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興 廖宏俊 韋曉
摘 要 崇左市地處廣西西南部,屬北熱帶石灰巖季節性雨林森林生態系統及其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動植物資源豐富,特有性強。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闡述崇左市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現狀,并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協調保護區與群眾利益,進一步加強保護區的管理,積極開展科研監測、加強交流與合作等保護對策。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現狀;保護對策;廣西崇左市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75
崇左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地理坐標介于北緯21°36′~23°22′,東經106°33′~108°06′。崇左市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部及東南部接南寧市、欽州市,北鄰百色市,西部及西南部的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憑祥市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533 km,是廣西邊境線陸路最長的地級市,總面積17 440 km2。崇左市西部為大青山山脈,南部為公母山山脈和十萬大山余脈,境內有左江和明江2條主要河流,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典型、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之一,隨處可見熔巖石山、懸崖峭壁和巖溶洞穴。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基礎,孕育了崇左市獨特又豐富的物種多樣性[1]。
1 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1.1 生物多樣性現狀
崇左市地處桂西南喀斯特、中越邊境地區,屬北熱帶石灰巖季節性雨林森林生態系統及其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崇左市已知陸生野生動物有4綱34目116科696種,納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管理的有140種(不含昆蟲),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白頭葉猴、黑葉猴、冠斑犀鳥等2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有熊猴、弄崗穗鹛、蛤蚧等117種[2-4];野生植物有234科1 123屬3 071種,納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管理的有10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廣西火桐、石山蘇鐵、巧花兜蘭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有蜆木、龍州梧桐、地楓皮等88種[5]。
1.2 自然保護地建設現狀
崇左市已建有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大明山自治區級保護區、下雷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15處,保護地總面積39.9萬hm2,占該市總面積的23%,是野生動植物的主要生存地。弄崗保護區成立于1979年,1980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0 000 hm2,保護區內群峰嵯峨、山弄密集、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為世界上罕見保存最完好的巖溶地區熱帶季雨林,對于研究石灰巖山地生物和環境相互關系的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白頭葉猴保護區于2005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由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的廣西板利、岜盆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合并建立,201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5 578 hm2,重點保護世界瀕危、廣西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頭葉猴及其賴以生存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恩城保護區前身為成立于1980年的大新珍貴動物保護站,1982年更名為廣西恩城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25 819.6 hm2,為崇左市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黑葉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北熱帶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
2 保護措施
2.1 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保護工作
崇左市委、市政府把生態保護作為工作重點來抓,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扛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以林長制為抓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的保護,全力守護南疆國門生態屏障安全。在保障機構人員、經費和場所的同時,針對白頭葉猴保護區、恩城保護區等保護區中土地全部為集體所有、生境破碎化嚴重、管護難度大等問題,出臺共管意見,明確“市、縣、鄉、村、屯”五級政府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畜牧水產等八個部門的監管責任,形成共建共管格局。各級各部門在保護區管理、生態修復、案件查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協同配合,在此基礎上,2021年崇左市頒布施行《崇左市龍峽山保護條例》《崇左市白頭葉猴棲息地保護條例》,撐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法治“保護傘”,為野生動植物保護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法治屏障,有效保護了白頭葉猴、黑葉猴、冠斑犀鳥、金花茶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
2.2 保護區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近年來,自然保護地管護成效顯著,特別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巡護巡查路線,加強日常巡護巡查,通過設立遠程視頻監控等措施,不斷加大監管保護力度,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逐年提升。重點保護的旗艦物種白頭葉猴數量穩步增長,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00多只增長到如今的1 400多只,主要分布于白頭葉猴保護區板利片區和岜盆片區,以及弄崗保護區隴山片區;黑葉猴數量則從2012年的200多只增長到如今的360多只,主要分布于弄崗保護區弄崗片區和恩城保護區護國片區;冠斑犀鳥除原在西大明山保護區發現的最大種群外,近年來,白頭葉猴保護區、恩城保護區、弄崗保護區等喀斯特石山區域也不斷發現新的種群。此外,在特有的旗艦物種白頭葉猴微觀基因組研究方面,獲得全基因組序列并對其適應石山高堿性環境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在發現野生植物新種方面,弄崗冷水花、紅柱開口箭、桂西短蕊花、果子貍秋海棠等新物種、新記錄不斷被發現,崇左市野生動植物資源數據不斷更新[4]。
