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2022年的暑期檔在《外太空的莫扎特》先聲奪人中拉開帷幕,“含騰量”百分百的《獨行月球》與籌拍到上映歷時七年之久的《明日戰記》等科幻大作皆有具備了與國際同行平等對話的地位,此為《流浪地球2》確定在2023年春節期間定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放眼中國影視發展史,這個夏天所發生的故事不能被忽視。
《獨行月球》源自韓國漫畫家趙石的同名漫畫
《獨行月球》:科幻與喜劇相表里
自2022年春節檔后,中國院線電影市場已經有多半年 的時間都處于蕭條之中,急需一部能夠在票房上有所突破的 大片來力挽狂瀾于既倒。而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是,最終擔 起這個重任的竟是曾經名噪一時,被譽為“國產喜劇電影第一 天團”,后來卻因影片質量不及預期又被嘲諷為“跌落神壇”的開心麻花團隊。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這次拿出來的 居然是一部科幻喜??!
《獨行月球》給自己的定位是“科幻喜劇”,但這類作品放眼世界科幻影視,能夠成為經典的并不多見,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回到未來》系列。究其根本,雖然同為類型電影,但科幻電影和喜劇電影有著完全不同的類型核——科幻電影的類型核是“基于科技造物的視覺奇觀”,喜劇電影的類型核則是“通過對人、事、物及行為的夸張、變形來制造笑點”。這兩種類型核并不完全兼容,因而作為一種類型融合的題材,科幻喜劇電影必然要有所側重。
相比于國際同行,中國電影人似乎對科幻喜劇情有獨鐘。早在1991年就有的《隱身博士》這樣的典型作品問世,《隱身博士》的特點很鮮明,喜劇類型大于科幻要素,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中國電影業的特效制作能力和創作理念都不足以支持制作高水平的科幻電影,另一方面則是顧慮電影市場對于國產科幻電影的接受程度。但隨著《流浪地球》的成功,國產科幻顯然不再需要搭喜劇的順風車。而2020年國家電影局與中國科協聯合發布的“科幻十條”中明確了“科影融合”的政策導向,并在后續建立了一系列專責機構,負責政策落地。這就為在整體上提高中國電影從“外”(電影技術層面)到“內”(劇作層面)的“含科量”提供了保障。而《獨行月球》最大的意義也就在于顛覆了以往國產科幻喜劇電影“喜劇為體,科幻為用”的基本模式,是一部真正建基于科幻的喜劇電影。
票房數字爆炸式增長表明了觀眾對于《獨行月球》的認可,但在影評領域,《獨行月球》卻遭遇了兩極分化的評價——有科幻圈背景的影評人一般都對其采取高度肯定的態度,而其他影評人往往在認可其作為科幻片“確實夠格”的同時,對其喜劇部分表達了不滿,認為盡管有了“沈馬 CP ”回歸的加持,但其中的喜劇段子依然沒有突破開心麻花以往的套路,而且分布呈現前重后輕的不均衡結構。有的影評人(影視 up 主)甚至直言,《獨行月球》是把“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一劇作原則,當成了劇作結構來使用,“尷尬到能用腳指頭摳出三室一廳來”!這些表達雖然有戲謔的成分,但并非全無道理。
中醫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肺與大腸相表里”,簡單來說,就是這兩個器官的健康情況是相互關聯的。其實,在類型電影的領域,喜劇片和恐怖片也是這種互為表里的關系。因為這兩種電影都是直接通過視聽語言訴諸于觀眾的基本情緒,因而這兩種電影從理論上說是能調動最廣泛觀眾的電影類型。當然,中國的恐怖片發展并不如意。這就讓喜劇片成為了中國商業電影當之無愧的頂流類型。但是,隨著網絡新媒體、尤其是短視頻崛起,原本被包裹在影視等“長視頻”劇作中的喜劇段子,被解離出來,在沒有鋪平墊穩、沒有三翻四抖的情況下,就直接塞給用戶——在短視頻的場域中不存在傳統影視意義上的“觀眾”。而由于短視頻長期占據用戶的碎片化娛樂時間,用戶被這種“直塞式”的逗笑方式所馴化。反而對于傳統影視中的喜劇呈現方式表現出不適用。而不適用的并不僅僅是觀眾,還包括編導團隊,他們更愿意在電影中加入連珠炮式的包袱——只要觀眾笑了,目的就達到了,而并不太看重這些包袱與整體劇作的協調性。久而久之,甚至變成了一種積非成是的普遍現象。而這也恰恰就是《獨行月球》作為喜劇片的短板的根源所在。
