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文婷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乳腺外科主治醫師
指導專家/謝軼群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黃浦分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
乳腺結節,其實并沒有明確的統一定義,但在臨床上一般指小的腫塊。它可以是在B超上顯示的,或是在鉬靶上顯示的,也可以是在磁共振MRI上顯示的,還可以是查體觸診時觸及的小腫塊。
乳腺結節一般來說是一種形態學上的描述,但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小。那么多少算小呢?習慣上我們把直徑小于10~15mm的腫塊,稱之為結節。
結節只是一個形態學的概念,并不能說明這個“結節”到底是好是壞,本身有什么問題。就好像我們說一個人的個子很高,那只能說明他的身高,不能說明他是否健康、多大年紀等問題。事實上,任何乳腺相關疾病都可以表現為結節,可以是小葉增生,也可以是小纖維腺瘤;可以是小的囊腫,也可以是導管瘤,甚至也可能是小的惡性腫瘤。
BI-RADS是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 nd Data System)的縮寫。目前,BI-RADS分級標準被廣泛應用于乳腺的各種影像學檢查,用來評價乳腺病變良惡性程度。這一標準的建立使描述乳腺病灶的特征性術語和評價病灶惡性程度的報告術語趨于標準化,降低了乳腺影像學報告解讀中出現誤差和不確定性。
BI-RADS分級法將乳腺病變分為0~6級,一般來說,級別越高,惡性的可能性越大。具體如下:
0級:不能評估。往往是因為某些原因(如攝片不清或者乳腺組織過于致密等),導致不能作出良惡性判斷,簡單說就是“不知道什么情況,你換個檢查或者重做吧!”
1級:陰性,正常,未發現異常。
無異常所見(包括發現乳內、腋前正常形態淋巴結,亦屬于1類)。
2級:良性病變,基本排除惡性病變可能。
例如經過隨訪后無變化的單純性囊腫、積乳囊腫、纖維腺瘤;乳房內移植物;穩定的術后改變;輕度小葉增生等。
3級:良性可能大,惡性可能<2%。
例如纖維腺瘤、囊腫、中重度乳腺病等,往往表現為邊緣光整、呈橢圓形、橫徑大于縱徑的實性或囊性腫塊,或者多發、彌漫的非腫塊性影像等。
4級:可疑惡性,建議行病理學檢查。
如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空芯針穿刺活檢,手術活檢以明確診斷,又分為4A、4B、4C。
4A:低度可疑惡性的病灶(≥2%至≤10%)。
例如傾向纖維腺瘤、復雜性囊腫、炎性腫塊、導管內乳頭狀瘤等可能,但又不能完全排除惡性可能。往往表現為局部界限清楚的實質性腫塊或混合性腫塊;或者導管擴張伴導管內低回聲,經常伴有乳頭溢液等。
4B:中度可能惡性的病灶(>10%至≤50%)。
往往表現為部分界限清楚、部分界限不清,或是簇狀細小鈣化點,需綜合其他影像學檢查、臨床表現、病理學結果對病灶性質進行綜合判斷。
4C:惡性可能較大的病灶(>50%至≤95%),但不像5級那樣典型的惡性。
往往表現為邊界不清、不規則的實質性腫塊或新出現的簇狀細小多形性鈣化點。該級病灶很可能會是惡性的。
5級:高度可疑惡性的病灶,惡性可能>95%。
影像有特征性的惡性征象,應采取積極措施干預,進行確定性治療。
6級:已行活檢證實為惡性。
BI-RADS評估后最關鍵的問題是:如果知道自己的乳腺結節BI-RADS評級較高,是否就需要馬上手術呢?怎么知道結節嚴不嚴重,是否需要手術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是否需要手術與結節的大小、BI-RADS評級、觸診表現等諸多因素都有關系,不是說結節很大就一定要手術,也不是說很小就一定沒有問題。另外,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不能僅僅依靠單一檢查報告(譬如B超報告)上的BI-RADS分級來簡單判斷。BIRADS分級和病情并不是完全一回事,這也是最容易出現的誤區。要作出正確的判斷,需要依靠醫生的臨床經驗,結合病史、查體以及B超、鉬靶等輔助檢查結果作出綜合分析,給出臨床傾向,判斷良性可能大還是惡性可能大,進而得出是否具有手術指征。
其次,臨床診斷只是醫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的一種傾向性判斷,也就是醫生認為最有可能是什么,但它不是病理診斷,不是百分百的準確,只有術后病理才是百分百準確的金標準。
因此,當患者來就診時,有經驗的醫生都會問清病史、親自觸診,有時候還需要調出片子進一步研判,視情況可能還需要加做磁共振MRI、穿刺活檢等;如果暫時難以判斷,有時候還需要患者密切隨訪2~3月后再次復查,這些都是為了盡可能給出合理的診斷。最終,醫生會結合病史、觸診、檢查,對結節的良惡性給出一個臨床傾向,進而給出繼續隨訪還是需要手術的建議。
醫生提醒
由于結節都比較小,且大多數的結節都是由于小葉增生或者小纖維腺瘤等良性疾病引起的,真正惡性的很少,所以,大多數結節患者不需要太過緊張。放松心情,聽從醫囑,定期隨訪就是一種重要且有效的診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