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臣 王慧



摘 要 小麥是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主要糧食作物,為加快大穗大粒型超高產小麥新品種濟麥25的推廣應用,開展濟麥25不同基本苗對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影響的試驗。試驗表明:籽粒產量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提高,超出適應范圍后又減產;基本苗15萬/667 m2的處理產量最高,20萬/667 m2的處理產量次之,降幅為0.23%。建議濟麥25在大田生產中的基本苗為15萬~20萬/667 m2。
關鍵詞 濟麥25;基本苗;莖蘗動態;產量構成因素;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17
濟麥25(參加區域試驗名:濟麥5198)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大穗大粒型超高產小麥新品種,曾創下了山東省百畝攻關區881.8 kg/667 m2的高產紀錄。該品種于2022年底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诹挤N良法同步配套推廣的需要,于2021—2022年度的小麥生產周期內進行了濟麥25不同基本苗對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影響的試驗。試驗結果可為濟麥25良種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推廣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1.1.1 試驗地概況
濟麥25不同基本苗數量對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影響的試驗于2021—2022年在山東省郯城縣紅花鎮興玲家庭農場進行。試驗地為壤土。前茬作物是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制的秋收玉米)。播種前測定,試驗地塊pH值6.7;0~20 cm耕作層各種養分含量分別是,有機質11.9 g·kg-1、全氮0.87 g·kg-1、堿解氮86.90 mg·kg-1、速效磷17.80 mg·kg-1、速效鉀56.30 mg·kg-1。
1.1.2 試驗品種
濟麥25(審定編號:魯審麥20220011)。
1.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置X1(基本苗5萬/667 m2)、X2(基本苗10萬/667 m2)、X3(基本苗15萬/667 m2)、X4(基本苗20萬/667 m2)、X5(基本苗25萬/667 m2)共5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采取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長6.67 m、寬3.00 m,面積20 m2;小區內人工開溝點播10行小麥,行距統一為25.00 cm,X1~X5株距依次為5.34 cm、2.67 cm、1.78 cm、1.34 cm和1.07 cm。2021年10月9日播種,2022年6月7日收獲。
1.1.4 關鍵農藝措施
所有處理,折合每667 m2施用氮肥(N)15 kg、磷肥(P2O5)5 kg、鉀肥(K2O)10 kg。氮肥50%基施,50%在拔節期結合澆水追施;磷肥、鉀肥全部基施[1]。
1.2 調查項目及方法
1.2.1 小麥莖蘗動態調查
三葉期在各小區內選取1 m2生長一致的小麥植株點漆標記。三葉期、越冬期、拔節期、成熟期分別調查、觀測、記錄莖蘗數量和單位面積穗數。
1.2.2 小麥低位一級分蘗發生率測定
播種后35 d在各小區標記區域內選定10株,調查小麥苗的低位一級分蘗——主莖第一葉腋內分蘗芽(Ⅰ)和主莖第二葉腋內分蘗芽(Ⅱ)的數量,計算低位一級分蘗的發生率,如公式(1)所示[2]。
Pi=Xi/A×100%? ?(1)
式中,Pi為第i葉腋內分蘗發生率,Xi為第i葉腋內分蘗數,A為調查總株數。
1.2.3 不同蘗位穗穗粒數和穗粒重的測定
小麥收獲時,在標記區域內選取20株,依據前期標記的蘗位進行分類。全部單穗脫粒、晾曬、稱重、裝袋,計數單穗粒數和粒重,用于分析不同基本苗下濟麥25不同蘗位穗的生產能力。
1.2.4 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測定
1)小麥成熟收獲時,每個處理隨機選取30穗,測算平均穗粒數。2)每個試驗小區收獲后脫粒曬干至恒重,計算實際產量。3)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 000粒籽粒進行稱重,重復3次,計算平均千粒重[3]。
1.3 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和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作圖和顯著性檢驗(LSD法)[4-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基本苗對濟麥25莖蘗動態變化的影響
如圖1所示,濟麥25莖蘗總數量從三葉期至拔節期呈現上升的趨勢,拔節期達到峰值,隨后莖蘗總數量降低。群體莖蘗總數量從三葉期至拔節期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顯著增多,處理間顯現出X5>X4>X3>X2>X1的趨勢。
不同生育時期,莖蘗總數量比較。越冬期莖蘗總數:X2、X3、X4、X5處理分別比X1處理提高了77.92%、110.72%、155.33%、194.72%;拔節期莖蘗總數:X2、X3、X4、X5處理分別比X1處理提高了52.49%、73.17%、81.12%、93.57%;成熟期莖蘗總數:X2、X3、X4、X5處理分別比X1處理提高了48.50%、98.31%、99.24%、100.60%。
2.2 不同基本苗對濟麥25低位一級分蘗發生率的影響
從表1可知,濟麥25第一個一級分蘗(Ⅰ)、第二個一級分蘗(Ⅱ)的發生率均隨著基本苗的增加呈現降低的趨勢。第一個一級分蘗(Ⅰ)的發生率:X1、X2、X3處理在80.00%~96.67%,處理間差異不顯著;X4、X5處理的第一個一級分蘗發生率分別降至60.00%和43.33%。第二個一級分蘗(Ⅱ)的發生率:X1、X2、X3處理在63.33%~73.33%,X4、X5處理則分別低至13.33%和6.67%。表明基本苗超出適宜的范圍后會抑制低位一級分蘗的發生。
