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體育總局辦公廳會同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人民銀行辦公廳印發《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啟動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
Recently, the Office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together with the Office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the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Office of thePeople's Bank of China, issued the "Action Plan for Upgrading National Fitness Facilities(2023-2025)", laun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Facilities UpgradingAction".
政策推動全民健身
據《中國全民健身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中國健身人群規模不斷擴大,預計將從2021年的3.03億人增長至2026年的4.16億人,年復合增長率為6.5%,在市場環境、政策扶持、國民意識崛起等眾多因素下,已經高漲的全民健身勢頭將得到進一步延續。
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該意見提出將發展體育產業、拉動體育消費作為體育工作的新目標,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鼓勵日常健身活動,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
2022年3月,中辦、國辦再次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要構建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推動建設2000個體育公園等健身設施,完成5000個鄉鎮街道體育健身設施補短板項目。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2 0 2 2 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需占總課時比例10%-11%,超越英語,成為小、初階段僅次于語文和數學的第三大“主科”。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共同努力下,各地健身設施“有沒有”問題正得到逐步破解,健身設施“好不好”問題加快改善,體育場館“開不開”問題得到有效應對。
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運動健身需求,實現全民健身工作高質量發展,《方案》主要內容圍繞健身設施強基礎、提質量、優服務、增效益四大行動展開,并提出主要目標:到2025年,與城鄉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與人口要素相匹配的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域至少建有一個公共體育場,或田徑場、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公共體育館,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短板得到補齊,行政村(社區)等公共場所全民健身器材進一步優化提升,健身步道、體育公園、戶外運動設施等綠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載體大幅增加。
全民健身空間資源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礎條件。截至2022年末,全國體育場地數量為422.7萬個,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62平方米。在健身空間資源不斷增長的同時,空間利用率偏低、供給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具體而言,一是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地區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地區的健身空間有待增加;二是健身空間資源整合度不夠,健身空間的使用率和共享率較低;三是健康產業協同效能有待提升。這需要進一步盤活全民健身空間資源,推動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應盤活存量,提升全民健身便利度。宏觀上,要進一步統籌規劃并整合現有空間資源,形成適度集聚、布局合理的產業格局。微觀上,要提高健身空間的使用率和共享率。全民健身空間的價值在于使用,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園、景區、居民區等健身空間資源,形成一定規模的健身圈。健身空間資源共享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要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免費和低收費開放力度,鼓勵經營性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
開拓增量,補齊空間供給短板。應推進健身空間均等化,逐步實現城鄉統籌以及經濟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統籌。可采取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針,引導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資本開拓全民健身空間。進一步落實財稅、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給予項目補助、貸款貼息。應重視經濟欠發達地區體育運動場所的投資建設力度,將健身空間的開拓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改善公共體育設施條件。
注重質量,保持“量”的優勢,轉向“質”的發展,培育全民健身新業態。全民健身,有助于培育健康產業新增長點。應加快創新健身空間運營模式,結合現有體育產業結構創新體系,形成二、三產業的互補與融合,發展方式也要逐步向科技、綠色模式跨越。增強全民健身與健康經濟的關聯。一方面,深化信息集成,打造業務互聯新模式;另一方面,精準對接群眾健身需求,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體育設施建設
如今,人們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健身開始成為很多人生活的“必需品”,全民健身迎來熱潮。要滿足“健”的需求,首先要“建”——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2023年,浙江省體育局計劃出臺《關于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開放工作的實施意見》,力爭年底前全省開放單位達到1000家以上。杭州市西湖區自2020年9月起,在區改革辦、區教育局、區文廣旅體局等相關部門支持下,在保障學校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時間段開放學校體育場館,目前已開放學校體育場館17個,覆蓋西湖區11個鎮街,大大緩解了居民體育健身與場地數量不足的矛盾,自開放以來,場地預訂率達80%以上。對外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主要由國資企業負責運營,有力保證了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公益屬性。
