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顧萍?袁加鵬
[摘要] 什邡市實驗小學以“仁和”文化為立人之本和立校之本,以“仁愛育人,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逐漸形成了“仁和教育”特色品牌。在此基礎上,依托文化校本課程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做到德育工作目標明確合理、理念新穎科學、實施全面深入、評價精準有效,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 仁和文化;仁和德育;德育體系
一、建構背景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四川省什邡市實驗小學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仁和”文化建設,是當地第一所師生全員參與、系統學習仁和文化的小學。學校通過對校園文化不斷地提煉吸納、浸潤完善與實踐創新,逐漸打造成為“仁和教育”特色學校。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仁和文化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以仁和校本課程為載體,從德育目標、德育理念和德育實施三部分構建仁和德育體系,使得學校德育工作有抓手,方向明確,力量整合,有效提升了育人水平。
二、實施過程
(一)德育目標
仁和德育的目標以“文化育德”為核心,強調通過實施“仁愛育人”,最終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所謂“仁”,可具化為“恭、寬、信、敏、惠”五個主要方面;所謂“和”,即要朝“和”的方向實現健康發展,追求協調全面、融合共生的至高境界。
(二)德育理念
仁和德育的理念以“五育融合”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恭、寬、信、敏、惠”的健全人格,通過“五育并舉”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恭,即恭敬,學會尊重他人;寬,即寬厚,學會寬容對待他人,心存仁厚;信,即誠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敏,即勤勉,勤奮學習,不倦篤行;惠,即仁惠,樂于幫助他人。
(三)德育實施
1.德育原則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原則。仁和德育體系的構建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同時把握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時代脈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對德育課程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和補充,讓傳統與現代接軌,培養既有傳統美德又有現代精神的新一代。
知行合一、知行相促原則。教師引導學生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建立良好穩定的關系,謹防出現道德認知正確而道德行為失當的脫節現象,保持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統一。
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首先,學校各方面的教育要求要保持一致。班主任、科任教師、德育管理者等既要樹立仁和文化能夠養護學生心靈的信念,又要掌握仁和文化促進學生成長的方法。其次,學校要緊密聯系家庭和社會,統一、協調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再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提出有序的教育內容和行為要求。
2.德育內容
仁和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校自主研發的校本教材《仁和文化讀本》叢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校園日常行為規范等教育資料。校本教材《仁和文化讀本》叢書分為五個主題,共計10冊,每冊主要闡述“恭、寬、信、敏、惠”中的一個主題,其中包括歷史故事、國學經典、名言格言、社會現象、自我感悟等五個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要求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通過案例分析、活動實踐掌握其內容、意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校園日常行為規范學習,即研讀《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什邡市實驗小學學生一日常規》等教育資料,規范學生言行,共建文明校園。
3.德育方法
(1)“榜樣先鋒”活動
學校通過“榜樣先鋒”實踐活動體系,開展“仁和五星少年”評選活動。學校根據《中小學生守則》制定每個月的評選主題,如愛黨愛國、孝親尊師、勤儉節約等,提出評選“仁和五星少年”的五個素養,即雅德、慧學、健體、美藝、勤勞。評選活動以“找榜樣—學榜樣—當榜樣”為主線,先讓學生尋找榜樣,包括古代先賢和現代楷模,也可以是身邊的學習榜樣;再開展一系列“學榜樣”行動,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完善自我;最后自己“當榜樣”,向別人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評選活動把抽象的仁和素養變成可學、可做的具體形象,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在模仿與超越中提升個人素養。
(2)“浸習式”德育策略
所謂浸習式,是指讓學生沉浸于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將仁和文化與其他學科、各種活動相融合,如開展“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故事會”等綜合實踐活動,舉辦“破蒙承傳統,行開筆典禮”儀式活動、“與美德同行,伴文化成長”讀書節活動、“慶祝建黨百年”體育節等活動,讓學生多維度、深層次地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輝璀璨。
(3)多維度評價機制
為實現精準評價,學校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評價機制,通過“仁和五星少年”評選、“文化促我成長”檔案袋等多種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積極踐行仁和文化中的為人處世之道,提升文化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4.德育路徑
