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聞 曹江
摘 要:高校公信力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樹立良好公信力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重塑公信力需要明確其價值意蘊,直面網絡話語敘事模式單一、網絡謠言傳播肆虐、網絡圈層群體極化、網絡輿情研判欠缺等現實困境,從發揮權威信源獨有優勢、堅守信息真實底線思維、增強議題傳播共鳴力量、推進共建共治認同生態四重維度入手,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完善政策法規、暢通利益表達、優化智能管理,創新高校公信力綜合提升可行路徑,推動高校軟實力的發展和建設。
關鍵詞:網絡輿情 高校 公信力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交流交融交鋒的新態勢,以及網絡虛擬空間信息互聯互通的新情況,高校公信力認同工作面臨著多重挑戰。隨著公眾參與意識的覺醒,開放的網絡空間已成為眾多話語勢力爭先發聲的輿論場地,復雜多變的網絡輿情影響著公眾對高校主流權威公信力的認知,使其呈現出多重風險表征。重視網絡輿情,加快推進高校公信力建設,有利于加強公眾與高校間的有效溝通,切實推動訴求問題解決;有利于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氛圍,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這不僅是高校和諧穩定校園建設的應然之意,而且是提升高校危機應對水平、樹立良好公信力的必然選擇。
一、網絡輿情視域下提升高校公信力的價值凸現
互聯網媒介技術的普及使社會個體原有的相對穩定封閉的交流環境受到沖擊,網絡虛擬空間成為公眾追捧的新型傳播場域。夾雜著多元價值觀的信息容易引發青年群體的思想困惑,甚至誘導其陷入錯誤思潮言論的漩渦之中。此時,一旦產生“信息空白”,就極易加速公眾在“補白”中夾雜個人情緒和偏見,導致高校公信力流失,造成社會失序,加劇公共危機的衍變。
因此,高校要在危機治理和公共服務中積極履行主體職能,在與公眾的互信與監督中贏取良好的公信品質。
(一)公信力是高校維護社會穩定秩序的重要保障
新媒體語境下,公眾在社交媒體“沉默螺旋”效應促使下,不斷排斥和擠占他人意見空間,從而增加高校公共決策的不確定性。網絡虛擬空間的存在使得匿名傳播成為可能,其對現實社會的不斷解構,消解著真實世界對個體倫理、道德言語行為等社會規范的原有界定。[1]公眾在網絡空間中擺脫了現實社會關系壓力的抑制與約束,風險信息在集群性認同中被無限放大,高校主流話語完整敘事被不斷削弱,傳統價值受到極大沖擊,公眾對高校公信力認同缺失成為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問題。正如亨廷頓所言,在渴望與指望之間,需要的形成和滿足之間造成巨大差距,這一差距就造成了社會頹廢和不滿。[2]
危機語境下增強公眾對高校公共危機應對信任程度,培育高校公信力認同,是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
(二)公信力是高校營造和諧網絡生態的有力資本
隨著公眾民主價值觀的崛起,網絡多元圈層的局限認知風險不斷疊加,直至衍變為群體共享的價值傾向,施加并影響于個體之中,原有的個別理性信息被弱化,大量同質性信息涌入,非理性的個性信息迅速擴散,使青年群體在虛擬場域中形成不同圈層的自我認同,盲目偏激的心態促使他們維護所屬群體而排斥一切與其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和理論,對高校公信力造成威脅。
因此,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需明晰公眾利益訴求,通過營造平等理性的討論氛圍,實現個體情感邏輯與高校理性邏輯的完美融合,促進公眾對高校公信力權威的情感認同與價值認同,有效實現高校營造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網絡空間的目標。
(三)公信力是高校爭奪意識形態主導權的必然選擇
戴維·伊斯頓指出,如果一種意識形態能夠成功地捕捉系統大部分成員的想象力,并激發他們的期望,那么,隨著一個意識形態明確或含蓄提出的諾言和目標的實現,它在社會成員中引起的滿足將足以保證支持的繼續輸入。[3]以意識形態為根基達成的價值認同是高校提升公信力的現實需要。意識形態是人們在虛擬空間回歸價值屬性,進行價值判斷的坐標軸,是虛擬空間的價值靈魂。[4]全球化發展趨勢正強有力地擠壓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高校話語主體權威性和約束性被一定程度地瓦解,公信力認同更加舉步維艱,置身圈層信息繭房和用戶個性推薦的傳播格局下,社會傳統價值和原有認知共識逐漸被剝離,人們對權威主流信息由全盤吸收轉變為批判審視。
