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江波
又是一年節能周。節能降碳,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國之大事,關乎人人,你我同行,建筑領域尤需如此。
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節能降碳是國家戰略要求,十分重要。黨的二十大對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再部署,明確要求建筑等終端用能領域推進清潔低碳轉型。
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最新發布的年度《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我國建筑運行階段的能耗10.6億tce,占全社會總能耗的占比為21.3%;碳排放量21.6tCO2e,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占比為21.7%,我國目前的建筑,僅僅在運行階段的能耗和碳排放占比均為20%出頭,占比高,數量巨大,是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
從全球看,根據全球建筑聯盟發布的數據,全球建筑運行能耗占全球總能耗占比為30%,碳排放占比為28%,大體上均為30%左右,都遠遠高于我國目前的占比。因此,如果我們不采取有力措施,還維持現有的建筑用能形態和排放水平,我國建筑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的占比未來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
我們再看一看發達國家,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發布的數據,美國2022年建筑運行能耗在全社會總能耗占比是39%,碳排放占比高達43%;再看看制造業發達、與我國產業結構有一定相似性的德國,根據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發布的數據,2020年德國建筑運行能耗在全社會總能耗占比是37%,碳排放占比是40%。大體上發達國家建筑運行能耗和碳排放在全社會占比,都是40%左右。歐美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中東石油危機發生后,就在大力推進節能,也都在抓建筑節能,目前的占比仍然如此之高。發達國家建筑節能工作不僅起步早,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發展階段,還制定了建筑節能降碳的最終目標,大多是要求到2050年以前所有建筑都做到零碳或者零能耗。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從我國目前的20%出頭,到全球的30%,再到發達國家的40%,最后與電力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到零碳,我國建筑領域必然是這個宿命嗎?
對比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學習其先進經驗,同時結合我國人口眾多、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數量巨大等基本國情,我們必須從現在做起,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制定目標和政策方略,明確工作任務,有計劃分步驟落實《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建筑節能降碳之路。
推進建筑領域清潔低碳轉型的主要目標是,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建筑節能水平大幅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優化,可再生能源利用更加充分;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建設方式基本扭轉,城市病問題初步解決。建筑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綠色低碳運行初步實現。
之前,我國推進建筑節能工作為建筑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上世紀的1986年我國發布實施北方地區采暖居住建筑節能標準以來,我國建筑節能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22年底,城鎮節能建筑占比達到64.1%;累計建成綠色建筑102.69億平方米,占當年新建建筑比例達91.2%;在建及建成超低能耗建筑規模2300萬平方米,其中,2022年新增規模超過920萬平方米,與“十三五”五年的建設總量相當,高水平的綠色低碳節能建筑發展增速加快,從最初試點的高層住宅、小型辦公建筑,逐漸擴大到大型商業展覽館、醫院、機場、博物館、游泳館、產業園、交通樞紐等,逐步實現了建筑類型全覆蓋,氣候區全覆蓋。高質量高品質發展超低能耗建筑,可以不接入市政集中供暖,運行用能低,業主運行費用少。
推進建筑節能降碳,技術標準作用巨大。我國已構建了具有國際水平的綠色低碳節能技術標準體系,全文強制執行的《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已于2022年4月1日施行,分別在現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標準基礎上再提高節能率30%和20%;第四次修訂的2019年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保證達到“四節一環保”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重新構建了老百姓有獲得感、可感知的新型評價指標體系;2019年實施的《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確立了我國最高水平的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三大節能建筑體系;正在編制的《零碳建筑技術標準》將確立我國建筑節能降碳雙控的技術路線,將使我國建筑節能工作上升到最高水平的全新境界。
建筑節能降碳,時不我待,你我同行。◆
(作者為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