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峰 朱成燕
【摘要】控輟保學是維護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目前甘肅省控輟保學雖已經整體上得到完善,但是仍存在諸多現實困境,主要表現為隱性輟學問題較為突出、復學學生難以學好、初中畢業生上升渠道狹窄等三個方面。通過對家庭、學校、學生個人、教學內容等分析后,文章提出,不能僅僅將控輟保學的困境歸因于經濟和教育落后,要通過優化農村教學點設置改善農村教學條件、針對復學學生實施差異化管理、突出農村學校的鄉土地域特色豐富教學內容等,更好地實現控輟保學目標。
【關鍵詞】甘肅省;農村;控輟保學;現實困境;優化方案
【中圖分類號】G40-0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1—0050—06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后,我國便正式從法律層面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上學權利。但在具體實施中,受經濟基礎、思想觀念、教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仍有大批適齡學生未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直到2010年,全國2856個縣(市、區)才基本完成“普九(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自此之后,我國義務教育政策也從強調“普九”逐漸轉變為注重義務教育階段的普及率和鞏固率上。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簡稱《通知》),標志著我國控輟保學工作有了行動依據。《通知》同時也是影響我國控輟保學發展最為重要的核心政策文件之一,提出要從堅持依法控輟、提高質量控輟、落實扶貧控輟、強化保障控輟等方面重點完善控輟保學工作,并在制度上規定了建立健全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加強控輟保學監測機制、完善控輟保學督導機制和考核問責機制這四項保障機制,從國家層面強調要將義務教育的控輟保學工作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考核體系[1],推動我國義務教育鞏固率大幅度提升,至2021年我國義務教育鞏固率已經達到95.4%[2]。而自教育脫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甘肅省通過構建控輟保學工作協調聯動機制,以勸返復學、規范脫貧攻堅戶籍登記管理、違法用工清理整頓等方式,初步解決省內農村中小學引起的輟學、失學的大部分客觀難題。但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學校所面臨的控輟保學工作不僅僅是防止輟學,還面臨許多新的困擾。尤其甘肅農村地區面積廣闊,且相當一部分處于深山之中或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僅有普通鄉村貧困地區面臨的隱性輟學、反復輟學的問題[3],民族地區還存在宗教信仰、傳統習俗等與義務教育理念相悖的情況[4]。面對控輟保學中出現的多重困境,從機理層面探究甘肅農村地區控輟保學的實際困境,并根據現實問題優化控輟保學機制,鞏固和加強甘肅省農村控輟保學成果,成為一項急需解決的課題。本文以教學經驗為基礎,在查閱“控輟保學”“義務教育”“農村學校”等關鍵詞的基礎文獻后,通過教育調查研究法,對華亭市某農村中學的學生和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群體中八年級學生36人,九年級學生53人,共計89人,其中有過勸返復學經歷的學生21人,還有教師6人,詳細訪談7位返校復學學生,2位教師(見表1)。從學生和教師視角出發,希望找出甘肅省農村學校中控輟保學的一些現實問題,并借助國家和甘肅省的相關政策進行分析并將其理論化處理,為針對性優化控輟保學機制的提出提供依據。
一、甘肅省農村控輟保學困境
在國家和省內各種政策和方案的指導下,甘肅省農村地區在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中開展了許多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2014年以來,甘肅省以“全面改薄”項目為依托,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建立“甘肅省控輟保學動態監測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建立健全勸返機制、建立關愛機制、完善資助體系等措施,推動農村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基本解決了全省適齡學生失學輟學的問題。但是,從省內農村的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實施現狀及工作實踐來看,隨著各市州管理實踐日漸深入,尤其在傳統“三區三州”貧困地區,一些控輟保學工作中的深層次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并且這些問題與學生心理、家庭、學校教育等的聯系密切,不易察覺,需要從根源著手研究,以更好地開展農村控輟保學工作。
