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蘭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農村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410)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水產品一直以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和營養來源,發展水產養殖業,可以豐富食品供應,進一步構筑食物安全屏障。廣州水產養殖歷史悠久,唐代便有池塘養殖的記載,現已發展成全國水產品流通交易中心、觀賞魚集散地和南方漁業科技中心。
水產品一直以來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和營養來源,2022年版《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稱,當前全球水產食品約占動物蛋白消費量的17%,在中等偏低收入國家達到23%,在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超過50%。加快廣州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可以豐富食品供應,有利于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優質食物,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夯實粵港澳大灣區食品供應,建設“藍色糧倉”。
水產養殖一直是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經濟效益高,是高勢能農業[1]。以2021年廣州農、林、牧、漁業為例,漁業勞動生產率位居首位,達17.29萬元,是農、林、牧、漁業勞動生產率的3.2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4.3倍。再從地均產值看,2021年廣州水產養殖面積21.63千公頃,漁業產值123.69億元;同年廣州農業種植面積(農作物和水果)共278.95千公頃,農業產值為296.58億元(1)資料來源:《2022年廣州統計年鑒》。??梢?,水產養殖業具有人均和地均產值均較高的特點,是高勢能農業,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引領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

表1 廣州農、林、牧、漁業產值及勞動生產率情況(2021年)
改革開放以來,桑基魚塘造就了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隨著現代養殖技術的應用推廣,水產養殖戶的收入進一步增加,現代工廠化養殖和休閑漁業等漁業新業態的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用工需求,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此外,有利于充分發揮水產養殖業高勢能優勢,推動聯農帶農富農機制發展,如近年,廣州番禺探索“漁村占股、漁民參與、企業主導”的運營模式,強化蓮花山中心漁港周邊四個純漁村貧困漁民的主人翁意識,利用多種聯農帶農機制,帶動漁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海洋、河流水產資源的捕撈存在著可持續性問題[3],必須加強保護海洋、河流生物種質資源,全力維護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生態捕撈,理性發展。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有利于填補禁漁禁捕造成的食物空缺,促進海洋捕撈、河流捕撈的生態發展,維護海洋、河流生物種質資源安全和生態平衡。此外,浮游植物、藻類和貝類等生物具有固碳功能,《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20》顯示,2019年全國養殖的1439萬噸貝類約可固碳130萬噸。加快具有高效的碳匯功能的水產品類養殖,有利于發揮生態水產養殖的固碳功能,助力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加快實現“雙碳”目標。
廣州是中國水產養殖產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地處亞熱帶地區,擁有水產業發展所需的光熱氣、水土、生物等資源,為水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4]。2021年,廣州水產品總產量50.77萬噸,其中水產品養殖總產量(包括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達到45.55萬噸,養捕比例由“十三五”初的86.6:13.4提高到89.7:10.3。全市水產品總產值123.69億元,比“十三五”初的76.70億元增長61.26%;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2.8%,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產養殖總面積21.63千公頃,其中淡水養殖面積占比79.55%,淡水養殖又以魚塘養殖為主,占比97.70%(2)資料來源:根據《2017廣州統計年鑒》和《2022廣州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分布在南沙、花都、番禺、增城、白云、從化和黃埔七個行政區。水產養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產養殖面積由2016年的27.99千公頃縮減到2021年的21.63千公頃,但養殖產量從2016年的41.78萬噸發展到2021年的45.55萬噸,單位面積養殖產量從995.41千克/畝逐步提高到1404.73千克/畝。

表2 近年廣州水產養殖業發展情況
廣州名優特色水產養殖加快發展,水產種苗優勢突出,擁有水產育種場6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市級25個(3)資料來源: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網站。。廣州鱷魚苗種、南美白對蝦苗、奧尼羅非魚苗、筍殼魚苗、黃顙魚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南沙青蟹獲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廣東海大集團的“水產飼料”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觀賞漁業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育種、養殖、銷售中心,龜類養殖業成為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5]。擁有海大集團、海盟公司等國際化大型苗種龍頭企業,下轄100多個育苗基地,僅對蝦苗種年產銷量就在300億尾以上,占全國總產量的近10%(4)資料來源:廣州市番禺區農業農村局網站。。麥康森院士和劉少軍院士工作站已先后落戶廣州,隆平院士港、南沙水產種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關鍵平臺加快建設。
