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方 婧,胡 冰
(華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統計,我國非規模經營農戶占全國農戶約98%,說明目前我國農業的特征仍是以分散農戶為主的小農經濟[1]。中國農業發展史可視為小農發展史,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小農不僅是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也是傳承農耕文化并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
中央提出要實現小農戶發展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就是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將小農戶生產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要素提高生產率和收入水平的農業[2];在傳統農業文化的影響下,小農戶著眼于自己的小規模生產范圍,對未來發展趨勢及新觀念的接受度比較遲緩,承擔風險能力弱[3];數以億計的小農戶要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關鍵是提升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4],將現代經營理念與現代經營行為融入小農戶[5],使其具有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智力、知識和技術[6],即開發鄉村人力資本[7]。
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途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文化教育。包括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二是高素質農民培訓。2012年國家提出全面培養農業人才,鼓勵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進一步落實,掀起了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浪潮;2019年8月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進一步明確要求: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三是農民外出務工。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相應地開展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1982年中央出臺第一個“一號文件”,總結了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部署了當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的發展,此后連續出臺了6個“一號文件”指導和促進農村改革及農業生產;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國家鼓勵和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并于2002年11月出臺了《農業部關于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的意見》,通過有序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實現充分就業的同時,提高了勞動技能,增加了收入。四是“干中學”,即通過農業生產和經營提高農業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能。
課題組通過自編問卷,在清遠市進行入戶調研收集數據,深入分析不同投資路徑對提升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的影響,提出提升小農戶人力資本水平的對策,以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為制訂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課題組編制了《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評價》量表[8],采用訪談法于2019年10月至12月在清遠市5個區(縣)12個村,進行入戶調研獲得有效問卷583份,有效回收率為89.69%,樣本特征見表1。

表1 樣本特征(N=583)
由表1 可知,受訪者以男性為主,占比66.2%,女性僅為33.8%;年齡在50歲以上的農民居多(占比47.5%),30歲以下青年農民占比最少僅為11.3%;文化程度總體水平偏低,小學以下為31.0%、初中為40.0%,大專及以上僅為12.2%;參加過1 次以上技能培訓的僅為33.0%,36.5%的農民無務工經歷。
根據調研樣本,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總體融入能力水平較低(得分均值為3.10),各個維度水平不均(得分均值界于2.1至3.98)。個人基礎素質得分均值最高(3.98),其中樂觀自信、責任心的得分均值在4.2以上,是幾千年來農民最難能可貴的品質。現代農業素養得分均值為3.36,其中環境保護意識得分均值最高(3.68),顯示國家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能夠深入農民心里,但法律意識(3.33)、安全意識(3.28)、農業政策理解與執行(3.14)有待進一步提升。現代經營意識得分均值為2.96,其中品牌意識(2.61)、市場意識(2.76)和競爭意識(2.84)得分均值低于3.0,顯示小農戶對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管理與現實環境的要求有較大差距,迫切需要提升。持續學習能力得分均值僅為2.10,其中持續主動學習意愿(1.68)、農業知識(1.75)的學習得分均值低于2.0,學習意愿欠缺是阻礙小農戶能力提升的桎梏。

表2 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水平(N=583)
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不同培養路徑的差異性,不同文化教育程度、農業生產年限、技能培訓次數及外出務工年限的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差異顯著。
1.文化教育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由表3可知,文化教育組間差異顯著(顯著性<0.05)。其中,現代經營意識效應量較大,Eta方值為 28.3%;大專及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小農戶,在現代經營意識、個人素質、現代農業素養、持續學習能力等四個方面均相對較強。

表3 文化教育組間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的方差分析
2.從事農業生產年限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如表4所示,從事農業生產年限組間差異顯著(顯著性<0.05)。其中,現代經營意識效應量最大,Eta方值為25.3%。從事年限5年以下的農民的現代經營意識、現代農業素養、持續學習能力相對較高;從業年限6~10年的農民的個人基礎素質維度相對較高;從業年限在20 年以上的農民的各個維度能力相對較低。

表4 從事農業生產組間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的方差分析(N=583)
3.技能培訓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影響的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表5)顯示,技能培訓經歷組間差異顯著(顯著性<0.05)。其中,持續學習能力效應量最大,Eta方值為29.4%,參加過培訓的農民的四個維度能力相對較高。進一步分析可知,在現代經營意識和現代農業素養兩個維度,參加過3次培訓的農民得分均值相對較高;而參加過4次及以上培訓的,其持續學習能力的得分均值相對較高。結果表明,對小農戶進行培訓,課程設計要適合他們的特點,滿足他們的需要。

