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為了促進陜西省鄉村生態振興,對鄉村生態振興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分析,將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態宜居3方面進行探討,并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宣傳教育、加大政府和企業對鄉村生態建設的扶持、有效引進專業人才和綠色發展技術、提升生態產業化水平、堅持新發展理念及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生態振興;生態宜居;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0.06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生態振興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正確闡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近年來,陜西省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鄉村生態振興的文件和管理辦法(見表1)。依照《中共陜西省委 陜西省人民政府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強調加快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1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陜西省開展了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活動,逐步將生態振興列為重點工作,打造了特色生態農產品品牌,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鄉村生態振興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
1.1 對生態重視度不高、鄉村生態建設者流失
部分村民過分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在生產過程中未主動規避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環保意識淡薄,對生態保護重視度不高。由于農業收益較小,生產周期較長,陜西省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越來越多,鄉村生態建設者流失,“空巢化”現象普遍。例如,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調查,截至2022年第3季度,在全省參與調查的2 970戶中,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為2 096人,省內就業占比為73.8%,省外就業占比為26.2%[1]。
1.2 環保設施配置與鄉村生態振興需求不匹配
1.2.1 鄉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
鄉村垃圾清運模式有待改進,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較低,未達到分類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標準。處理不達標或未經處理的生活廢水直接排入田地或河道,不僅影響農業灌溉和造成水污染,而且影響鄉村生態環境(見圖1)。目前,陜西省一些村落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滯后,將垃圾轉運出農村、集中在縣城處理面臨很多困難,于是多采取就地就近簡易處理[2]。不僅嚴重污染生產生活環境,而且造成可回收垃圾不能被循環利用。
1.2.2 整合不充分導致生態資源浪費
鄉村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存在一些浪費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1)土地資源的浪費。鄉村房前屋后、道路兩旁等都有一定面積的空地,若用來種植樹木或者花卉,既可美化環境,又可帶來經濟收益。鄉村生態宜居不僅可提升當地村民獲得感,而且可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2)可利用資源的浪費。部分村民忽視秸稈的可利用價值將其就地焚燒,這樣既造成資源浪費,又污染空氣;陜西省西部一些鄉村廁所整改不徹底不全面,畜禽糞便未能被轉化為有機肥料,不利于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產品。
1.3 生態破壞和農產品污染
村民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經濟利益,違背自然規律,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陜西省關中盆地西端,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整體表現為中等生態危害,其中38.05%樣點處于輕微生態危害,52.67%樣點達到中等生態危害,9.28%樣點達到強及以上生態危害[3]。
村民為了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違反農作物生長規律,使用大量除草劑、催熟劑、增產藥物等化學用品,致使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和土壤環境污染加劇,進而造成餐桌污染。
1.4 生態產業結構不優、綠色發展不穩定
實踐表明,農業發展需要綠色生態技術。農業科技不先進,將會延緩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進程。目前,陜西省鄉村未能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農業農村資源集約化利用程度不高,未能很好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如表2所示,陜西省鄉村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不均衡、綠色發展比重有待提高的情況。
2 鄉村生態振興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環保意識不強
鄉村經濟比城市落后,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經濟發展,加之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當地村民環保思想較落后,參與度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2方面。1)村民對生活垃圾的危害和分類工作不了解,甚至認為垃圾分類投放是做面子功夫、搞形式主義,費時費力。當前,陜西省鄉村普遍存在垃圾處理過程未流程化、塑料制品及電池就地填埋、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問題。2)基層政府和村委會思想認識不全面,缺乏創新意識。居住空間未科學規劃和高質量利用,造成陜西省西部鄉村生態宜居的建設相對滯后。
2.2 資金投入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
由于政府經費投入不足,陜西省鄉村生態配套設施不健全,放慢了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步伐,也阻礙了產業結構的綠色發展和多樣化發展。例如,銅川市359個建制村人居環境治理資金仍明顯不足;且部分村居住分散,導致垃圾清運路程遠、難度大、費用高等諸多問題發生[4]。農村的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發展受到制約。
2.3 缺乏生態建設人才和先進農業技術