因此,只有有效提升高校公信力,實現集體信任,才能促使公眾在理性基礎上自覺維護社會秩序,鞏固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二、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公信力流失的風險表征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網絡輿情對高校公信力發揮造成了極大的干擾,提升公眾對高校政治信任的前提應進一步明晰當下高校公信力流失的風險表征。
(一)單一網絡話語敘事,高校信息發布模式粗放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眾接觸使用媒介的出發點是滿足個體的實際需求,而公眾在接觸媒介時也是帶有選擇性的,更愿意在過去接觸使用的經驗基礎上做出再一次的判斷。對媒介的評價與選擇,除了信息內容本身,傳播者在傳遞內容時的表達方式也深刻影響著公眾的選擇心理。高校的話語表達方式多以公文式文字為主,缺少了信息的符號情感。進入信息交互便捷的網絡時代,網絡微敘事平臺正滲透進青年群體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群體更傾向于在網絡空間以靈活多變的形式了解社會熱點話題。
社會多元文化傳播和話語交流的方式,正在從宏大敘事模式向個性化凸顯的微敘事模式轉變,這要求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中加強了解各種媒介技術特性和傳播特點,創新話語方式,調適傳播手段。
(二)謠言衍生次生輿情,高校危機應對公信力被稀釋
奧爾波特與波斯曼曾指出,謠言傳播與事件重要性和信息模糊性傳播有正相關關聯。[5]社交媒體信息生產方式打破了傳統時期信息單向度線性傳遞,個體媒介使用權和話語表達權極度擴大,信息發布呈現出零散性、碎片化特征。社交媒體傳播特性使得碎片化網絡輿情信息瞬間擴散涌現,此時,如果高校權威官方信息無法及時傳播,或者已經發布的信息無法全面展現事件真相,將會進入重要事件信息空窗期,公眾在變幻莫測的話語情境下主動夾雜個人情緒、猜測甚至偏見,主流核心信息因為夾雜多元個體意見開始逐漸失真,網絡謠言在集群性恐慌焦慮情緒渲染下衍生次生輿情,推動社會風險不斷擴大,進而引發極端行為,極大拷問高校治理能力,稀釋其官方權威信息的公信力。
(三)網絡圈層群體極化,高校主流權威引領力滯緩
在網絡虛擬場景中,公眾更多會與個體所處圈層內的成員產生信息交往互換,相同的圈層無形中使公眾承擔著共同的社會角色,相似的認知態度都將加強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圈層化的傳播生態建構了公眾對不確定風險的恐慌,群體中原已存在的傾向性,通過信息的相互傳播而得到加強,在社會因素和情感認知促使下,易使一種觀點朝著極端的方向轉移,從而生成群體極化。這些未經核實、過濾的信息內容極易帶動、激化非理性情緒,通過互聯網構筑的“信息繭房”,促使意見氣候趨向一致,極大弱化了高校主流話語的介入引導,從而不斷削弱公眾對高校的公信力認同。
(四)網絡輿情研判欠缺,高校信任建構有效力匱乏
輿情研判不僅指在第一時間發現信息價值內涵,還包含對于大眾媒介傳遞信息真偽甄別、梳理“事實信息”背后隱藏的“意義信息”、抓住有效時機重新提出空間議題等多層維度能力。
高校在引導輿情過程中,多以“事后引導”為主,缺乏對數據、輿情信息的綜合判斷,無法及時有效回應公眾關注和訴求,在一定程度上給良莠不齊的信息提供了發酵空間。各種觀點針鋒相對,各種符號標簽極易引誘虛擬空間別有用心網絡推手的惡意操控,促使議題偏離事件核心,造成“反向社會情緒聚集”,嚴重影響高校安全穩定,導致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陷入失衡怪圈,增加了公眾對高校公信力的認同難度。
三、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公信力提升的四重維度
網絡輿情重塑了公眾對高校公信力認同的現實邏輯。建構高校公信力,需要在發揮權威信源獨有優勢、堅守信息真實底線思維、增強議題傳播共鳴力量、推進共建共治認同生態四重維度下功夫。
(一)發揮權威信源的獨有優勢
高校公信力是衡量主體權威的重要標尺,也是信息傳播力、引領力、吸引力、影響力存在的基礎。面對公共危機引發的網絡輿情,沒有公眾認可的公信力,就有可能導致輿論誤導、社會失序、危機疊加,甚至惡化為無組織性的聚集抗爭。當下,價值多元的現存格局并不代表著沒有主導,越是面對自由,越是需要具有社會認同的主流信息發聲表態。
高校要強化鞏固主體權威地位,就必須發揮資源集聚優勢,強化信息訴求的原創性,從信息源頭構建信任之基。面對點狀輿情,在覆蓋青年群體網絡事實信息表達基礎上,增加個體情緒信息甄別,針對正面、負面、中立、邊緣價值內容進行針對性指導,將非理性負面輿情消滅在萌芽階段。同時主動承擔責任,增加公共決策的準確性,搶占核心話語主動權,聚焦信息關鍵節點,塑造高校正面形象。
(二)強化信息真實的底線思維
信息真實性是高校公信力的根基,公共危機中,模糊的信息傳遞會加劇網絡謠言的蔓延,而公眾理性的批判能力是有效避免謠言擴散傳播的關鍵環節。加強公眾理性批判是建立在權威主體真實回應基礎之上的,如若權威部門缺少對信息真實性和傳播價值的快速識別,一味陷入同質化的跟風報道,主體公信力會在信息反轉中消失殆盡,甚至加劇網絡群體極化,正如古斯塔夫·勒龐所言,群體中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便是傳染性暗示的起點。[6]
