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貿易合作之路,更是文明交融與文化交流之路,是面向世界傳播絲路文明及中華優秀文化,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部分。設計作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助推力量,在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及傳播性上,通過“物化”及“數字化”創新內容,能進一步彌合文化差異、推動文化親近,有效提升文化形象的塑造及傳播能力,助力民心相通建設,以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總體發展目標。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物化”遺產;“數字化”產品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將文化“走出去”作為國家實施全面對外開放戰略的重大舉措和強國戰略之一,以2003年在法國舉辦中國文化年活動為開始,文化領域“走出去”戰略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開啟了中國以文化作為途徑走向世界的新進程。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四國和東南亞國家期間,相繼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戰略,不僅為中國自身和相關沿線國家提供了經濟交流的機會和平臺,為國際友好合作、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指明了方向,更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臺,為世界的“相通”建設提供了心相知、行將遠的文化底蘊。
一、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的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從本質上來說屬于文化范疇[1]。它是建立在古“絲綢之路”文明的深厚歷史淵源及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時代新發展。歷史上,偉大的“絲綢之路”連接并承載著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間人文交流互鑒的歷程,以人類最原初的物物交換的貨物貿易分享為交流基礎,形成了始于公元前2世紀的古代亞歐長距離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動脈”,連接了東西方。中國古人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對外政策為交往原則,開拓和創造出東西方交流合作的發展模式,共同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無論是絲綢、瓷器、指南針、火藥等的西傳,還是佛教、伊斯蘭教等的東傳,古希臘、古波斯、古印度以及阿拉伯文化與中華文明交流碰撞,形成和平交往的絲路文化遺產,在中國與亞非歐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當下的 “一帶一路”倡議及建設以“平等、包容、互鑒、繁榮”作為合作原則,是絲綢之路精神及中國傳統文化貫徹國際經濟的產物,也是“一帶一路”發展的文化基因。從這一文化維度來看,“一帶一路”更是文化交流及文明交融的“文化之路”,也是面向世界傳播內涵深厚的絲綢之路文明及中華優秀文化。
從“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文化維度來看,“民心相通”是整個戰略實現的基礎。心通,交流合作則更通,與經濟實力相比,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可能會更為深遠和持久。當下世界,頻繁的經濟貿易往來已經無可回避地形成了全球互聯合作相互依存的發展格局,由此帶來的各種問題和沖突也不可避免,如意識形態的沖突、文明的沖突以及國家利益的沖突、中心權利國家與非中心國家之間的沖突等,這些沖突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文明的沖突、文化及思想觀念的差異,如“一帶一路”所倡導的是合作共贏、共同富裕和諧發展的中國和平文化思想(與西方的控制、對抗、謀霸、個人優先為主的權利思想根本不同),但是這一中國文化智慧長期并未獲得西方世界普遍的理解,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文化沒有傳播到西方去,對西方世界沒有形成沖擊和影響,或者說沖擊非常薄弱,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卻極為強烈。這種文化之間的不協調就會使得交流不對等,勢必會影響相互之間更為長遠的合作發展,這成為開展文化交流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即加強文化交流及文化傳播建設。若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倡導的根本目標來看,“一帶一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及中國文化智慧不僅是世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策略和實施路徑指導,也是調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不同文明的思維隔閡和價值取向差異的一個重要契機,而中國文化也更需要以此為契機積極“走出去”,讓“一帶一路”的文化價值最大限度傳播出去并獲得世界民眾認可,消解各種偏見及誤解。同時,對于“一帶一路”建設來說,只有充分發揮中國文化的輻射力,夯實這個基礎,采取多種手段加強和開展文化交流,才能順利全面實現對外開放的政策暢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從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總體發展。民心相通的基礎不牢,“互聯互通”的可持續性也會打折扣。
要實現民心相通,文化交流與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通過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以和諧包容的態度,兼顧各方利益,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達成各方認可的雙多邊有效溝通,從而減小文化隔閡、促進貿易發展和產業合作,讓沿線各國共享和平幸福的生活。也可以說,在文化認知的角度上,以“一帶一路”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交流契機最適宜向世人潤物細無聲地展現中國文化、中國形象、中國話語與中國精神的倡議,古代“絲綢之路”正是在貿易往來中深化了彼此文明的交流和交融。在當前我國深化文化交流、建設文化強國的整體戰略下,借助“一帶一路”可以有效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古老智慧和獨特魅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
二、“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合作與傳播能力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中,以貿易合作促進經濟發展是避免倡議成為空泛理論愿景的重要基石。以文化貿易合作來說,只有在市場上被消費的文化,才能真正產生文化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進而促進貿易合作,助推國家軟實力的增長。文化影響力的提升離不開實實在在的產業消費,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文化貿易市場份額占比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從目前的世界文化發展現況來看,文化傳播權利也多取決于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強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歐盟這些文化貿易大國,莫不如此,都是以文化為基礎結合現代創新及社會發展新需求將其轉化為特色文化產業以獲得貿易合作及競爭資本。所以,文化產業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支柱產業,也不斷成為全球重視的發展對象,更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嶄新增長極。
