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茯苓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主要分布在我國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等地。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茯苓藥用價值的重視,市場對茯苓的需求量逐漸增大。野生茯苓的活性成分含量較高,但野生茯苓資源非常少,而我國現有茯苓人工種植面積有限,因此尋找新的種植方式勢在必行。為增加茯苓產量,促進松樹蔸種植茯苓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戶增收,以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某農民專業合作社茯苓種植山場為例,介紹利用馬尾松伐區松樹蔸種植茯苓的實用操作技術及需要注意的關鍵細節,總結分析茯苓種植成本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關鍵詞 松樹蔸;茯苓;技術要點;效益;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
中圖分類號:S567.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08
茯苓(Wolfiporia cocos)屬多孔菌科茯苓屬真菌,別名云苓、松苓,菌核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塊狀,表面有皺紋及瘤狀突起,內部白色或淡棕色,粉粒狀。茯苓是我國傳統中藥材,被譽為中國傳統藥物的“白銀”,在中藥中配伍率很高,廣泛用于中醫臨床并作為中成藥原料。茯苓含有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茯苓多糖、茯苓三萜(土莫酸、茯苓酸等),具有止咳、滲濕、安神、利尿、養脾健胃和降低血糖等功效,對于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茯苓也是常用的食用菌,是保健食品和特色食品原料,用茯苓制作的食品有茯苓糕、茯苓餅、茯苓粥、茯苓酒等,深受消費者喜愛。早期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民間常有將茯苓與稻米磨粉用于兒童開胃進食的習慣[1]。茯苓可改善睡眠質量,有一定的抗腫瘤、清火作用,經常服用有益身體健康。茯苓腐生或弱寄生在松科植物根部,在地下形成菌核,較難發現和挖取[2]。
長汀縣隸屬于福建省龍巖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武夷山脈南麓,四季分明,全年降水充足,適合林木植物的生長。長汀縣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縣,林業用地面積近26萬hm2,森林覆蓋率80.31%,其中馬尾松種植面積約11.8萬hm2。為防治松材線蟲病,改善林分結構,提高闊葉樹樹種占比,長汀縣根據松林改造需要,每年通過擇伐、帶狀采伐、皆伐改造提升等方法采伐馬尾松超過0.33萬hm2,每年新增伐區留下的松樹蔸不少于100萬個。利用伐區松樹蔸(主要是皆伐改造提升后的松樹蔸)種植茯苓,可充分利用林地林木資源,實現廢物利用,增加林農收入,同時通過利用松樹蔸種植茯苓,發展茯苓產業,有利于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科技化。
為推進長汀縣林下經濟一縣一品建設,實現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2019年,四都鎮上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利用馬尾松皆伐山場的松樹蔸種植茯苓,采用不脫袋、不斷根、松樹蔸剝皮頂面接種的種植技術,提高了松樹蔸種植茯苓的成活率,實現了茯苓增產,達到節本高效的效果。實踐表明,利用松樹蔸種植茯苓是一條發展林下經濟,助力鄉村發展的新路子。
1 茯苓種植基本條件
1.1 種植地概況
茯苓種植山場(以下簡稱山場)位于長汀縣四都鎮上蕉村林光地的016林班01大班020、030、070小班,種植面積為17.3 hm2,為2019年上半年皆伐采伐山場,山場坡向為東南,平均坡度29°。采伐前山場為松杉混交林,樹種組成為9馬1杉,松樹樹齡44年,立地質量等級Ⅱ級,采伐后伐根口徑約26 cm,交通便利,離縣道100 m。
1.2 種植時間
