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寒 楊聞粲

摘 要 為完善貴州省黔東南州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通過對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進行空間分析,掌握該地質公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按照貴州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的規則,采用整合優化交叉重疊面積、調出矛盾地塊等整合優化方式,將該地質公園由3個園區調減為1個園區,面積由225.47 km2縮小至30.44 km2,并分析了地質公園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金釘子”;整合優化;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25
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于歷史原因,自然保護地存在交叉重疊、權屬不清、管理混亂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護地的發展?;趯F州省黔東南州的保護地梳理與分析,探討了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整合優化剔除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后的發展方向,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以期為黔東南州自然保護地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
1 現狀
1.1 空間分布
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以下簡稱地質公園或公園)地跨黃平縣、施秉縣、鎮遠縣、臺江縣、雷山縣和劍河縣6縣,批復總面積225.47 km2,地理坐標東經107°17′20″~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位于云貴高原東緣,即云貴高原向湖廣丘陵、盆地過渡的東南斜坡二、三級階梯上。地勢總體為西、北、南三面高東部低,北部以巖溶地貌為主,中南部剝蝕、侵蝕地貌廣闊,分屬于長江流域的舞陽河水系和清水江水系,為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根據空間位置及山嶺、溝谷、河流等線性地形地物標志劃分為革東園區、舞陽河園區、雷公山園區3個園區。1)舞陽河園區(面積118.67 km2)包括施秉縣北部的杉木河、云臺山區域,黃平縣印地壩村至施秉縣觀音巖水電站的上舞陽風景河段,以及施秉縣菜花灣至鎮遠縣紅旗水電站的下舞陽風景河段。2)革東園區(面積25.29 km2)包括劍河縣革東鎮東北部和岑松鎮西北部的凱里生物群及其產地、地層剖面、平塘坡溶洞群及劍河溫泉的分布區域。3)雷公山園區(面積81.51 km2)包括雷山縣西北部至臺江縣東南部的苗嶺主峰雷公山段。
1.2 地質遺跡及價值
公園地質遺跡類型豐富多樣,目前已知的地質遺跡景觀類型包括地質剖面、古生物、地貌景觀、水體景觀4個大類,含地層剖面、巖石地貌、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古動物、古植物、泉水景觀、湖沼景觀、河流景觀和瀑布景觀等10類,共計14個亞類。
1)革東園區內的凱里生物群是繼“澄江生物群”之后發現的又一個寒武系布爾吉斯頁巖型動物群。凱里生物群的發現與研究,為地球早期后生生物的產生、輻射、遷移和滅絕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為沉積環境重塑及新產地的尋找提供了重要依據。
2)劍河縣八郎村烏溜—曾家崖剖面在距凱里組底部52.8 m處潛在1個全球2~3寒武統界線劃分定位點,我國提出的以印度掘頭蟲(Oryctocephalus indicus)作為3寒武統首選的三葉蟲(FAD)已被很多學者接受。該剖面已被國際寒武系分會接受為一個潛在的全球2~3寒武統界線層型剖面。
3)舞陽河園區白云巖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是貴州省“喀斯特王國”的新亮點,展示了白云巖喀斯特的演化特征。大陸熱帶-亞熱帶高原山地白云巖的喀斯特生態系統真實反映出白云巖地質條件對地貌演化過程的影響,是學者研究地質歷史演化階段影響因素的典型案例,可用于考察古環境與喀斯特作用。
4)雷公山淺變質碎屑巖地貌的形成是貴州省局部差異性隆升最為突出的顯示之一。為地質學家深入研究雷公山作用機理、地貌形成提供了環境條件。同時,也是進一步分析區域歷史構造、地質活動及古氣候特征的重要途徑。
國際地質學會組織在2018年6月將全球寒武系第三統與第五階共同底界的標準層型剖面、點位設立在貴州省八郎村,標志著全球第69顆、我國第11顆、貴州省第1顆“金釘子”的落戶,意味著全球寒武系第三統及第五階的全球界定標準將從八郎村周邊的烏溜—曾家崖剖面產生。自此,國際年代地層數據表中,寒武系第三統與第五階就被稱為苗嶺統和烏溜階[1]。
2 存在的問題
2.1 交叉重疊面積過大