2.3 不同基本苗對濟麥25不同蘗位穗粒數的影響
如圖2所示不同基本苗的試驗處理,均以主莖穗的穗粒數最多,莖蘗穗的穗粒數均隨蘗位的升高而呈現減少的趨勢。Ⅰ、Ⅱ、Ⅲ、ⅠP、Ⅳ蘗位穗的穗粒數依次與主莖穗(0)的穗粒數比較:X1處理下,依次減少12.3粒、19.5粒、27.6粒、32.8粒、41.7粒;X2處理下,依次減少10.5粒、18.2粒、26.9粒、35.3粒;X3處理下,依次減少11.2粒、17.7粒、27.3粒;X4處理下,依次減少8.3粒、15.5粒;X5處理下,減少6.5粒(相應順序缺少對比數字概因該蘗位穗沒有發生或為無效穗,穗粒重分析時與此同)。表明蘗位越高蘗位穗的穗粒數相對越少。
從圖2還可以看出,不同基本苗的試驗處理,莖蘗穗的穗粒數均隨蘗位的升高而呈現降低的趨勢。X2、X3、X4、X5處理的0、Ⅰ、Ⅱ蘗位穗的穗粒數分別比X1處理減少了4.1粒、2.3粒、2.8粒;7.3粒、6.2粒、5.5粒;10.8粒、6.8粒、6.8粒;12.9粒、7.1粒(X5處理無法統計Ⅱ蘗位穗,穗粒重分析時與此同)。表明各蘗位穗穗粒數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減少。
如圖3所示,不同基本苗下,濟麥25均以主莖穗穗粒重最高,各蘗位穗的穗粒重隨著蘗位的升高呈現出降低的趨勢。X1處理下濟麥25的Ⅰ、Ⅱ、Ⅲ、ⅠP、Ⅳ蘗位穗的穗粒重與主莖穗相比,分別減少了20.57%、32.55%、44.79%、53.91%及67.19%;X2處理分別減少了18.95%、32.54%、46.11%和60.20%;X3處理分別減少了20.76%、34.89%和49.47%;X4處理分別減少了17.14%和32.87%;X5處理減少了14.66%。表明蘗位越高蘗位穗的單穗粒重相對越小。
圖3還顯示,各蘗位穗的穗粒重均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降低。X2、X3、X4、X5處理的0、Ⅰ、Ⅱ蘗位穗的穗粒重分別比X1處理減少了6.11%、4.28%、6.08%;10.92%、11.22%、13.99%;16.11%、12.57%、16.50%;19.33%、13.41%。表明基本苗越多各蘗位穗穗粒重越低。
2.4 不同基本苗對濟麥25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和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知,不同基本苗影響著濟麥25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影響籽粒產量。隨著基本苗的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增加,穗粒數及千粒重則呈現出降低的趨勢。籽粒產量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提高,超出適應范圍后又減產。X3處理籽粒產量最高;X4次之,降幅僅0.23%;X1處理籽粒產量最低。各處理籽粒產量依次為:X3>X4>X5>X2>X1,除X3與X4差異不顯著外,其他處理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3 結論
1)不同基本苗下,濟麥25莖蘗總數量從三葉期至拔節期呈現上升的趨勢,拔節期達到峰值。隨后,莖蘗總數量減少。低位一級分蘗的發生率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2)不同基本苗的試驗處理中,濟麥25均以主莖穗的穗粒數最多,莖蘗穗的穗粒數均隨蘗位的升高而呈現降低的趨勢,蘗位越高蘗位穗的穗粒數相對越少;莖蘗穗的穗粒數均隨基本苗的增加而呈現減少的趨勢。
3)不同基本苗下,濟麥25均以主莖穗穗粒重最高,各蘗位穗的穗粒重均隨著蘗位的升高呈現出降低的趨勢。蘗位越高,蘗位穗的單穗粒重相對越小。各蘗位穗的穗粒重均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呈現出降低的趨勢?;久缭蕉喔魈Y位穗穗粒重越低。
4)不同基本苗影響著濟麥25單位面積的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影響籽粒產量。隨著基本苗的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增加,穗粒數及千粒重則呈現降低的趨勢。籽粒產量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而提高,超出適應范圍后又減產?;久?5萬/667 m2的X3處理產量最高;20萬/667 m2的X4處理產量略遜于X3,僅僅降低0.23%。
5)建議濟麥25在大田生產中的基本苗為15萬~20萬/667 m2。
參考文獻:
[1] 郭天財,盛坤,馮偉,等.種植密度對兩種穗型小麥品種分蘗期莖蘗生理特性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9,29(2):350-355.
[2] 淮賀舉,陸洲,秦向陽,等.種植密度對小麥產量和群體質量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9):1-4.
[3] 王瑞清,閆志順,趙書貞.冬小麥冬前主莖葉片和各級分蘗發生規律研究[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5,17(1):25-27.
[4] 趙廣才.小麥優勢蘗利用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導報,2007,9(2):44-48.
[5] 周秋峰,黃長志,王保林.栽培技術對小麥產量的調節效應[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2):98-103.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3-04-19
作者簡介:楊德臣(1973—),男,山東平度人,本科,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農民培訓。E-mail:tcfzjh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