茯苓是一種腐生好氣性菌類,具備一定的弱寄生能力。茯苓菌絲生長對溫度要求不高,10~35 ℃均可生長,但菌絲體在20 ℃以下生長緩慢,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28 ℃,茯苓菌核的形成和發育則需要較高的溫度,適宜的溫度為28~30 ℃。根據茯苓溫度生長條件要求,一般選擇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或8月末至9月初種植,根據山場的采伐時間、當地勞動力需求,該山場茯苓種植時間安排在2019年7—8月[2]。
2 種植技術要點
2.1 種植地清理
白蟻會蛀食茯苓的料筒及菌種木片,影響菌絲生長,抑制子實體的形成,從而造成茯苓嚴重減產,所以在種植前一定要注意對種植地的清理。2019年7月,將山場松樹蔸周邊100 cm范圍內的雜灌、雜草清除,用白蟻專用粉劑撒在樹樁和松樹蔸周邊,以殺死松樹蔸及樹蔸周邊螞蟻(主要為白蟻)等害蟲,為茯苓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2.2 松樹蔸選擇
選擇當年采伐的松樹蔸,松樹蔸應沒有發生腐爛、霉變、脫殼,無蟲蛀,直徑16 cm以上,大于20 cm為佳,因為松樹蔸直徑越大,茯苓產量就有可能越大[3]。
2.3 松樹蔸處理
1)清理。在準備種植茯苓的松樹蔸周圍挖直徑50 cm左右的坑穴,防止白蟻進入菇場,鏟去樹樁和樹根的樹皮,清除腐爛部分,讓松樹蔸和松樹根在陽光下曝曬,有效防止樹木組織招引白蟻。2)鋸頂。2019年9月,經過30~40 d的陽光照射,松樹蔸含水量保持在35%~40%,鋸掉松樹蔸頂部約5 cm高度的樹樁,鋸平后松樹蔸高度(從山坡上部測算)保留在10~20 cm為宜。
2.4 鋪放菌種
將茯苓菌種(菌包)沿菌包一邊撕開一條縫,將露出菌種部分緊貼松樹蔸鋸面擺放。每個樹蔸擺放菌種(菌包)數量根據樹蔸直徑大小確定:樹蔸直徑不大于20 cm,擺放1~2包;樹蔸直徑21~30 cm,擺放2~3包;樹蔸直徑大于30 cm,擺放4包及以上[4]。菌種鋪放須避開連續低溫多雨或高溫干燥天氣,最好選擇在晴天的午后進行鋪放。
2.5 壓實覆蓋
用塑料袋或薄膜將菌包從樹蔸頂面包住,用繩子綁牢,然后在塑料薄膜上用帶泥的草皮或直接用山泥、樹枝壓住。茯苓是好氣性真菌,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氣,因此在用塑料袋或薄膜將菌包蓋好后,要注意在塑料袋兩側開一小口,用于空氣流通,為茯苓生長發育提供氧氣。
將原先在松樹蔸周圍所挖的坑穴回土填埋,以樹樁為中心回填至饅頭狀。
2.6 種植地管理
2.6.1 覆土掩裂
在茯苓生長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及時覆土,加強管護。秋冬干冷季節應根據種植地情況適當培土,厚覆土層,若茯苓長出后下雨導致上層土層流失,天晴后應及時覆土;隨著茯苓不斷生長,土層會出現開裂,應多次覆土掩裂。
2.6.2 蟲害防治
松樹蔸種植茯苓時要特別注意防治白蟻,若松樹蔸或茯苓出現白蟻,應及時撒施白蟻靈粉劑。由于藥劑具有一定的毒性,會對人畜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撒藥時需要注意不能直接將藥劑撒施在松木上。
2.7 采收
茯苓種植后經8個月以上的苓場管理,當茯苓生長區表面土層不再出現新的裂縫,茯苓菌核顏色由淺變深(褐色),不再出現新的白色裂紋時說明茯苓菌核已經成熟,此時應及時采收[5]。采收時要選擇晴天或陰天,不能雨天采收。山場于2020年4月開始第1次采收,采收時須仔細查看松樹蔸周圍的地表,在有裂縫的地方挖開土層,采收皮色較深的成熟茯苓,幼小茯苓小心埋回土中,以待二次采收。采收時,一般先采收小樹蔸,后采收大樹蔸。輕挖,并避免挖破、漏挖,茯苓挖出后及時填土。2020年11月,對種植山場進行第2次采收,此次采收所有茯苓。茯苓采收要注意保護林地林木資源,采收的茯苓一定要用人工挑下山,不能將采收的茯苓用扔、滾的方法下山,否則不僅會造成茯苓破碎,還會損壞幼樹。
經統計,山場第1次采收鮮茯苓411 84 kg,第2次采收鮮茯苓22 308 kg,兩次共收新鮮茯苓63 492 kg。
3 松樹蔸種植茯苓技術注意要點
3.1 種植茯苓的松樹蔸和種植場地要干濕適度
種植茯苓的松樹蔸及種植山場的土壤含水量要適度,如果土壤含水量超過茯苓菌絲生長所需的含水量,下種后菌絲很難進入松樹蔸的木質部,導致菌絲傳引不好或死亡,茯苓子實體形成困難。種植茯苓的松樹蔸下種時含水量35%~40%、山場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50%~60%。種植山場陰雨季節要注意防水排澇,避免茯苓因積水而腐爛;干旱季節應加強培土,盡可能采用噴灌等措施提高山場濕度。
3.2 種植茯苓的山場要清理干凈
無論是頂面放種種植還是松樹蔸根部挖穴放種種植,都要清除雜草和樹根,挖好排水溝,保持土壤疏松,以利于茯苓菌種傳引和茯苓生長時新鮮空氣流通,遇暴雨后能夠及時排水、透水。
3.3 茯苓菌種要選好