由于鄉村生態建設人員較少,缺乏專業技術指導,造成鄉村規劃不科學、生態產業不發達等問題。主要表現在:村民對當地特色生態資源開發不充分,對已開發資源的使用不科學;種植戶僅憑經驗勞作,遇到問題多選擇咨詢老種植戶,缺乏創新意識。以上種種問題造成陜西省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產業發展步伐與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區域發展不平衡。
2.4 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
1)隨著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變化,生態補償機制有待完善?,F行資源費稅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實施無法完全反映出生態補償的內容,還需進一步深化[5]。2)生態資源的受益者未能承擔對應的補償責任。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獲益者,在享受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生態修復成本。但是目前陜西省政府并沒有明確具體的生態補償機制。
3 路徑與對策
3.1 加強宣傳教育,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村民只有自覺接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才會有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陜西省政府宣傳部門及生態環境廳應以宣傳頁、巡講、廣播、報紙及板報墻等多樣化的形式向村民普及生態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分析目前當地存在的環境和農業問題,講解村民最關注的綠色農業生產技術。
3.2 加大政府和企業對鄉村生態建設的扶持
政府對鄉村生態建設起著主導作用。1)加大設施投入力度?;鶎诱砂凑諛藴释斗欧诸惱洹⒗謷O備等,改善陜西省鄉村的生態環境。2)改善村容村貌。依據村莊布局和植物特性選擇適合的綠化植物,美化陜西省鄉村大街小巷,初期統一種植和維護,后期由村委會監督管理。3)推進廁所革命??赏ㄟ^分享先進案例和提供改造技術指導,積極號召陜西省鄉村從凈化空氣、整潔村貌等方面改造旱廁,將廁所革命進行到底。4)培育綠色生態產業。以生態產業發展為首,帶動環境保護、土壤改良,形成農村生態的良性循環;推動綠色產業集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生態產品附加值。陜西省政府可從稅收和價格方面入手,通過審批支持、土地供應、資金支持、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引導企業培育綠色生態產業。
3.3 有效引進專業人才和綠色發展技術
人才是鄉村生態振興的智力保障,是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推力。1)積極引進農業高?;蛘哐芯繖C構,使其將陜西省鄉村作為研究基地。也可積極邀請業界專家來村指導,對村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支持農民學習新型的、綠色的培育栽植技術。2)鼓勵實施“返鄉計劃”,吸納科研人員、大學生返鄉與親人共同建設美麗鄉村,助力鄉村生態振興。3)健全綠色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建立綠色發展隊伍。對能將產業和生態價值相融合、開發新型生態產業和研發新技術的人才進行獎勵,以激勵專業人員留在當地做出更大的貢獻。
3.4 科學利用鄉村生態資源,提升生態產業化水平
在盡量保持鄉村原生態和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陜西省鄉村的自然資源發展可持續的生態農業,打造特色生態農產品。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提高生態產業化水平,促進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綠色富民惠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1)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將陜西省鄉村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結合,吸引外地游客來此消費,發展鄉村旅游產業。2)培植特色的經濟作物。將所有原材料都轉化為可持續產品,建立生態農業科技園,為生態產業健康發展作支撐。3)關聯共生的產業網絡?,F代農業技術與地方特色種植相結合,先進管理運營方式同生態觀光旅業相結合,電子商務同農副產品銷售相結合等[6]。
3.5 堅持新發展理念,引領產業向生態化發展
轉變粗放的發展方式,促進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相結合,發展產業生態化模式。產業生態化模式是指在自然資源承載力內,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型發展模式。1)培育無毒無害農產品。采用先進種植技術,促進產業和生態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挖掘農業的多維功能。2)健全綠色品牌培育保護機制。有關部門應完善綠色食品品牌認證、推廣、識別、評價及發布等關鍵環節的規則,不斷健全綠色食品生產、營銷、監管機制,制訂綠色食品品牌發展規劃。
3.6 完善生態保護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
雖然陜西省在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還需從鄉村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現狀、生態承載力等新問題著手,不斷完善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形成有針對性的制度保障。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主要有政府與市場2種途徑:政府可在項目支持和生態產業扶持方面,分步驟、有計劃地實施和完善補償機制;實行基層政府和當地企業生態責任追究制,本著“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基本原則做好第三方治理,在當地政府、村委會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下,推動產業生態化。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陜西農村勞動力從業情況[EB/OL].(2023-02-07)[2023-04-16].https://snzd.stats.gov.cn/jdsj/2023/44658.shtml.
[2] 操建華.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J].重慶社會科學,2019(6):44-54.
[3] 李艷,張麗,楊毅哲.陜西省西部某縣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J].中國農業信息,2019,31(3):106-111.
[4] 陜西省統計局.上半年銅川市農村經濟平穩發展[EB/OL].(2018-07-30)[2023-04-16].http://tjj.shaanxi.gov.cn/ggbf/sxxx/201807/t20180730_1625776.html.
[5] 司雪俠.陜北資源富集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7(26):105-106.
[6] 陳洪波.“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邏輯內涵與實現途徑[J].生態經濟,2018,34(10):209-213.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3-04-18
作者簡介:陳霄(1989—),女,陜西扶風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E-mail:5644791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