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越
深度智能軟件近期頻繁進入大眾視野:自然語言處理工具ChatGPT可以流暢地根據語境回答問題,并被開發為處理文書、翻譯、代碼等文本的新優解。它的回應速度和質量遠超過往同類產品的表現,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引發風潮,僅花兩個月就爭取到了一億用戶,而上一個達此用戶量的軟件——TikTok(抖音),花費了九個月的時間。
有大量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曬出ChatGPT對藝術史、藝術家、藝術市場等問題的回答,或者讓ChatGPT對相關話題進行長篇論述,均收到可以成文的答復。不只是“一問一答”式的交流,以midjourney為代表的圖像處理軟件可以“創作”各種風格的繪畫作品,讓無需專業繪畫訓練的普通人,只要給出關鍵詞即可生成大作。其用戶作品《太空歌劇院》曾在2022年與真人藝術家同臺競技,并獲得藝術大賽金獎。打敗人類棋手的alphago,可以作曲的Aiva,會吟詩作對的微軟小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井噴式應用及表現讓人大呼驚訝,科幻作品塑造的“智械危機”是否已經到來?深度智能工具進入日常生活的當下,藝術世界應當何去何從?
首先,“模仿創作作品”只是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實踐的表現之一。因人工智能首先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若遵循它的軟硬件基礎和發展軌跡,便會發現其跨界嘗試藝術活動的視角是多面而有潛力的。生物藝術、生成藝術、AI視覺、新媒介等新形式,都能在其中找到人工智能深度參與的身影。但新領域開拓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名詞挪用。艾倫·索卡爾在《時髦的空話:后現代知識分子對科學的糟蹋》中認為,后現代學者濫用自然、科學概念和名詞的現象早有發生。而人工智能市場的巨大潛力,又讓它的宣傳被政治、媒體、經濟用語裹挾。因此,關于深度智算介入藝術實踐的新聞訊息,很多都是過分包裝或停留外延的討論,這更提醒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需要加深思考,仔細甄別。
生產力的進步確實會改變藝術創作的技術和方法。攝影術的出現讓模擬現實從創作重心退位;工業革命提高生產效率,也讓現成物走進藝術史。而深度智能工具正在以驚人迭代速度和效率對生產力進行更新。智能工具試探美術、藝術領域,改變商業美術市場形態,和其他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并無分別。
這就讓話題轉向另一個問題。人類究竟是使用工具創作,還是已被工具所凌駕?伴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讓藝術的“靈暈”徹底消失了。居伊·德波的呼吁警惕“景觀社會”帶來的自我物化。阿瑟·C·丹托宣揚“藝術終結論”……如今,當人工智能繪制的以假亂真的藝術圖像、滔滔不絕的藝術文本,成為最趁手的“新玩具”時,也給當代藝術漂浮、不確定、動蕩的天平,加上了新的砝碼。
一切傳播媒介都是人類感官的延伸,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機是耳朵的延伸。我們對于人工智能的警惕也來源于此:人工智能的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會把人類的感知延伸向什么樣的邊界?它在日常生活領域的應用刷新的不只是普羅大眾對人工智能的印象,也使人對自我能動性信仰產生懷疑,對機械智慧造成異化感到沖擊,對心靈應該如何面對時代趨勢增添迷茫。
人工智能和深度算法是否能產生意識是計算機研究的前瞻方向之一。有一些理論對人工智能的自我學習持積極觀點,認為它可能會具有“AI思維”“AI智性”“AI靈魂”。而“自我”同樣是藝術、哲思和文學的母題。我們不知道人工智能在迭代中是否會產生淺層次的意識,也不能預測未來是否會研制成功模擬審美功能的算法。但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模型而言,它會生成很多作品,而使用者挑選出一個最美的產出,不叫“人類藝術家與AI合作”,而叫“人類發揮了自己的審美功能,在挑選的過程中產生了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心靈功能,能給人帶來深度的思維活動,觸發人的感知,影響人的行為。藝術的批判功能、美育的感化功能等亦是作用于心靈的,至目前為止乃是人類所獨特掌握的特性。
正如生活中充斥流水線產品后,人們反而對手工制品的獨特性開始關注一樣,人工智能算法的進步,讓技術達到了新的巔峰的同時,反而可能會引發大眾對手工藝術及藝術行為發生過程的聚焦,從而讓藝術發生現場、藝術工作坊、在地藝術、社區藝術節、大地藝術、光影節等注重體驗的藝術活動進入時代視野。
ChatGPT可以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出無可挑剔的現代文翻譯,可以在瞬間解釋“曲水流觴”的文化背景并形成分析。但它既不能參與這些行為,也不能推算出春寒料峭,究竟是更會讓人感冒,還是會催生一首詩歌。面對深度智算的技術變革趨勢,我建議我們每個人更應該抓住當下的“有感而發”,相信人的心靈對世界的能動認知,不要放棄保持心靈的敏銳,這種敏銳最終能走向新的視角,讓詩意和美感繼續發生,形成符合時代特色的藝術創作。
(作者系藝術評論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