經分析發現,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與多個保護地間存在重疊。其中:1)在劍河縣,革東園區與貴州省革東古生物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重疊19.03 km2,與劍河風景名勝區交叉重疊20.19 km2;2)在雷山縣,雷公山園區與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疊66.24 km2,與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交叉重疊20.57 km2;3)在臺江縣,與臺江南宮州級自然保護區重疊12.39 km2,與臺江國家森林公園重疊12.55 km2;4)在鎮遠縣、黃平縣、施秉縣3縣,舞陽河園區完全與舞陽河國家風景名勝區重疊,重疊面積116.98 km2。存在交叉重疊的地質公園需適應各類保護地的管理規定,但由于各個保護地的保護對象和保護屬性、保護等級都不一樣,管理措施很難實現差異化,更難實現統一管理。
2.2 保護地內原居民、人工商品林較多,歷史遺留問題矛盾突出。
園區內存在著200處村寨,面積約4.10 km2,人口眾多,人類活動頻繁對地質遺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通過與林地“一張圖”疊加分析,發現地質公園內存在著12.88 km2的人工商品林,且林木權屬為個人,商品林的采伐將會對古生物化石造成威脅,林木的采伐和地質公園的保護不能兼顧。
2.3 小水電、水利建筑設施對地質構造的影響
電站蓄水,庫區水位上漲,加劇地質構造的不穩定性,易引發地質災害,破壞地質公園的剖面結構;水庫水位升高侵蝕庫岸,地下水位上升浸沒洼地,隨著流水的侵蝕,古生物群落和古生物化石將會被淹沒,也會影響地質遺跡的美學價值。園區內小水電、水利工程面積有1.55 km2,主要分布在革東園區和舞陽河園區。
2.4 人為耕種基本農田及穩定耕地破壞地質遺跡
經過與基本農田與穩定耕地數據疊加分析,發現園區內存在基本農田及穩定耕地面積2.60 km2,占地質公園總面積的1.12%,其中革東園區0.4 km2,舞陽河園區1.4 km2,雷公山園區0.8 km2。地質公園內的基本農田在不斷耕種下,表層的古生物化石和地貌景觀將會造到破壞,影響地質遺跡的完整性。同時,保護好基本農田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前提,為了合理利用與保護基本農田需將基本農田調出地質公園。
3 整合優化的必要性
3.1 舞陽河園區內旅游資源豐富
園區內有六大亮點,即“一條河、一個洞、一朵云、一座山、一漂流、一溫泉”?!耙粭l河”即舞陽河,上起黃平縣舊州歷史文化名鎮,下到鎮遠縣歷史文化名城,兩岸山巒疊嶂,景源豐富?!耙粋€洞”指鎮遠縣青龍洞,是鎮遠古城六組古建筑群的總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耙欢湓啤敝更S平縣飛云崖,又稱飛云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耙蛔健敝甘┍h云臺山,奇峰聳立,怪石穿空。“一漂流”即施秉縣杉木河,水質清純,以自助漂流聞名?!耙粶厝奔袋S平縣浪洞森林溫泉,被譽為“苗疆圣水”。
鎮遠縣歷史悠久,人文古跡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旅游業發展前景較好;施秉縣憑借杉木河景區早有“漂城”的美譽;世界自然遺產地內的云臺山是貴州省的第三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園區具有較高的科考、游賞、歷史、康養價值。
3.2 符合整合優化規則
按照《風景名勝區整合優化規則》中“風景名勝區與同級別其他各類自然公園交叉重疊的,原則上整合為風景名勝區”的整合優化規則,將地質公園整合進風景名勝區,同時在開展風景名勝區規劃時將有重要地質遺跡的區域劃為一級景區,不僅可以促進當地旅游資源的發展,還可以保護和利用好地質遺跡。
雷公山園區在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按照保護區整合規則,當省級及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與任何類型的自然公園存在地域交叉、空間重疊時,按照保護強度不能降低和低保護強度服從高保護強度的原則處理,應將自然公園的完整區域或重疊區域整合到自然保護區的一般控制區內,如果將自然公園的完整區域整合到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雷公山園區則不再保留[2]。
4 整合優化方式
4.1 整合優化交叉重疊面積
將舞陽河園區與舞陽河國家風景名勝區重疊的116.98 km2整合進風景名勝區,雷公山園區與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疊的66.24 km2及臺江南宮州級自然保護區重疊的12.39 km2整合進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貴州革東古生物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重疊部分全部整合進地質公園。通過此項措施,解決了多個保護地間存在重疊的問題。
4.2 調出矛盾地塊