2.3 生態旅游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突出旗艦物種保護宣傳方面,崇左市圍繞廣西旗艦物種白頭葉猴加強宣傳,推動這張“生態名片”走向全國,帶動野生動植物生境乃至邊境一線生態的保護,積極探索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白頭葉猴生態旅游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助力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為進一步打造白頭葉猴生態品牌,提升崇左市旅游品味,2018年,崇左市委、市政府通過左江花山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江州區羅白鄉與板利鄉交界處新建占地面積約115 hm2的國家4A級白頭葉猴生態旅游區。此外,江州區和扶綏縣也積極與保護區合作,在逐林屯、九岸村、咘練屯、渠咘屯等地建立白頭葉猴基層管護站點,設立科普宣傳教室,為游客提供白頭葉猴科普場所。江州區板利鄉的那弄下屯借助首條白頭葉猴生態廊道就建在進村入口的優勢,正逐步完善村屯道路和路燈等基礎設施,修建觀猴亭、觀猴步道等,著力打造新的白頭葉猴主題旅游點。在弄崗保護區弄崗片區附近,近年來由廣西龍州老木棉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發現弄崗”國家4A級森林生態旅游度假區,景區內配套有宣教館、影視廳、森林集裝箱酒店、夜觀線路及露營地等,依托保護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自然教育的方式,讓人們親近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此外,保護區周邊村屯依托豐富的鳥類資源,率先發展觀鳥經濟,大力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建成隴亨觀鳥基地、弄崗鳥舍等,為觀鳥及攝影愛好者提供相應服務,帶動村民增收,促進了鄉村振興,生態旅游既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崇左市先后獲得“中國白頭葉猴之鄉”“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木棉之鄉”等稱號,有關部門先后授予白頭葉猴保護區和弄崗保護區“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等稱號。
3 保護對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協調保護區與群眾利益
在自然保護區的升級建設中,有機地把周邊社區的發展納入保護區的總體規劃中。1)在國家層面上,爭取政策、法律法規、技術和資金向對保護區周邊社區的傾斜。由保護區牽頭多渠道引入政府資金,幫助社區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提供小額貸款和產業發展基金等,多途徑幫助社區群眾增加經濟收入,協助社區改變能源結構,盡可能緩解社區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矛盾,平息保護區與當地社區居民之間的利益沖突。2)完善保護區與社區共管機制。保護區應加強與周邊社區的交流,邀請社區居民主動參與保護區的巡護工作,將社區建設工作和保護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多樣化的社區共建工作,積極引導周邊群眾改善生產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加強對周邊社區的科普宣傳,提升社區居民的保護意識,從而使其自發加入保護的行列。3)加強棲息地恢復。隨著野生動物數量的增加,棲息地破碎化嚴重限制了野生動物種群的發展,因此可嘗試征用或租用農戶丟荒的農田用以棲息地恢復及生態廊道建設,種植白頭葉猴、黑葉猴主要食源植物,將山與山聯通起來,通過人工干預等方式促使猴群從密集處向四周擴散,促進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擴大白頭葉猴、黑葉猴活動范圍。
3.2 進一步加強保護區的管理
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巡護管理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每年進行工作考核,形成長效機制。根據白頭葉猴、黑葉猴、冠斑犀鳥等物種分布片區的突出問題,應加大巡護的范圍和力度,明確巡護責任和管護范圍,采取相應的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管護工作。此外,應積極與上級主管部門,特別是森林公安部門加強聯系,建立共管合作機制。定期邀請森林公安參與巡護活動,每年不定時地開展一次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過度非法采礦、開路、放牧、開荒和盜采盜挖等破壞林地和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通過抓典型案例,嚴懲非法采挖、毀壞金花茶等珍貴樹木的違法人員,遏制日益猖獗的違法活動,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
3.3 積極開展科研監測,加強交流與合作
崇左市自然保護地重點保護的物種是白頭葉猴、黑葉猴、冠斑犀鳥、金花茶等,應對這些重點保護的物種進行全面調查并加強監測。以白頭葉猴保護區的監測為例,可以把保護區內分布的130多個猴群的活動范圍、種群結構列入監測重點,按山頭給每個猴群命名,建立猴群檔案,每年對所有猴群進行1次全面監測;對較靠近人類活動區域、容易受到人為干擾的60多個重點猴群堅持每季度監測1次;對種群數量密集、人為活動頻繁、社會關注度高的10個重點猴群至少每月監測1次;在板利片區安裝20個高清攝像頭,實時監測獨山、拇指山重點猴群。平時每1~3 d開展1次線路巡查或定點觀測,緊急情況下實行24 h監控,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監測網絡,確保及時了解白頭葉猴及其棲息地的情況。
在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保護區自身的科研能力,借助已有科研基地品牌及專家資源,重點掌握旗艦物種動態變化,強化調查監測后的結果分析,將平時巡護監測的數據轉化成科研成果,從而提高保護區科研基地地位及監測能力。同時加強對保護區其他資源,如昆蟲、植物、鳥類、巖溶生物、地質地貌及整個石山生態系統的研究,努力引進更多國內外科研單位,到保護區開展更為全面、系統的科學研究,盡快摸清保護區“家底”。各保護區都有長期與科研單位合作的經驗,并通過這些合作研究獲得了一定的科研監測能力。近年來,保護區開始逐步引進一些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和購置一批科研監測器材,結合已有科研工作經驗,保護區應提升獨立申報和完成科研項目的能力,并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自身科研監測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文石.白頭葉猴自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 李文華,宋晴川,黃蓉,等.廣西恩城保護區黑葉猴種群數量和保護現狀[J].獸類學報,2019,39(6):623-629.
[3] 羅益奎,蔣愛伍,陳輩樂,等.廣西冠斑犀鳥的種群數量及分布狀況[J].生物多樣性,2013,21(3):352-358.
[4] 羅應華,林建勇,劉晟源.廣西弄崗自然觀察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
[5] 黃俞淞,吳望輝,蔣日紅,等.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物種多樣性初步研究[J].廣西植物,2013,33(3):346-355.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3-04-18
作者簡介:唐華興(1983—),男,廣西天等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地管理。
*為通信作者,E-mail:432292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