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煒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指導專家/岳小強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中醫把脾列為五臟之一,胃為脾臟之腑,兩者相互依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中醫治療胃病的觀點與西醫有明顯區別,西醫以病名稱進行分辨,根據病變部位展開針對性治療,而中醫以病癥進行辨證,醫治時更注重調節身體各個臟腑的平衡。比如,中醫治療胃病時說的胃脘痛,就包含西醫中的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等,進而把癥狀綜合起來進行統籌治療,力求實現與胃不適所有關聯癥狀的整體緩解和治愈。
飲食不規律,吃得過少或過多,以及吃太多的辛辣、生冷、油膩等食物,都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吸收,還會傷害身體的脾胃之氣。
中醫學認為,為適應自然界各種因素的影響,人的身體往往會出現各種變化,如果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力過大,就容易出現人體功能失調。中醫學中,風、寒、暑、濕、燥、火被認為是致使人體生病的自然因素,這些因素侵襲脾胃之后,會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胃病與感冒、寒邪侵襲均相關,為避免病情加重,必須要及時醫治。
中醫認為,精神狀態與消化機能存在著緊密聯系。人長時間憂思惱怒、久郁不解,就會傷肝。如果肝木之氣過于亢奮,脾胃也會受到影響,會導致胃脘痞滿作脹、腹痛腸鳴等癥狀。如果胃病長時間沒有痊愈,就容易傷到脾胃之陽,造成虛寒之癥,如出現吃飯沒有胃口、四肢發冷等癥狀。
陽虛或陰虛體質都可能是人體出現胃潰瘍的主要原因。另外,身體過于疲倦、吃過多生冷食物以及感染風寒等,也會導致胃潰瘍的出現,而且這些因素都和體質虛弱,特別是脾胃虛弱有關。
萎縮性胃炎病程遷延,病勢纏綿,治愈較為困難,屬于中醫胃脘痛、痞證等范疇,中醫藥治療該病有較大優勢。
萎縮性胃炎多從陰虛論治。從辨病角度來看,脾胃氣虛、瘀毒內生是這種疾病的共有潛在病理;根據癥狀辨證,可能發現存在肝胃不和、心脾雙虧、脾虛濕熱、肝胃陰虛等癥狀。所以在醫治過程中,需要辨病與辨證合參。
萎縮性胃炎不僅有尚未顯露的氣虛狀態,更易向陰虛轉變,它是一個慢性的病理過程。因此對癥狀辨證為肝胃不和型的患者,盡可能不要用辛燥耗散的藥品,如香附、青陳皮、沉香等。
如果長時間使用這些藥品,極易耗氣傷陰,所以有患者出現胃脘痞滿,辨證為肝胃氣滯,但累用柴胡疏肝散等沒有效果,還可能會加重病情,導致患者口干舌燥、胃脘嘈雜。可以選用花類理氣藥,如川樸花等,這些藥物具有理氣不傷陰耗氣的功效,患者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其性雖緩但除脹效果非常好,而且將這類藥和其他藥物合用后的綜合療效也不錯。
初病在氣,久必入血,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論述,與萎縮性胃炎的慢性過程相符合。而且,中醫學中的三項病理環節,即氣虛絡瘀、瘀血內阻、瘀毒積絡與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這三項西醫學中所表現出來的病理狀態也相符合,醫治時以入絡化瘀解毒為必用之法。
莪術、炮山甲活血祛瘀,改善神經系統,消除食物積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入絡解毒,疏通血脈,消除疼痛;黃芪、太子參益氣健脾,這些藥材放在一起用,能夠起到益氣消積、通絡解毒的功效,要想獲得更好療效,可以根據癥狀進一步辨證用藥。
延伸閱讀
日常生活如何養胃
中醫常說,三分治七分養,重在調養。“養”是在“治”的前提下實施的,需要先經過全方位檢查確診并進行系統治療后,再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實施必要的調治保養,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如果在胃病發生后,胃部得不到合理的調養,就很可能會傷及胃黏膜,因此,只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及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才能夠減少胃部疾病的出現。中醫治胃病,有治療與調理兩種效果,能夠直擊病灶,驅除病氣。在治療過程中,所用到的中藥含有的豐富營養,能夠消除胃病反復發作的根源,漸漸修復胃黏膜。所以,中醫治療的復發降低,治療效果能夠長期維持。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還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調節飲食有助于保養脾胃。胃病患者吃飯時應控制好飯量,避免暴飲暴食,養成規律飲食習慣;應以素食為主,葷菜搭配,盡量不要吃生冷食物,也不要吃刺激性和難以消化的食物,還要盡可能滿足機體需求,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多喝水。
2.保持良好情緒。情緒對食欲、消化有一定影響,不良情緒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噯氣、消化不良、吃飯沒胃口、腹部脹滿等情況,而積極的情緒對胃腸的正常活動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3.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并且控制好運動時間,這樣能夠提高人體的胃腸功能,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有助于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可以在每天晚上休息前,躺在床上雙手按摩上下腹部,同樣的動作進行40遍,能起到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的積極作用,有利于保護患者的脾胃。
4.注意冷暖。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風寒,導致胃病加重;脾虛泄瀉患者應該盡量少吃生冷瓜果,還可以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如果感覺到胃部發冷,可服用生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