菌種決定了茯苓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要從有資質的正規生產企業購買菌種,優質的茯苓菌種菌齡最好在35~45 d,要保證茯苓栽培種菌絲粗壯、白色,菌索多而粗,結構緊,無雜菌。受雜菌污染的菌種一定不能上山種植。
3.4 茯苓下種時機和下種量要恰當
茯苓下種要選擇晴天或陰天,嚴禁雨天下種。下種時茯苓菌種數量要適量,根據松樹蔸直徑大小靈活掌握。接種量過多,在菌絲生長階段內菌絲蔓延迅速,生長過于旺盛,樹根中的營養物質會過早耗盡或消耗過多,造成茯苓結苓時子實體營養不良,嚴重影響結苓和長苓;接種量過少,菌絲在樹樁內蔓延時間過長,當結苓季節來臨,菌絲仍處于營養生長階段,嚴重影響結苓產量。
3.5 松樹蔸缺口處與菌種要貼緊
茯苓下種時,松樹蔸接種處要新鮮,頂面種植要邊截(鋸)頂邊下種,樹蔸根部種植也要邊劈口邊下種,均不能提前;種植時要將菌種撕開的新口緊貼松樹蔸木質部新口,注意覆土時不能把菌種和木質部分開。
3.6 防治白蟻
茯苓的病害較少,主要有害生物就是白蟻,白蟻會吸食菌絲汁液,嚴重時會蛀爛整個樹樁。白蟻為害茯苓菌絲,下種后要經常檢查是否有白蟻,發現白蟻及時使用專用藥防治,切忌使用國家禁用的高殘留劇毒農藥,避免農藥殘留對人體造成危害、污染土壤環境、影響茯苓產量和品質。
4 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山場茯苓種植面積17.3 hm2,共用菌種17 160包,平均每667 m2用種66包,每包2.5元,每667 m2菌種費用成本165元,防白蟻專用粉劑520瓶,平均每667 m2使用2瓶,每瓶28元,每667 m2白蟻專用粉劑費用成本56元,每667 m2材料成本(菌種、白蟻專用粉劑等)平均221元。從整理到種植采挖茯苓約需1 840個工日(整地286個工日、種植508個工日、管理260個工日、采挖786個工日),每667 m2平均7個工日,人工費用成本平均每天140元,每667 m2人工費用成本平均980元,每667 m2平均種植成本合計1 201元。山場松樹蔸種植茯苓667 m2平均產量244.2 kg、當年茯苓價格8元·kg-1,667 m2產值1 953.6元,合計每667 m2利潤752.6元。
4.2 社會效益
山場松樹蔸頂面接種種植茯苓總計帶動林農就業1 840個工日,就業增收257 600元,平均每667 m2帶動就業7個工日,667 m2帶動就業增收980元。
4.3 生態效益
松樹蔸種植茯苓可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緩解菌林矛盾,提高林木綜合利用率,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茯苓生長可加快松樹蔸腐爛,避免松樹蔸成為松褐天牛寄主,遏制松褐天牛發生。茯苓種植后的菌渣可作為有機肥,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因此,松樹蔸種植茯苓,可以有效改善林地狀況,促進林木更好生長[6]。
5 結語
長汀縣的氣候及土壤條件特別適合松木的種植,為茯苓的生長提供了基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各方面也對長汀市發展茯苓產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本文通過對長汀縣茯苓種植地的概述,總結了茯苓種植的要點和注意事項,對茯苓產業帶來的效益進行了分析,通過事實證明了長汀縣的茯苓種植及產業化發展完全符合當地經濟發展要求,對促進長汀縣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虎彪,楊全.中草藥全真圖鑒[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 邊銀丙.食用菌栽培學[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 蔡丹鳳,陳丹紅,鄭朋武,等.閩苓A5松蔸高產栽培與管理技術[J].中國食用菌,2016,35(3):74-77.
[4] 李育岳.食用菌栽培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
[5] 周會明.食用菌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7.
[6] 方金山,周貴香,方婷,等.食用菌林下高效栽培新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3-04-05
作者簡介:范彬昆(1977—),男,福建長汀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調查、營林(林下經濟)及水土流失治理等。E-mail:939276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