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偉
中國目前正處于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社區空間的物理結構、“社會形式”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了“田園城市”構想的“鄰里單元”。中國社區營造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關系中具有中國社會發展節奏特點的新體驗、新問題。
“社區美育”的概念,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被提出,因為社區美育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審美熏陶和社區環境優化,而且是社會美育觀念向生活場域延伸、人際關系延伸的具體行動。社區美育的行動機制,是以構建“審美感知”的具身體驗,介入到社區生活空間、公共空間,搭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公共性對話”,從而通過建立藝術與生活的聯系,實現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時代的新關系建構。
社區空間既是“地方”所在,同時也是與社會關系、生活場域、個體經驗緊密相連的場域。在一系列的社區美育行動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社會空間與地方文化的關系,在這樣一組關系中,社區美育實踐在與社會互動過程中超越了日常生活經驗,折射出生命的含義與文化的自主意識。空間的意義與個體的經驗、生命的價值感交融在一起,相互定義、相互凸顯,這種雙向建構的機制正是社區美育實踐介入社會空間的真實路徑。
四川美術學院的“中國社區美育行動計劃”,將課堂教學與社區實踐相結合,在重慶市的大渡口重鋼社區、大學城的虎溪社區等展開了一系列項目調研和社區美育行動。整個項目可以看作是對社區空間“所表達出來的社會過程”的體察、記錄與認知,進而在藝術體驗、符號提煉的過程中,建立社區特點的彰顯與外界的符號認知、情感交流的連接。基于對社區不同關注點,同學們從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狀況、社區義工的工作方式、社區歷史的形成演變等方向進行了調研,以視覺化的方式對社區問題的理解、認知進行了各自的表達。
基于項目式教學展開的社區美育行動,聯通了生活空間、展示空間,以及社會話語討論的空間,這樣的連接正是社區美育行動獨特而重要的功能機制。一方面,借助社區的空間環境,讓學生對生活有真實的體驗;一方面,讓他們在發現問題、思考社會的過程中生成自我意識。當他們的藝術表達可以將社區的狀況、面臨的問題納入到公共傳播的渠道中時,他們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人文價值觀的自覺性形成,就構成了社會、作品、自我互動建構的學習收獲,并且這種收獲是得到更廣泛社會關注和檢驗的,而不是象牙塔中的。
“中國社區美育行動計劃”不斷探索藝術如何向社會現場延伸的方式。藝術、社區與教學相結合構成了美育行動的基本路徑,通過展開一系列項目調研和社區美育,參與者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體察、記錄與認知,進而在藝術體驗、符號提煉的相互構建中,找到與社區、社群情感交流連接的方式。社區美育行動的立意與空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介入行動便會在空間中形成特定的軌跡,這些軌跡既是過程的記錄,也是對于社區問題解答的線索,更是作者、觀者、語境之間生成經驗生產的活力所在。從在地性的社區調研到網絡空間中搭建的學習社群,再到公共空間中的感受互動,以空間為媒介的社區美育開拓了多元的行動路徑。
社區美育行動以藝術作為中間介質,力求連接起社區空間的各個層面,讓個人經驗、歷史記憶、地方情境、空間結構相互融通、相互激發。這也是這個時代,藝術如何通過教育向社會現場延伸的一種路徑探索。社會美育作為一種廣義的審美教育理念,在推動社會文化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正面對一系列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新問題:如何進一步將社區藝術活動從單純的知識模式提升到對地域文化與歷史的審美經驗共享模式;如何用審美價值療愈現代性所帶來的生存焦慮;如何將美育實踐延伸到日常生活空間,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對主流文化觀念的具身化體驗。
(作者任職于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