近年來廣州水產養殖技術迅速發展,綠色水產業養殖模式進一步推進,規?;?、工廠化養殖以及深水網箱養殖等方式快速發展。水產養殖模式不斷創新,魚菜共生、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應用最新技術集成的新型健康養殖模式快速發展。新型養殖設施生產不斷涌現,圓桶溶氧養殖、集裝箱養殖、室內養殖、推水養殖等生產模式和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現代科學技術植入,顯著提高了水產養殖業的經濟效益,節省了耕地資源,水產養殖業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6]。廣州已建成45個省級和37個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番禺區、南沙區、花都區和增城區等4個省級健康水產養殖示范縣占廣州市總養殖面積的84%,其中花都區成功入選2023年1月8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22年《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名單》,成為廣州市首個獲得此項“國字號”稱號的區(5)資料來源: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網站。。
水產業產業鏈進一步健全,并逐漸打造成從種苗、養殖、飼料、流通加工、冷鏈物流等一體化的完備全產業鏈和供應鏈。培育出中國500強企業海大集團(第159位)等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的水產龍頭企業(6)資料來源:2022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龍頭企業逐步加快海外布局速度,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水產科研和產業合作,除了飼料加工、水產養殖和加工外,還實現了種苗板塊的國際化發展。廣東海大集團陸續在印度、厄瓜多爾、印度尼西亞、越南、埃及等多個國家或地區設立超30家子公司,業務涵蓋動物苗種繁育場、飼料加工廠、水產養殖和加工基地等現代農業項目,其子集團海興農集團于2019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建成首個海外苗場,當年實現蝦苗銷量7000萬尾、2020年銷量接近7億尾。廣州市華軒水產有限公司水產種苗進出口業務輻射至菲律賓、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美國、臺灣、馬來西亞、以色列以及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依托廣州優越的地理區位和千年商都的優勢,廣州水產品交易市場快速發展,水產品交易體系不斷完善。廣州擁有目前華南地區最大的水產綜合市場——廣州市黃沙水產交易市場,經營來自世界各地的咸淡水水產品約200多個品種。據不完全統計,黃沙水產市場2019年交易量超27萬噸,交易額達86億元,占珠三角水產品供應量75%左右,約30%銷往其他省份,銷售量和銷售額均在全國同類批發市場前列[7]。水產品電子商務也加快發展,黃沙水產線上商城及廣州水產微商城上線運營,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發展。水產交易結算系統不斷完善,大宗水產品集中結算系統率先在廣州推行,實現交易大數據管理和水產品溯源等功能,加快了產品流通,提高有效供給。
廣州按照地理空間分布及水產養殖功能劃分四大養殖水域區,包括南部珠江河口、東部增江河流域、北部流溪河流域、西部白坭河流域。以傳統養殖為依托,充分發揮各區水域養殖灘涂優勢,大力發展“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集團企業,推進觀光、養生、休閑漁業發展,加快水產領域的產業融合發展。水產業集約化、園區化發展步伐加快,現代水產業產業園逐步成型,南沙區漁業產業園占地3.9萬畝,輻射帶動面積5萬畝以上,2020年產業園年總產值達7.5億元。廣州市番禺區漁港經濟區等15個項目入選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試點項目,可創造3000個就業崗位,促進1000名漁民轉產轉業,將建設成為廣東省“十四五”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ǘ紳O業產業園以3373畝高標準現代漁業水產養殖基地為核心,打造“一心兩區一帶多基地”,輻射帶動周邊3.8萬畝區域漁業健康發展。
受城市發展建設的影響,對水域灘涂的侵占和征用使廣州水產業養殖面積逐年減少,2016至2021年間廣州共減少6366公頃水產養殖面積,對水產養殖業發展造成嚴峻的影響。如何保障水產養殖面積不再減少,以及水產養殖業如何在養殖面積可能繼續減少的情況下保質保量保供,是廣州水產養殖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水產業養殖面積亟須通過規劃和養殖確權登記來穩定并給予法律保證。
雖然廣州水產種業近年得到長足發展,推動廣州水產養殖不斷發展壯大,相關生產經營企業達130多家,具備了一定品種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但與國外先進城市相比,廣州水產良種覆蓋率仍有待提高,水產研發的整體實力仍有待增強。國內外種業發達地區一般都通過種業龍頭企業及平臺精心塑造國際性品牌,廣州水產種業尚缺乏國際標志性品牌。此外,水產養殖業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仍有待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目前廣州市場上的水產品主要以鮮活產品和冷凍產品為主,經精深加工的水產品份額占比小。水產品加工仍以粗加工為主,在水產品加工產品中,冷凍制品占第一位,罐頭、魚糜制品、水產調味品、水產保健和醫藥品及副產物綜合利用等精深加工比例還較低。與日本、韓國等水產品加工發達國家相比,廣州水產品加工行業在技術水平、裝備狀況、加工工藝、質量控制等各個方面均有待提高,在高值化水產品和水產品品牌化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此外,水產養殖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廣州水產養殖業的產業鏈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延伸,產業體系尚不夠完整,價值鏈仍有待提升。
