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蘭 聶小虎
顱內動脈瘤屬神經外科高危病種,病死率隨動脈瘤破裂出血次數而增長,第三次出血者病死率高達100%[1]。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與腫瘤大小、位置及年齡等具備內在相關性,還與心身狀態密切相關,生理過勞、心理波動過劇等皆為顱內動脈瘤突發性破裂出血誘發因素;破裂出血后即便獲成功搶救得以存活,亦大概率會遺留各類殘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2]。介入手術治療是顱內動脈瘤常見治療技術,強化圍手術期護理是改善該類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生活質量的關鍵舉措[3]。因時應需護理是時間護理與需要層次論的有機結合護理模式,指于適宜的時間向護理對象供給符合其需求的照護服務[4]。本文嘗試將因時應需護理應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之中,獲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與分組 選擇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行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96例。納入標準:年齡18~75歲;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血液、免疫系統疾病;妊娠或哺乳期;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認知精神障礙,理解表達障礙;視聽覺障礙。本方案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常規護理模式干預。術前完善所需相關檢查,做好術前準備,予術前指導,告知手術價值、必要性、流程、原理、配合注意事宜等。術后嚴密護理監測生命指征,行飲食管理與康復管理。出院前就出院后健康管理做出指導,包括用藥、復查、健康生活習慣等。
1.2.2 觀察組 接受因時應需護理干預,具體施行方法:
1.2.2.1 入院期 患者入院時多會陷于強烈恐懼之中,同時又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擔心自身疾病未受到足夠重視。以解釋安撫等助力患者處于平穩心境狀態,支持其盡快對醫院環境做出適應、對治療護理方案舉措做出配合,向其表達充分的尊重、重視與支持意愿,以啟發、勸導等方式使之盡快構建積極正確的應對觀念體系。
1.2.2.2 術前期 ① 術前準備。確認患者術前檢查完善度,遵醫囑予尼莫地平泵入,泵入速度以患者血壓為據做出適調,完善皮試、皮膚準備、用藥及器械準備等。② 心理支持。引導患者主動正視心理癥結,觸發疾病對抗勇氣,建立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使其可心態平和地堅持絕對臥床休養,協助舒適臥床體位狀態,室內行柔和照明與降噪處置,控制各類不良刺激源頭因素。
1.2.2.3 術中期 對醫師的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等操作做到良好有效的護理配合,麻醉起效后行尿管留置操作,規避清醒時插管刺激所致動脈瘤破裂風險;嚴密動態持續監測患者血氧水平、心率、血壓水平,嚴格手術巡回管理,對手術進程施以高度關注,緊密配合醫師手術步驟行器械器材的及時性、預見性傳遞與準備;手術時嚴格規避無菌區跨越行為、嚴格落實無菌操作要求,有污染風險時即刻做出預控處置,嚴格確保無菌手術環境的維系。
1.2.2.4 術后康復期 預見性做好腦血管痙攣、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下肢血腫、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防控護理。患者術后常因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如癱瘓失語等)而陷于焦慮、恐懼、悲觀、抑郁心境之中,積極行對因心理癥結紓解,按需適時請專業心理輔導人員介入干預,助力患者擺脫負面心境滋擾、重獲治療信念感與信心,積極尋求家庭支持力量并加以充分利用,成功構建護-患-親三位一體協同康復體系,共渡術后康復難關。患者符合術后經口進食指征后啟動合理飲食過渡程序,少食多餐高熱高蛋白飲食,規避消化困難、辛辣刺激食物,多攝入新鮮蔬果類;不能經口進食者,遵醫囑以鼻飼法確保必要營養物質充分攝取。恢復進度較快、體質體能較好者,及早行床上翻身練習以降低便秘風險;生命指征平穩后及早啟動肢體功能鍛煉程序,早期關注肢體功能位的維系以防關節攣縮變形;術后4~7日行肢體按摩,高張力肌群施以針對性安撫性按摩,低張力肌群行揉捏處置,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按摩揉捏順序皆自大關節至小關節;指導患者逐步自被動運動過渡至主動運動,循序漸進、安全過渡,合理掌握鍛煉時長不宜過勞,以患者身體狀態為據行訓練頻率、強度的適調。指導患者嘗試完成洗臉、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動,自簡單至復雜,及時對訓練成果給予肯定,訓練有困難時提供信心支持與困難攻克指導。
1.3 觀察指標 兩組術前30分鐘時的血壓、心率,應對方式,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評定標準 患者應對方式以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進行相應測評,包括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兩個測評維度,分值愈高提示患者更傾向于該種應對方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瘤體直徑、血壓、心率、SCSQ得分)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性別、并發癥發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平均(49.7±5.3)歲;動脈瘤直徑均值(5.3±2.2)mm。觀察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平均(49.4±5.5)歲;動脈瘤直徑均值(5.5±2.1)mm。兩組性別、年齡、瘤體直徑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 0.04,t= 0.27、0.46;P>0.05)。
2.2 兩組術前30分鐘血壓、心率比較(表1) 觀察組術前30分鐘舒張壓、收縮壓、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術前30分鐘血壓、心率比較 ()

表1 兩組術前30分鐘血壓、心率比較 ()
組 別例數舒張壓(mmHg)收縮壓(mmHg)心率(次/min)對照組4881.7±1.7131.8±2.593.3±1.8觀察組4877.5±1.6125.2±1.384.7±3.4 t,P12.46,<0.0116.23,<0.0115.49,<0.01
2.3 兩組SCSQ得分比較(表2) 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消極應對,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高于積極應對,且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SCSQ得分比較 ()

表2 兩組SCSQ得分比較 ()
組 別例數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對照組4816.0±1.418.6±1.2觀察組4826.2±1.512.7±1.3 t,P34.44,<0.0123.10,<0.01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并發癥3例(6.3%),其中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下肢血腫各1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0例(20.8%),其中電解質紊亂、下肢血腫各3例,肺部感染2例,腦血管痙攣、壓力性損傷各1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36,P<0.05)。
顱內動脈瘤在顱內血管疾病序列中屬常見度、危險度雙高病種[5],介入栓塞手術在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同時,亦會對周圍正常腦組織形成一定損害,可引發患者程度不等的身心負面反應,使其處于應對失措、失當狀態,并發癥發生概率較高[6]。常規護理通常基于動脈瘤手術患者病情開展以生命體征維穩為主的護理干預,對患者不同階段動態變遷性心身訴求的關注度與滿足度有限,探討適用于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的優質照護模式實有必要。
因時應需護理是優質護理模式之一,強調以人為本的基本護理理念,要求視患者不同階段、不同護理訴求做出高度充分性滿足護理[7]。本文將因時應需護理應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中,以該類患者治療康復時間點為鏈條,自術前至術后,自治療至康復,有序有效進行全方位照護服務,護理目標明確,護理計劃周密,護理舉措得當,護理方式實用[8],帶給患者良性護理體驗,使其充分感知護理供給的適時適需支持度,心身護理訴求皆獲得充分滿足,心理支持效果顯著,生理反應控制得當[9];患者處于心身安適狀態[10],專業護理支持與家庭社會支持充分并可為患者高度感知與利用,抗病信念感與信心大增,于病程中對積極應對方式的傾向度較高。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前30分鐘血壓、心率消極應對評分顯著于對照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因時應需護理對行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前、術時、術后各類并發癥因素皆施以密切關注與積極預見性管理,實現了對相關并發癥誘發與促成因子的全程性、階段差異性前瞻預控,特別是于術后康復期對腦血管痙攣、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下肢血腫、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做出了重點關注式按需防控處置,從而成功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