因此,高校要建構公信力,就必須把真實性原則貫穿落實到各個環節,加強對信息審核把關,引導公眾在體驗公共權力監督過程中,共同營造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輿論氛圍,切實堅守信息傳播真實底線,維護主體公信力。
(三)增強議題傳播的共鳴力量
任何代表權威主體的職能缺失都會加劇公眾對高校的質疑,這種屬性要求高校能夠以公眾視角傳播信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核心議題,不斷接近與基層民眾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在社會溝通和輿論引導中,“曉之以理”遠不如“動之以情”,爭取人心是提升權威主體情感認同的前提,只有解決了立場問題,才能談得上輿論引導問題的解決。[7]這要求高校在信息生產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關注公眾生存狀態,啟發青年對人的尊嚴、價值的深層思考,降低網絡輿情對其心理、精神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不斷拓展敘事模式,挖掘關注話題中的正向元素,加強網絡虛擬空間的正面宣傳,在彰顯人性溫暖與價值的同時,引導公眾從思想上解讀熱點議題背后的社會問題本質,不斷增強議題共鳴力量,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關系機制。
(四)推進共建共治的認同生態
馬克·格蘭諾維特將信任進行劃分,其中一種信任就是基于群體和網絡身份而有的信任,他指出,信任在那些自以為同屬于一個群體的人中間更容易發生。[8]隨著網絡圈層信息傳播格局的涌現,青年群體更傾向于根據個體個性化標準選擇融入的圈層,只有符合群體認同的意見才會順暢流通,反之,則被屏蔽在圈層之外。
因此在提升公信力過程中,高校應積極營造共建共治的協同環境,激發群體共同體意識。通過宣傳、服務等方式喚醒公眾互動參與熱情,引導他們做到自律與他律、自由與限制有機統一,在集體合作中維護共同利益,粉碎一切荒謬錯誤言論企圖,打擊擾亂網絡秩序、散布虛假信息的違法行為,在增強集體認同的實踐中,構筑網絡虛擬空間共同的思想基礎,持續改善高校公信力認同的輿論生態環境。
四、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公信力重塑的路徑選擇
危機語境下,高校公眾信任建設對于維護高校公共權威主體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要做到更新思想觀念、完善政策法規、暢通利益表達、優化智能管理。
(一)更新思想觀念:高校公信力提升的理念重塑
傳統管制型行為表現使高校陷入主體規模膨脹、職能無限、官僚倦怠的困局。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公信力建構的首要任務就是營造良好的觀念認同氛圍,突破傳統管制型理念的束縛。歐文·休斯指出,“官僚制方法必然造成工作無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須由官方主體從事某些活動,也需要尋求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組織方法”[9]。
高校應轉變工作作風,變管制為服務,將官方公共決策主張外化為具體行為,在信息發布、輿情回應、民心安撫的實踐中,尊重與公眾交流溝通的機會,切實解決公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以維護好、執行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不斷更新信息表達與輿情應對的方式,以為人民服務的本位思想實現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從而完成從關注“本階層議題”向關注“大眾議題”轉變,形成正向社會輿論氛圍,推動高校公信力提升。
(二)完善政策法規:高校公信力提升的制度供給
高校職能行為要想獲得公眾的支持并保持持續增長的活力,就需要結合網絡信息傳播格局不斷進行制度供給。
高校需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公共決策制度科學化,對輿情應對決策制定形成有效約束機制,從根本上杜絕違背法律和政策規定的非理性行為。面對輿情極化畸形現象,我們應強化信息傳播監督和問責制度,通過全員監督和約束保障問責,及時制止和糾正失信行為,針對過激言論及時辟謠,追究散布不實信息與偏頗言論的主體的法律責任,劃分權利與義務清晰邊界,增加應對程序、處置準則、回應結果透明度,確保網絡空間良好信息環境,打好高校公信力認同的民眾基礎。
(三)暢通利益表達:高校公信力提升的組織保障