仁和德育工作的實現路徑包括專設的德育課程、學科教學、課外與校外活動等組織形式。其中,專設的德育課程有品德課、文化課、班會、隊會、主題活動等。
(1)德育課程
品德課與文化課的有機整合,使教育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得到強化。例如,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一主題“大漠里的無名英雄”,教師引導學生用《道德經》理解鄧稼先如何對待得失、對待名利。學生聯想到《道德經》中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等名句,從而將個人得失與國家利益相衡量,明白“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得失”的道理。
班主任圍繞“愛黨愛國、孝親尊師、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等主題開展班隊會。例如,開展周一“國旗下經典誦讀”活動、“少年強則國強”國慶主題班會活動、“獻禮建黨百年”手抄報繪畫比賽、“一木環保”節儉環保主題活動等,培養學生的美好品德,踐行道德風尚。
(2)學科教學
在語文、歷史、英語等學科中,注重學科教學與德育要素的資源整合,如在三年級語文學科《不懂就要問》的教學中突出“勤奮好學”的品質,發揮德育要素與學科知識的互助作用。在體育、勞動、科學、綜合實踐等活動中,注重豐富創新活動的內容與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團結協作等,在學科教學中實現活動育人。
(3)課外、校外活動
學校的課外與校外活動,既有課堂外的社團、班隊的個性化活動,也有校外的全校性質的大型實踐活動。學校現已組建了30多個社團,開展了一年級“經典詩詞”、四年級“乒乓球與體育游戲”等社團活動;分年級開展了學校“實踐月”活動,如低年級“快樂小農夫”農耕與采摘體驗活動、高年級歷史博物館游學活動、清明節“緬懷英烈”掃墓活動,引導學生體驗農耕勞動,感悟歷史歲月,銘記先烈精神。
5.德育網絡
學校建構“四位一體”的育人網絡,不僅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三育結合”,而且重視接受教育者自身這一維度,以“榜樣先鋒”“五星少年”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學生從臺下走到臺上、從客體轉為主體,實現學生自育。
三、實施效果
(一)促進學生健全成長
學校依托仁和文化建構完善學校的德育工作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仁和少年。學校多名學生獲得省市級“優秀少先隊員”“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并在書法、音樂、舞蹈、寫作、科創、美術、體育等方面獲得省、市級獎項,有的學生在四川省中小學“黨史我來講紅色照我心”主題教育演講比賽中獲得省級一等獎,體現出學校“五育并舉”教育下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學校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能夠深刻地領悟仁和文化的內涵精髓,牢牢把握國家教育方針,明確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重點,培養了一支政治信念堅定、育人水平突出、文化素養豐富的仁和德育之師,塑造了學校的德育管理隊伍,不斷提升學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學校多名教師榮獲市級“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并指導學生在藝術類、體育類考級和比賽中獲得佳績。
(三)收獲豐碩德育成果
經過仁和德育工作的不斷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捷報頻傳,碩果累累。學校先后被授予“四川省校風示范學校”“四川省百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中央教科所全國公民道德教育實驗學校”等榮譽稱號。學校多篇德育科研論文、德育案例在省、市級期刊發表,其中《我該怎么辦》獲得“中國夢·全國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一等獎。“新時代小學班主任專業素養提升策略”“家校合力,促進班級文化建設實踐策略研究”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踐策略研究”分別獲得德陽市政府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和四川省德育科研課程二等獎,四川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學校少先隊被評為省級“優秀少先隊集體”,并獲得共青團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聯合頒發的三星“紅領巾獎章”。
(四)提升社會影響力
近年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在迅速提升。眾多省、市內外教育團隊來校參觀學校建設,交流教育管理經驗。學校多次承擔全市中小學校長交流研討活動、對口幫扶喜德縣援教活動和北京市教科院教育團隊赴什教育教學交流研討活動。長期以來,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品格教育、藝術教育及校本課程等教育管理工作,相關工作成效多次受到四川教育電視臺、四川省教育廳官網、學習強國平臺等關注和報道。
在德育工作過程中,學校始終秉承“德育無小事”的態度,通過長期積淀的仁和校園文化和開發的仁和文化校本課程,多措并舉地推進學校仁和德育工作體系的建構與完善,并在仁和德育體系下確立清晰明確的德育目標,樹立新穎科學的德育理念,進行全面深入的德育實施,全方面、多維度、深層次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本文系德陽市教育科研課題“依托學生社團開展小學思政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X202160)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艷艷.以人為本的小學德育體系構建[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4).
[2]楊志成.論一體化德育體系構建的十大關鍵要素[J].中國德育,2020(18).
[3]白艷.略論整體構建小學德育體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4(26).
陳 媛? ?四川省什邡市實驗小學。
顧 萍? ?四川省什邡市實驗小學副校長。
袁加鵬? ?四川新創教育研究院課程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