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唐智彬

[摘要] 在“雙減”政策、“三孩”政策出臺的背景下,“家校社”協同育人已然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議題。全員育人導師制的概念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全員”不僅指學校的全體教師,還應使家長、社區成員成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家長導師”和“社會導師”;通過師生相向匹配、家校精誠合作、調用社會資源和完善評價體系等方式,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生態。
[關鍵詞] 全員育人導師制;“家校社”協同育人;三全育人;“三生萬物”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展望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據此,加快推進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促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多維共治、多管齊下,是提高學校管理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時代全員育人導師制的哲學意蘊
《道德經》有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一”“二”“三”并非數學中的計數概念,而是指事物或事件發展的整體生態系統,其本身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自組織系統。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學生發展的三大主要環境,它們之間的協同發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合力作用,進而抵達“道法自然”“萬物生長”的理想境界。
一方面,從中國哲學“三生萬物”的衍生理論來看,“家校社”協同育人凸顯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強調了三者在實現“立德樹人”“全人發展”方面的整體合力效應。當家庭、學校、社會各個子系統均呈現出平衡、穩定、有序的運作狀態,那么高位階“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整體系統所輻射出來的效力將遠超家庭、學校和社會各自運作時的效能總和。并且,當家庭、學校和社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和權限,在不同領域內積極承擔“育人導師”任務,教育的時空場域之間將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構成一派“三生萬物”的教育新生態、新格局。
另一方面,“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的全員育人導師制作為構建學校德育新生態的新途徑,聚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的力量,將教育的作用疊加至最大化、最優化,是學校德育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有益實踐。其哲學意蘊是對“人”的尊重:既是對學生作為“自然人”的尊重,即關注學生在知識學習以外的真實生活的需求;也是對家長作為“監護人”的尊重,將部分教育權讓渡給家長,使得家長成為子女教育的主體責任人;亦是對社會群體作為“關聯人”的尊重,即鏈接豐富的社會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如圖所示)
二、新時代全員育人導師制的內涵變化
傳統意義上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是指以學校為范圍,以教師為主力開展育人工作,即學校全體教師不僅承擔教學任務,還要參與德育工作,承擔德育導師的任務,關注學生成長中思想、學習、生活各方面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督導和幫助。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是指學校領導、全體教師、部分家長代表和社會團體,與學生結成“一對一”“一對多”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其育人內容涵蓋學業指導、德育幫扶、心理適應、家校合作和生涯規劃等方面。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吸納家長和社區成員成為學生的“成長導師”,正在成為教育新生態的應然趨勢。一方面,學校教育不再只關注知識學習和分數變化,更多地聚焦學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邏輯,關注學生作為“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尋生命的意義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家長、教師和社會成員作為新時代廣泛意義上的“師者”,將學校教育的場景延伸至家庭和社會中,既增加了有效教育的時長,也突破了學校圍墻的限制,促進了學校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新發展。
三、新時代全員育人導師制的實踐突破
當下,“雙減”政策深刻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生態環境,學校的育人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家長的教育期待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新時代全員育人導師制作為新時代落實“雙減”政策的實踐途徑之一,應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借助家長的教育力量,調動社會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成為適應未來世界發展的“完整的人”。
(一)師生雙向匹配,制定輪換方案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和家長代表、社區工作人員組建學校、年級和班級的“導師團”。各位導師按照要求填寫好導師情況簡介表,包括導師的性別、年齡、愛好、特長和教育理念等內容,全面展現每一位導師的精神風貌。學校將三級“導師團”的信息編輯成冊,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家長會、家校聯系手冊等方式向家長進行宣傳,使學生和家長充分明確全員育人導師制的目的和意義,并了解每一位導師的優勢和特長。同時,班主任通過學生評語、學情介紹會等方式向班級導師介紹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接下來的師生雙向選擇做好準備工作。
學生和導師進行雙向配對互選。首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心儀的導師,每一位學生可按順序填寫三至五檔志愿。各班根據學生的志愿填報情況,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調整,優先安排最需要幫扶的學生接受第一志愿導師的跟蹤教育,并設置公正的輪換順序,確保每一位學生在三年內都有機會接受自己心儀導師的幫扶。其次,導師根據學生的志愿進行首次選擇,優先幫助意愿最強、最需要幫助的學生,再根據輪換表進行學生輪換,確保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盡可能地幫助更多的學生健康成長。學校應對學生、家長做好動員和解釋工作,減少師生雙向互選環節中的顧慮,確保全員育人過程中的公平、公正。
