驟上的較為正確和精準的思考內容;三是評價點;四是教師在每個思維步驟上的指導。
(三)有效運用培育工具
工具開發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帶著上述工具在課堂上使用,使用過程的基本操作如下。
1. 明確目標任務,闡述學習方式
首先,教師要明確本節課的目標任務有四個:一是尋找與表達人力自行車的動力結構,二是學會思維結構化的一般步驟;三是學會記錄、反思與優化自身的思維結構化活動;四是提升自身的思維結構化素養能力。其次,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方式為自主學習,如果個別任務無法獨立完成的,可以求助同學或老師。
2. 講解具體要求,引導學生自學
在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與學習方式的前提下,教師要讓學生按照“思維結構化活動步驟”記錄自己的“思維內容”,對照“評價點”的要求開展自我評價。上述過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步驟進行了細化分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方法、有路徑、有反思、有評價、有優化,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避免“自主學”變成“放任學、隨意學、低效學”。
3. 做好個別指導,有效助力生成
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摸清學生思維過程中的問題點、困惑點、障礙點,對于需要幫助的同學進行思維指導,把指導的重點放在“思維路徑與思維方法”的指引以及引導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反思與自我優化上。[3]這一過程的關鍵作用在于指引思路,真正地實現指引方向和助力生成,從而使學生的觀察力、反思力、優化力得到提升,從而真正地幫助學生提升學習過程本身的思維品質。
三、提升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效能的策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個策略切實提升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的效能。
(一)科學解構思維,形成思維流程
同思維結構化活動一樣,每一種思維活動本身都有一個過程結構,因此,教師要認真解構不同思維活動的過程步驟,這個過程步驟分解得越科學、越完整,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越有力。通過“舉一反三”,教師可以對各種思維活動的過程進行“解構”,并生成工具,助力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二)充分創造條件,有效引導生成
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必須在思維結構化活動中進行,第一個條件是教師要常常設置思維結構化活動。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需要較長的時間保障和無干擾自主構建的空間;第二個條件是要切實給足學生思考構建的時空。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必須尊重學生的起點能力;第三個條件是要提供個性化指導和差異化指導,不搞“一刀切”。
(三)遵循提升規律,有效反思優化
思維品質的提升要堅持“思維過程構建、思維內容記錄、思維質量反思、思維內容優化”這一基本規律。沒有過程構建便無法形成嚴謹的思維過程;沒有思維內容記錄,思維的反思與優化便沒有抓手;沒有高質量反思便缺乏優化的方向;沒有內容優化就沒有真正的思維提升。
(四)陸續還權放手,助推能力進階
隨著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開展思維過程解構、自主開發思維工具、自覺反思優化思維活動,最終讓學生達到自覺、自主、自發、自動地實現結構化思維的自我培育,把思維結構化素養落實到生活里,內化到靈魂中。
四、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活動成效的評價
按照思維結構化培育活動的操作過程,我們可以從“過程分解、工具開發、學習指導、思維優化、成果質量、時間成本”等六個維度的情況來評價思維結構化素養培育活動的總體成效。[4]其中,過程分解主要評價教師能否科學解構思維過程及提供有效思維步驟指引;工具開發主要評價教師設計的表格工具欄目內容是否齊全、欄目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學生工具與教師工具的匹配程度、學生填寫的空間是否充足等;學習指導主要評價學習目標要求是否明確,工具使用是否解說到位,是否給足學生思考、反思與優化的時間,學情了解是否到位,思維指導是否適度等;思維優化主要評價學生反思度與優化度;成果質量主要評價學生生成的結構圖的質量、是否形成了結構化思維培育的能力等;時間成本主要評價教師能否根據學情速度及時推進課堂活動、時間成本高低、總體效率高低等。通過上述評價,我們可以從總體上了解思維結構化培育活動的成效。
五、結語
與比較、分類等思維活動相比,思維結構化是一種復合型高階思維,其需要的能力也是復合型能力,培育的難度也相對較大,但是,如果學生的這一思維能力能夠得到常態的培育,一定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只有不斷強化、常態實施,才能產生通過“量變”產生“質變”的驚喜。
參考文獻:
[1] [2]程楨,王國凡.等動訓練器的開發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5(2):75-78,82.
[3] 蘇海青.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J].勝利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4):45-47.
[4] 王力爭.結構化教學模型建構與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