作為體育總局社區運動健康中心試點的承接城市,嘉興很好地將“社區運動家”運用到試點工作中,探索建立“體質測試、運動評估、健身指導、訓練康復”全流程體衛融合樣板和“1+N”模式(即1個運動家旗艦店+N個城市型、鄉村型、適老型、職工型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根據用戶的醫療體檢數據、體質監測數據和運動能力評估結果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還通過用戶運動積分兌換運動飲料等方式激發市民健身熱情。社區運動健康中心項目王店鎮全民健身中心由空置校舍改建而來,配置了足球場、健身房、乒乓球館、排球館、兒童游樂健身設施、體質檢測等設施,通過“社區運動家”向居民提供場地設施預約、健身指導、健康管理等服務。
山西落實新建居住區配建公共健身設施政策要求,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地區、革命老區等基礎薄弱區域和群眾身邊傾斜力度。爭取到2025年各市、縣普遍完成體育場(館)、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多功能運動場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任務,鄉鎮、街道普遍完成鄉鎮、社區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任務,構建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6平方米的目標。全省80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已建成管理信息平臺,80個公共體育場館達到全年舉辦體育賽事活動872場,體育培訓4840次,為12768名群眾提供國民體質監測服務,接待健身群眾達到1152余萬人次。
山西省采用體育設施配建“菜單”的形式,由各縣區體育主管部門根據各地需求、場地情況和資金限額從“菜單”選擇相應的體育器材和體育場地類型,由各地市體育主管部門根據各縣區需求進行統一招標采購,加強資助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產品質量和器材售后服務質量,盡可能地規避了因產品質量帶來的風險。
山東構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今年以來,山東省財政安排資金2.17億元,從普惠群眾、提升服務、擴大內需、補齊短板等方面,支持全民健身工程建設與活動開展,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是普惠群眾“辦賽事”。支持開展山東省全民健身運動會,推動舉辦山東省沿黃九市健身聯動賽事、半島藍色經濟區健身聯動賽事等活動,構建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體系,將賽事活動觸角延伸到最基層。二是提升服務“助開放”。支持全省符合條件的123家公共體育場館面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提高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三是擴大需求“ 促消費”。支持發放體育惠民消費券、舉辦體育用品博覽會和體育節慶活動等,推動假日體育、夜間體育等特色消費業態加快發展,持續刺激擴大體育消費需求,助力形成全民健身發展長效機制。四是補齊短板“建設施”。支持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推動各地建設智能化體育設施、更新公共體育器材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舉步可就”的健身需求。
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各級各部門不斷加大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市級建成“兩廊一中心”核心功能區,全市建成健身步道近700公里,縣級以上主城區建成“ 1 0 分鐘健身圈” , 縣鎮村“三二一”工程全面建成并不斷優化升級,市縣鎮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日益完善。今年,繼續加大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力度,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提質升級。濱州市創新實施“便捷健身圈”建設,進一步優化城區“10分鐘健身圈”布局,盤活城市空閑用地、邊角地、公園綠地等空間資源,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增加開敞式健身設施及室內健身房。截至目前,全市在“10分鐘健身圈”全覆蓋的基礎上,投入1000余萬元,完成全市主城區室外公共健身設施新建400余處,建設“百姓健身屋”34處。
以環濱州黃河風情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濱州黃河風情帶馬拉松比賽為引領,以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運動會、農民運動會、企業家運動會、職工運動會、冬季全民健身運動會六大賽事板塊為支撐,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同時督導各縣市區創新辦賽形式,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樣的原則,開展基層體育活動。全年舉辦各級各類賽事活動將達5000項次,參與人數超百萬。
推動健身產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政府應進一步發揮主導作用,要具備市場化、產業化的理念。特別是相關部門要制定規劃、加強銜接,推動體育、教育、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到,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指揮棒”和“藥引子”作用,綜合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社會領域產業專項債券、商業信貸等多種資金渠道,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積極性,建立促進全民健身發展的長效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城市,近年來補齊鄉村體育設施短板的呼聲較高。我國鄉村地區部分存在全民健身意識淡薄、體育設施缺乏、體育組織不完備等問題, 其主要原因是有的地區不夠重視。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同向發力,統籌利用各類資金渠道,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加大督導力度,依托健身場地設施開展更多公益性群眾性體育賽事,加快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