(二)家長擔任導師,家校精誠合作
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他者,家庭教育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鑒于此,新時代的全員育人制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家長理應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導師”。
“家長導師”是一種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高層級形式,是指從家長中遴選出來的、具有優秀素養并經過專業培訓的教育輔助人員。其主要工作是以“導師”的身份對個別學生進行幫扶教育,以彌補在校教師精力有限、難以照顧全體學生的不足之處。設置“家長導師”可以從家長的角度去看待學生成長、學校管理中的諸多問題,幫助學校改善家校合作,提高管理效率;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學校應主動放權,對所有的“家長導師”進行統一培訓,并規定考核合格的“家長導師”才能上崗;建立家校互動工作機制,使得“家長導師”進校園成為常態化、體系化的學校德育課程;制定評價方案,評估“家長導師”的工作實效并提出優化策略。
(三)調動社會資源,尋求校外支持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愛普斯坦教授提出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對世界各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理論認為,教育要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構建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不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獨自作用的結果,而是由這三種力量相互疊加、交叉影響而形成的。
新時代的全員育人可由相關政府部門(婦聯、教育局等)牽頭,在全社會招募具有優秀素養的行業精英,如醫生、社工和心理咨詢師等,吸納其成為學校的“社會導師”,進入校園幫助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健康管理和心理咨詢等個案輔導。“社會導師”具有學校教師和家長所不具備的社會資源和行業優勢,不僅能從培養合格社會公民的角度提前對在校學生提出未來發展的具體要求,而且能夠拓寬學校教育的路徑,高效整合各方資源,以促使“家校社”協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應積極拓寬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渠道,成立以社區為主導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如社區家長學校、社區家校服務中心等;在政府主導下嘗試建立不同社區之間的家校合作協作網絡,聯系更多的學校跨區、跨校合作,優化社區資源的利用率,改善學校的辦學效益并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覆蓋城鄉的市、鎮街、社區(村)三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社區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凸顯社區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導師”職能。
(四)多元評價主體,賦能方式多樣
新時代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應主要采用質性評價的方式。首先,德育的質性評價以人文主義為價值取向,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為評價基石,它是一個不預設、開放性的評價框架。質性評價的結論并不是“貼標簽”式的優、良、中、差,它使用教育敘事的手法,生成一個兼具指導性和包容性、科學性和人文性的評價框架體系。其次,質性評價應始終堅持“他者性”評價,即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第三方”評價機制,不僅能夠避免經驗式、印象式評價,而且對于改善弱者群體喪失話語權的不公局面有著深遠的意義。
當前,我國的教育評價大多采用的是簡單的“他者性”評價機制,評價主體大多是學校和教師。新時代的教育評價改革應吸納學生、家長和社會群體成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除了學校要積極主導制定評價標準,也應邀請學生、家長和社會團體參與制定標準,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實踐過程中,宜開展過程性、動態性的評價,及時反饋和調整評價過程,以平等、合作的心態接納家庭、社區的參與,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發展。
四、結語
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三大主體,將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并最大限度地發揮效力。其中,“社會”是家校合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它不僅能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提供豐富的社會資源,還能成為家長和學校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從生態系統論和“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來看,新時代全員導師育人制并非是對學校德育、班主任制度的全盤取代和徹底顛覆,而是對學校教育的不斷優化,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效協同的育人實踐,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中外優秀教育電影教育價值觀辨析及電影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0YQJK225)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齊延龍.實施全員育人導師制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6(13).
[2]吳重涵,王梅霧,張俊.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3]王萍.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困境與突破[J].中小學德育,2022(02).
[4]熊和平.《莊子》的評價哲學及其對教育評價改革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22(08).
王 萍?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唐智彬? ?湖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