在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中,以文化、美學、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將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創新轉化為具體的可消費的產品,通過功能和形式的結合給人良好的消費體驗,以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助推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經濟貢獻,其作用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結構中也愈加重要。最早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英國,正是通過設計的力量,再一次助推了英國經濟的新增長以及老舊城市為引領的歷史文化的復蘇。另外,以當下快速發展的文化創意公司為例,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創上市公司數目增量依舊呈上升趨勢,遭遇金融危機,而文創上市公司的數目增速不降反升,說明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非同步性以及在經濟逆境中的抗擊能力[3]169。可以說,從戰略角度上,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突破口,從實踐上,是奠基國家文化創意發展的軟實力、提高世界影響力和全球號召力的重要策略,也是文化傳播權利的爭取,在“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基于此,文化部2017年發布“‘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民心相通”建設為規劃,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文化貿易合作,并在相關子計劃如“絲綢之路文化之旅”計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計劃、“一帶一路”文博產業繁榮等計劃中就文化產業的創新性發展及設計做出重要批示,并對相關文化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進行連續三年的扶持行動,厚植文化產業基礎,促進文化交流。
然而,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所包括的內容極為豐富。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文明悠久的國家來說,我們需清楚要對外傳播哪些文化內容,哪些內容更具有傳播性并能被域外不同文化群體接受,從而順利融入現代日常生活,實現文化的浸潤,達到認同及共享等。從歷史上來看,以盛唐、元明為代表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讓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獲得了極大的影響力,他們都曾以代表中國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及優雅生活方式的物質文明為載體向世界展示了文明的魅力。以史為鑒,在新時代的文化環境中,“一帶一路”需以新的思想觀念繼續繼承并引領這一文化交流合作,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消費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載體。而對于達成消費的產業來說,只有內容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供給才能實現文化產業的消費,從而實現良好傳播。
三、“物化”遺產的跨文化先聯先通傳播性
文化貿易合作中,各國獨特的文化遺產是展開國際間文化貿易合作的堅實根基,也可以說是最容易達成交易的內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經濟發展水平有快慢差別,但是文化卻沒有高低之分,普遍具有悠久的古代四大文明遺留的厚重歷史文化遺產(早期人類文明最大規模并產生重大影響的交流地帶就發生在歐亞大陸,也即“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在“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中具有先聯先通的天然優勢。這些不同區域的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不可替代性的原生文化資源,是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如中國千年手工造物文明所積累下來的工藝美術就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代表之一,在相當長的時期是中華文明傳播的主要載體。
如果從傳播的有效性上看,中西文化思想觀念的差異、語言的隔閡,使得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學、藝術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比較難以被域外西方世界的大眾所理解,而以絲綢、陶瓷為代表的工藝美術品則不同,它們既適用又美觀,備受人們喜愛,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產品。與抽象的文字、思想相比,這些工藝美術品更容易通過實體被感知、流通、傳播,同時附著在產品之上的色彩及紋飾更具文化展示的視覺直觀性及文化標志性,而歷史上,西方的域外人士正是通過使用這些精美的工藝美術產品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李硯祖教授認為工藝美術是物態化文明的產物,中華文明傳播影響廣泛的原因也得益于這些物態化的東西——工藝美術產品,并提出有必要將工藝美術作為物化的“國學”來看待[4]。
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工藝美術是和社會生產有直接聯系的物質文化之一,具有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雙重屬性,是技術和文化藝術審美的產物。在古代,獨樹一幟的工藝美術品是推動大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國建國初期更是因為文化特色鮮明,物美價廉,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不僅為我國的經濟貿易帶來巨大收益,同時也傳播了中國的文化藝術精神,在當下的“一帶一路”文化貿易份額中也一直占有較大比重[3]68。以相關文化貿易合作數據為例,2018年,我國工藝美術產品貿易與2017年相比增長9.9%。增幅同比提升12.4個百分點[5],不僅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指引下正在不斷增加文化的符號象征,也反映了在世界范圍內繼續產生著重要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如近幾年在“中國(義烏)國際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等大型貿易交流會上,專業院校與地方企業深度合作開發設計出的更多國內文創產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不僅帶來經濟收益,同時也成為講中國文化故事的重要載體。基于這樣的文化交流傳播價值及意義,文化部將工藝美術直接作為“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內容來建設。