由此可見,通過科影融合讓《獨行月球》的“含科量”上升,的確令其成為一部水準以上的科幻片,但宣發團隊和影評人念茲在茲的“含(沈)騰量百分百”,卻沒有讓《獨行月球》在喜劇的層面上更上一層樓。誠然,整個媒介生態的改變,不是電影人所能夠掌控的,但卻也并不意味著要隨波逐流。
當年,作為一代科幻經典的《回到未來》,就是以時間旅行題材科幻最著名的“外祖父悖論”為全片的劇作核心,所有的喜劇橋段和包袱的設計,都是圍繞著這個科幻核心來展 開, 把各種有關時間旅行的硬核科學假說,都以普通人容易 理解的劇情呈現出來,將科幻與喜劇有機的結合起來,最終 票房口碑雙豐收,成就了其影視的經典地位。這或許才是中 國科幻喜劇電影的未來范式。
《明日戰記》:七年磨一劍剛剛好
《明日戰記》的總制片人兼主演古天樂作為香港著名演藝 明星,文戲武戲兼長,在全球華人觀眾中都頗有人氣。但少 有人知的是,古天樂自幼酷愛科幻,一直在籌劃拍攝屬于自 己的科幻大片,并且以對標好萊塢頂尖科幻電影為目標。最終, 在歷時七年的拍攝和打磨后,《明日戰記》終于得以問世,并 收獲了眾多好評。
《明日戰記》是一部典型的機甲題材科幻電影。在科幻 領域,機甲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美式真人等身大小的機甲。 比如,機甲題材的開山之作就是美國著名科幻作家海因萊因 的小說《星船傘兵》(電影版翻譯為《星河戰隊》),其中穿著 機甲作戰的士兵被稱為“機動戰士( Mobile Suit)”。后來,漫 威漫畫借鑒了這個概念創造出了“鋼鐵俠”托尼 · 史塔克。另 一種是日式科幻動漫中常見的巨大人形機器人戰士。而作為 《明日戰記》的核心科幻設定,其機甲設計雖然選擇了參考美 式真人等身大小機甲,卻并不是對美式機甲的簡單復刻,而是采用了更為貼近現實軍事科技發展趨勢的“智能裝甲機械外骨骼”樣式。這既體現了影片故事場景的近未來特征,又增加了科幻設定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并與美式超級英雄電影拉開了距離。
以往香港電影人參與的國產科幻片,往往都存在世界觀設定不嚴謹,故事缺乏“科幻性”,相比于美日經典科幻電影不夠硬核的問題。有些甚至被認為根本就是“披了一張科幻的皮”。這其中既有香港科幻文化缺失導致的認知差異,也有對市場接受“科幻片”程度的估計過于保守??陀^的說,在《明日戰記》從開始制作到最終上映的七年時間里,上述問題都已經逐漸被解決。而現今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明日戰記》可以說是“剛剛好”。影片將表現的重點放在了港片最擅長的動作戲上,而且由于加入了機甲這一科幻元素,對編導團隊駕馭視聽語言以及后期特效制作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從最后的呈現效果來看,應該可以用相當完美來形容。尤其是在主角團對戰反派機器人軍團的高潮部分,無論是構圖、運鏡還是音效,都已經達到可以與好萊塢同題材科幻片相當的水平,甚至有些方面已經有所超越。從“基于科技造物的視覺奇觀”這一科幻片普遍具有的類型核的角度考察,《明日戰記》不僅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而且也是一部傳承了香港商業電影優秀傳統、有著鮮明港片特色并具有鮮明創新性的科幻片。
當然,如果站在力求完美的角度上看,《明日戰記》也存在很多明顯的問題:比如世界觀設定就顯得過于老套,反派的行為動機缺乏說服力,除了主角團以外的人物塑造過于臉譜化,一些情節段落也有強行煽情之嫌。但這些問題本身也意味著進步的空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日戰記》的成功也向香港電影業證明了,只有堅持向世界電影業頂尖水平看齊,在保持香港電影傳統優勢的同時,不斷注入創新元素,同時改變以往思維定式,持續跟蹤國內電影市場的政策導向和觀眾需求,用優秀的電影作品說話,香港電影業的復興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