廣州水產養殖業發展已具備相當規模,但市場營銷方式仍較傳統,品牌打造亟待加強。部分養殖戶和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不強,缺乏營銷策劃能力,品牌意識淡薄,品牌策劃和品牌注冊開展相對滯后,單純依靠產品市場價格上揚來增收創收,尚未在產品科技含量、外觀包裝和品牌塑造方面下功夫,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品牌價值和溢價能力均有待提升,不利于水產養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水產養殖行業標準化體系仍未建立完善。由于廣州水產養殖業存在大企業工廠化養殖與小養殖戶傳統養殖并存的情況,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小養殖戶仍以傳統養殖方式為主,科研和設施投入少,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夠,未能對水質和水體環境實行實時監測和調整,水質情況難以保證。其次,投喂飼料的種類、數量、投喂時間及頻次等欠精準科學,也會影響水產質量。此外,由于我國對于養殖用藥尚未建立完善規定,不僅造成水體污染,而且水產養殖的藥物殘留問題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亟需加快完善水產養殖標準化體系,提高水產品質量。
大力推進廣州水產種業振興,加大對水產種業的科研投入,充分發揮廣州科研院校、研究單位和科研平臺的優勢,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和產學研相結合的水產種業發展模式,加快培育出優質新品種助推廣州水產種業率先出彩。重點發展從化流溪娟魚、增江大刺鰍、花都羅非魚、南沙鯽魚4大優勢品種,著力做好苗種繁育和示范推廣,努力打造種苗繁育、產品養殖、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示范模式。充分發揮廣州水產種業的基礎優勢,在飼料鱖、加州鱸、卷口魚、黃唇魚、三線舌鰨、澳洲淡水小龍蝦、馬來西亞忘不了、澳洲鱈鱸等一批優質水產品種選育上有所突破,著力打造“中國種業高地”,強化廣州水產種業的話語權。
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吸收先進的水產業生產技術和環保手段,大力推廣綠色養殖模式。加快落實綠色養殖“五大行動”,即加快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繼續鞏固廣州市已完成連片50畝以上池塘水治理工作,推廣現代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模式,提高養殖設施化、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動出臺水產養殖越冬棚補助等設施扶持政策。按照《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的要求,積極發揮浮游植物、藻類和貝類等生物的固碳功能,試點研究生態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模式,探索具有高效的碳匯功能和更長的碳匯周期的深海貝類養殖,探索打造養殖“零碳示范區”甚至“負碳示范區”(即碳匯),構建“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
深入開展水產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規?;a品現代加工體系,促進水產品加工向縱深發展。抓住預制菜發展的東風,加快完善水產品預制菜的研發、裝備、加工、包裝、貯存、物流等,打造生態閉環,壯大預制菜產業集群,提升預制菜品牌影響力。加強加工技術創新和產品綜合開發力度,加快合成水產食品、水產保健品、藥品、美容產品等的開發,不斷提高優質水產品深加工的品味與檔次,提升水產品的附加值。推動水產養殖業與第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養殖場、漁港打造集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濱海旅游、美食購物等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
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業的應用和推廣,提升水產養殖全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助推水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全面提高。建立覆蓋全市的水產大數據中心和智能服務平臺,開展水產養殖全過程各環節重要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和綜合應用,構建涵蓋種苗繁育、養殖流程、質量安全追溯、市場供求、價格波動、主體信用及保險等的大數據中心,并強化平臺對水產品市場的預測和研判功能,推進精準養殖、綠色養殖和質量安全追溯。選取有條件的省級和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加快推廣數字養殖場建設,實現一塘一碼,推動水產養殖網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探索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精準選種、育種和養殖規范,打造一批數字水產繁育示范基地。
依托廣州千年商都和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的優勢,充分利用好廣州金融服務、電子信息、大數據等優勢服務業,以廣州黃沙水產交易市場為依托,加快搬遷工程和升級改造,強化資源整合,加快設施升級、功能完善、數智化改造和電商平臺建設,打造一個集線上線下交易、拍賣、冷鏈物流、保鮮貯存、加工制造、信息發布及美食、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樞紐型現代水產品流通中心,提升廣州水產業的輻射范圍和市場影響力。積極發展水產交易新業態,以黃沙等水產品交易市場為基地,打造華南水產直播基地,建設水產品直播平臺,直通全國買家,打造智慧型線上線下結合的交易平臺,建立水產品價格發布機制,建立直通養殖場戶的產銷對接體系,推動建立訂單水產業,多渠道解決水產品銷售問題,持續提升養殖戶收入。
加大水產養殖業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規、標準和保障措施。加強養殖水面保障,引導池塘規范流轉,提高水產養殖的規模化水平。加大財政對水產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水產養殖業綜合服務設施和補給設施建設,增加公共設施的種類和提升覆蓋范圍。完善現代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補貼政策,采用先建后補給予補貼和獎勵。創新金融服務,為有前景的養殖企業提供貼息貸款、定向授信等,解決企業發展資金難題。加強社保、稅收等方面的扶持和保障,通過研發獎補政策激發水產養殖企業創新活力。全面擴大水產養殖保險的覆蓋范圍,推動各大保險公司創新險種,推進“信息科技+水產保險”的結合,在推動科學養殖和精準養殖的同時,通過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快速理賠和精準理賠,提高理賠效率,推動廣州水產養殖業高效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