因為極強的地域特征,鮮明的中國文化符號象征具有其他文化表現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工藝美術,不僅是當下“一帶一路”國家之間開展文化交流重要的再生資源,也是各項文化產業合作中基礎最好、對其他產業合作最有帶動力的部分,如以能夠反映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發展國際形勢重要指標的文化旅游產業來說,具有中國文化及藝術韻味的工藝美術產品是旅游產業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能有效提升跨境旅游的民族文化價值及體驗,極大增加旅游附加值,而且能積極促進跨文化傳播,帶來文化價值和經濟的雙重效益。如我國在國際上開展的一系列傳統文化交流品牌活動“歡樂春節”、旅游年、文化年、文化季、文化周以及高層次的文化合作論壇等交流活動,作為宣傳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工藝美術產品都未曾缺席,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外交禮儀角色。如以傳承宋錦文化為基礎的江蘇“上久楷宋錦”品牌,借助“一帶一路”對外發展機遇,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上積極展開研發,其創新設計的現代用品在各種重大文化交流活動中重新向世界傳達著中國人的優雅生活方式和文化。
四、動漫游戲產業的數字化跨文化傳播
在“一帶一路”文化產業貿易合作中,數字文化產業作為全球數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的產物,因為其時間和地理空間上的便利和優勢,具有“呈現技術更迭快、生產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消費個性化等特點”,成為以數字傳播為載體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注焦點以及推動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
數字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6]。在目前我國的數字創意產業分類中,以動漫、游戲為主的核心產品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彌合文化差異、推動文化親近的困境與挑戰的重要傳播載體,其多元文化主義特性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傳播優勢能有效推動沿線各國的合作發展。如以動漫產業來說,其之所以能夠承擔起跨文化傳播的使命,一方面。是其具有國際性特點。在動漫作品中的形象一般多采用象征符號進行表達,不需要跨文化知識背景即可理解,尤其是兒童動漫產業,直接作用于擁有更強多元文化接受能力的兒童,跨文化滲透力更強[7]。如由中韓創意團隊共同打造,在全球受到普遍歡迎的動畫片《超級飛俠》,其中的動畫形象設計采用的是各國約定俗成的飛機形象,表達的觀念多以普適性的積極向上、純真陽光的價值觀為主,民族個性不會成為表達的重點,不會激化文化互斥[3]321。另一方面是動漫具有民族性,它是民族文化精神及思想內容的生動呈現。動漫中人物的言談舉止、社交禮儀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直接映射,如《超級飛俠》就能夠折射出亞洲人的普適性價值觀念,兒童在觀看動漫的過程中,勢必會潛移默化地受到這些元素的影響。
另外,在當下的文化領域,數字娛樂產業是年輕消費群體文化娛樂生活最重要的形式。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又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高、青少年人口多的主要地區[8],作為現代年輕消費群體,動漫、游戲相較于其他文化產品和服務來說,更容易被兒童及青少年群體所接受,更具備跨文化傳播的特點。其所面臨的國際市場阻礙較小,能夠有效推動文化親近,讓不同國家的兒童及青少年群體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為未來打下基礎。這種從價值觀形成時期就奠定的理解和包容的文化特質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真正實現民心相通的基礎,因此成為當下文化內容“走出去”的集中代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作為當下世界第一大網絡游戲生產國,近幾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網絡游戲以及數字創意原創IP都獲得了不錯的域外文化傳播成績。
數字創意產業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同時,借助數字科技的輔助,能夠將無形的文化變得可知、可感、可觸碰,融入日常生活形成體驗,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使中華文明綻放獨特魅力。如網絡游戲《英雄聯盟》在海外不同文化語境中被喜愛并接納,不僅是數字技術中融合現代審美,更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新技術手段、特色文化以及資本手段等的合力讓中華傳統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從而獲得喜愛。當下,我國的數字技術進入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新時期,數字內容產業不僅能給我們提供文化崛起的新機遇,而且也使中華優秀文化有條件借助數字技術提升內容傳播效度、強度和廣度,增強傳播力度。
五、結語
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從來都是各個文明共同的愿望。古“絲綢之路”通過和平貿易理念傳播著東西方文明,為促進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融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當下的“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日益強大并崛起的中國,在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中,應該以大國的擔當繼續發揚古絲綢之路的精神,將文化作為重要的交流載體,以符合現代傳播方式的理念和途徑推動中華傳統智慧及經驗走出去,通過中國文化特有的人文藝術氣息及魅力在跨文化傳播中形成更為有效的心理共振,建構民心相通,促進合作交流及發展,以實現各國共同繁榮的世界和平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張卓婭.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廣播,2019(4):11-13.
[2]新華社.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8-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ivk_sa=1024320u.
[3]向勇.“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69.
[4]李硯祖.物化的“國學”[N].人民日報,2016-10-02(08).
[5]劉昕.2018年成績單亮眼,我國文化貿易結構持續優化[EB/OL].[2019-03-21].http://www.ce.cn/culture/gd/201903/21/t20190321_31719315.shtml.
[6]文化部.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7-04-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1.htm.
[7]王可越.跨文化動畫與動畫跨文化:文化、美學與產業的多維度探討[J].現代傳播,2014(7):96-99.
[8]搜狐網.動漫游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舉辦[EB/OL].[2017-07-07].https://www.sohu.com/a/155359257_502857.
作者簡介:李曉瑜,博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