在保證地質公園生態系統連續完整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解決了地質公園范圍內的矛盾地塊,包括為緩解當地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的矛盾關系,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將2 000 m2以上的穩定耕地和基本農田及集中連片面積大于3 333.3 m2的人工商品林調出,將集中連片的村莊、小水利水電調出,對人口稀少的散落村莊采取逐步有序退出的方式[3]。
5 整合優化結果
經過整合優化,地質公園面積由原來的225.47 km2減少到30.44 km2,占黔東南州國土面積的0.15%,占黔東南州保護地面積的0.69%,3個分散的園區整合為1個園區,功能分區全部為一般控制區,空間布局上更加合理。解決了不集中連片的問題,更有利于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利用。整合優化前后變化情況詳見表1。
地質遺跡的組合不僅有利于揭示區域地質發育旋回、造山成礦作用、生物演替等,還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旅游產品、打響旅游品牌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4]。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整合后保留了全球著名特異埋藏化石群——凱里生物群和全球2~3寒武統界線的“金釘子”剖面,突出了特色,提高了檔次。憑借“金釘子”在全球的影響力,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將會成為黔東南州一張響亮的名片。
6 發展方向
6.1 做好建設規劃
經過整合優化后的地質邊界范圍發生了重大改變,重新劃定了應保盡保的區域,再加上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在2020年已到規劃期限,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地質遺跡資源,地質公園的重新規劃勢在必行。在充分利用前期規劃的基礎上,與現有開發建設資源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區域發展因素,確定地質公園開發利用的方向、目標、內容和保護策略。這是積極落實地質公園科學有序發展的前提條件,需予以更多重視。
6.2 開創新型旅游模式
地質公園中的地質遺跡是對地球地質活動信息的記錄,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通過做好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科研人員可以利用地質公園中的遺跡資源深入研究地質環境的變遷過程,對周圍資源分布、地質演化進行透徹研究[5]。以地質遺跡為基礎進行地質變遷的講解,具有較好的科普效果,目前很多地質公園已成為重要的科普基地,吸引了廣大青少年進入地質公園探索,普及重要的地理知識,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破展ぷ鞒丝梢悦嫦蚯嗌倌?,也能面向全社會,通過面向全社會進行地質科學的科普,有利于公眾正確認識和對待各種地質現象,不僅能提升全民科學意識,還能有利于做好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黔東南州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可結合科普教育與鄉村旅游,將資源攜帶的人文旅游價值充分利用起來。以使八郎村古生物化石景區受到更多關注,打造世界知名科研基地為目標,與周邊劍河溫泉和仰阿莎文化景區串聯起來,形成專屬旅游線路,通過延長旅游產業鏈,擴展旅游產業內容與形式,豐富地區的旅游資源。
參考文獻:
[1] 汪志球,程煥.苗嶺深處,有顆“金釘子”[N].人民日報,2023-02-20(13).
[2] 貞豐縣林業局.貴州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規則(試行)[EB/OL].(2020-05-11)[2023-03-20].http://www.gzzf.gov.cn/jgsz/zfbm/lyj/zfxxgk/fdzdgknr/lygl_5750692/zrbhdgl_5750698/202002/t20200227_63890151.html.
[3] 曾月康.連平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淺析[J].林業勘查設計,2021,50(4):50-53.
[4] 王碩,胡濤,匡存強.貴州省地質公園資源整合發展研究[J].國土情報,2016(10):16-19.
[5] 李夏.論地質公園建設及其功能[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2(10):250-252.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3-04-04
作者簡介:楊寒(1989—),女,貴州岑鞏人,本科,工程師,從事林業規劃調查、森林資源管理。E-mail:7248630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