表6 外出務工組間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方差分析(N=583)
4.外出務工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影響的差異性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如表 6所示,外出務工年限組間差異顯著(顯著性<0.05)。其中,現代經營管理意識效應量最大,Eta方值為 15%;外出務工年限在1~5年內的,四個維度的得分均值相對較高;而外出務工10年以上的各項能力呈下降趨勢,可能的原因是外出務工時間越長年齡越大,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術的意識與能力下降。
采用回歸分析法,進一步分析文化教育、技能培訓、從事農業年限、外出務工經歷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的影響,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不同培養路徑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影響的回歸分析
由表7 可知,文化教育、技能培訓、務工經歷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而技能培訓經歷對整體能力的影響顯著較大(β=0.209)。進一步分析模型3至模型6可知,文化教育、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四個維度的能力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5)。文化教育對個人基礎素質維度的影響力最大(β=0.096),說明較好的文化教育是提升農民基礎素質的重要保障。技能培訓對現代經營意識(β=0.216)、現代農業素養(β=0.271)、學習能力(β=0.273)三個維度的影響最大,高于文化教育。技能培訓是提升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
從事農業生產年限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能力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P<0.01)。其中,從業年限對現代經營意識(β=-0.122)、現代農業素養(β=-0.079)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進一步對比分析可知,外出務工經歷對現代經營意識(β=0.089)、現代農業素養(β=0.102)的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高于對基礎素質(β=0.036)與學習能力(β=0.038)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說明,隨著從事農業年限的增長,年齡與知識逐步老化,傳統生產思維更加固化,進而能力弱化。而豐富的外出務工經歷有助于農民改變思維與理念,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嘗試新方法,提高現代經營意識和現代農業素養,進而促進能力提升。
通過對清遠583份樣本進行分析可知,當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總體水平較低,文化教育、技能培訓、外出務工經歷對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能力有顯著的影響,較好的文化教育是提升農民基礎素質的重要保障,持續的技能培訓是提升小農戶現代經營意識、現代農業素養、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豐富的外出務工經歷有助于農民改變理念、提高現代經營意識和現代農業素養。據此提出如下建議:
當前,農民群體完成義務教育后,相當一部分進入勞動力市場,接受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比例較低。因此,應做好義務教育與職業教育無縫銜接,創造條件,讓每位“新生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現代職業教育。即在農村地區實行“九年義務基礎教育+三年職業教育”培育機制,讓不能進入高中學習的青少年進入職業院校接受職業教育,以全面提高農村新生勞動力的文化教育程度。
2016年,廣東發布《關于實施揚帆計劃人才驛站項目的通知》(粵人才辦〔2016〕4號),率先創新性啟動人才驛站項目建設。2021年,廣東省又印發《關于進一步發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作用促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粵人才辦〔2021〕2號),提出重點支持100家左右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推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的600個重點幫扶鎮建設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經過多年的建設,基本形成“總站+分站+服務基地”的布局,各地人才驛站聚焦脫貧攻堅,多形式柔性引才用才、聚才育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要進一步完善鎮級人才驛站,充分發揮人才驛站的育才、聚才作用,整合鄉鎮各方資源,開展技能培訓,實施送教下鄉,創造農民自我能力提升、自我成才的條件。
一是整合利用“農民網絡學院培訓項目” “百萬農民線上免費培訓工程”等在線教育資源,引導農民學習掌握先進的學習方法和信息獲取方式,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是聚焦促進農民致富能力培養,聯合高校與科研院所、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放大學、行業商協會等機構,聚焦培養高素質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因地制宜創新性開展如廣東“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人才、農村電商人才、鄉村工匠等人才培養項目,積極培育高素質本土人才。
三是加強農民就業指導服務,有序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適時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民外出就業招聘會和勞務對接洽談會,促進有組織、成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輸出。勞動力能否實現轉移就業的關鍵因素是自身擁有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9]。因此,要加強與企業的結對協作,大力開展定向定崗培訓、急需緊缺職業專項培訓、職業轉換培訓和創業培訓,滿足多元化技能提升需求,提升鄉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
高校大學生、外出就業創業人員、退伍軍人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要改善農村就業創業環境,吸引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返鄉創業就業,引領小農戶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