高校公信力建設必須以堅實的信息公開、利益暢通表達基礎為保障,才有可能在客觀真實的信息生態環境實現信任程度公正的評估。面對涉及公眾利益的熱點議題,來自多方介質良莠不齊的信息給高校權威公信力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如若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存在信息滯后,將會加劇高校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因此,拓展公眾網絡民意表達途徑,加強公共危機信息公開,確保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是提升公信力的必要途徑。新形勢環境變化要求高校積極促進公權施政民主化,搭建公眾參與輿情治理平臺,使網絡成為匯集信息與觀點的集散地,疏通非理性情緒的“減壓閥”,以公開精準的回應增加高校決策的有效性。
(四)優化智能管理:高校公信力提升的技術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安全風險能力,增加安全治理的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10]
高校需以深化智慧平臺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行政公信力,加快一站式訴求服務中心建設,不斷推行信息獲取、輿情討論、在線調節、電子送達、智能反饋等服務;完善智能工具輔助數據抓捕分析,積極落實法律法規推送、利益訴求回應進程、話語同盟深度分析等應用功能,以信息化技術優勢促進熱點問題應對提質增效;注重業務與技術融合,優化現有信息傳播系統,運用大數據實現智能研判,推動輿情治理向個性化需求延伸,提高網絡訴求應對的便捷性,可視化展現信息傳播運營管理情況,全面深入接受不同利益主體監督,形成信息化管理、扁平化指揮、數據化支撐、層級化聯動的多維度、系統性管理體系,全面保障高校信息網絡安全,彰顯主體權威。
五、結語
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特殊情境為高校提升公信力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機遇。在危機中的主動作為將會筑牢施政基礎,這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應把握公信力提升的四重維度,在理念重塑、制度供給、組織保障、技術支撐四個方面持續作為,讓高度認可在公眾心中積淀為長久信任,不斷推進高校公信力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卓.眾聲聒噪:網絡空間話語失范與秩序建構[J].人民論壇,2019(31):78-79.
[2] [美] 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1.
[3] [美] 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0.
[4] 秦程節.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流失與重構[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55-64.
[5]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鄭若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0.
[6]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0-11.
[7] 黃睿思,那其灼.融媒視域下重大主題短視頻的創意策略與傳播特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6):69-71.
[8] 李桂秋.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基層黨組織公信力功能與提升[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124-131.
[9] 楊暢.績效提升視角的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實施方略[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3):38-41.
[10] 王嘉聞.突發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發布的修辭意識[J].青年記者,2023(2):41-43.
基金項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骨干專項“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中高校公信力提升機制研究”(19JDSZ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