1.隱性輟學現象較為突出。解決學生的入學問題,提升義務教育的鞏固率只是完成了“控輟保學”的“控輟”要求,“保學”則更多體現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謂“隱性輟學”,即學生雖然在學校內接受教育,但在校期間不想學、學不好、逃學、不遵守學校紀律等現象層出不窮。學生只是學籍在校內檔案中,留在學校也只是因為被強制要求上學,主要表現為學習成績較差、與親友同學間缺乏良性交流,厭學、輟學想法嚴重卻不說出來[5]。造成隱性輟學的原因有很多,從甘肅省農村義務教育的實際來看,學生的隱性輟學現象主要由家庭、學校和身邊人影響等三類原因所造成。
家庭原因造成的隱性輟學往往體現在父母對學生的教育理念出現偏差,教育期望不符合學生實際,致使學生無心上學或因壓力過大而厭學。在甘肅省農村地區,大部分青壯年因外出打工而無法教育子女,只能將教育全部寄托給學校。當學生出現學業上的變動時,部分父母因自身教育水平、經歷視野不夠寬廣等原因,認為學習成績下降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不足所導致,并因此導致學生自我否定,懷疑自己的能力。長此以往,父母和學生對在校學習這件事的期待與興趣便逐步降低,甚至因為學生成績一直較差而對在學校學習的意義乃至教育的公平性都產生懷疑。另一部分父母為了改變命運,將希望都傾注在學生的教育上。在日常教育中,父母會對孩子灌輸“家里有多辛苦供你上學”“不好好學習就是對不起家里”的理念,這些都給學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迫使學生在外力的督促下讀書。而當學習成果不理想時,學生的心理壓力會更大并引起厭學情緒,從而導致隱性輟學現象發生。
學校原因造成的隱性輟學更加復雜,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農村地區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學吸引力等不足。缺乏良好的教育資源,是農村地區學生輟學的重要成因。根據教育部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因教育質量較差而厭學或者學習困難導致的輟學占輟學學生的60%以上,且多為初中面臨升學的八、九年級學生[6]。甘肅不少農村學生地處山區,外出交通不便,一些村小教學點被合并后,學生需要翻山越嶺才能到達學校。另外,在甘肅地區,農村學校中音體美等學科教育資源缺乏,農村教學內容缺乏地域特色且“城市化”傾向嚴重,學生自身生活同課堂所學嚴重割裂。在甘肅一些民族地區,由于學前教育比較缺乏且教學內容較為單一,不少學生在方言或者民族語言的影響下,學前接觸不到良好的漢語教學環境,漢語或普通話基礎較為薄弱,平時使用普通話的時間多限于學校,尤其一些少數民族學生日常仍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交流,漢語水平即便到初中畢業階段都未獲得較大提升,上課時也難以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這些學校教育方面的因素都使得學生對學校教育缺乏興趣,希望走出農村去城市開闊眼界,輟學思想嚴重。
相較于家庭和學校的影響,身邊人的影響對學生隱性輟學的影響更加直接。在農村地區,同伴、同鄉作為熟人社會的維系紐帶對學生的影響甚至高于學校,學生在看到身邊相似年齡的人輟學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工作時也會受到影響。廣州大學研究團隊根據中國健康營養調查(CHNS)數據并運用工具變量法測算,發現在所有條件都相似的情況下,同伴輟學率每增加1%,學生自身輟學的概率將增加0.44%-0.61%,而在農村地區1個學生輟學會引發1.78-2.60個學生跟著輟學[7]。這一類學生不僅自身容易輟學,還極易帶動周邊已經厭學的學生產生輟學心理而放棄學業,增大農村控輟保學的難度。
2.復學學生學不好成為普遍現象。對于通過“控輟保學”實現復學的學生來說,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學不好”。以華亭市某農村中學的實踐教學為例,復學的學生“學不好”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部分復學學生認知發生變化,但基礎太差,跟不上教學進度,“聽不懂”成為首要問題。對于一些進入過社會的復學學生來說,他們能夠意識到教育或者學歷的重要性,愿意嘗試通過學習獲取文憑以便找到工作。然而由于離開學校課堂太久,他們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尤其一些理科或者英語科目難以聽懂,這就增加了他們內心焦慮,加劇了他們在學業上的失敗感。在一線教學中,許多農村教師認為復學生基礎太差,即便降低了學習難度,但他們還是學不進去,學校也會專門安排課余時間給復學學生補習,但是由于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突然一下來到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也不積極。二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僅影響課堂秩序,還會對同桌、鄰桌等造成影響。由于農村學校課堂秩序本身就相對較差,復學學生回到課堂后,經常出現隨意走動、交頭接耳等現象,還跟周邊不想學習的學生聊天打鬧。三是偏科嚴重,只學一些感興趣或有趣的科目。對于一些復學的學生來說,確實有學習的想法,但感興趣的只是一些課外活動或者語文課程,對其他課程無學習興趣。
3.上升方向不明晰。相較于城鎮中學,農村中學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施都相對差一些,學生在升高中時競爭力也較低。農村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后面臨著就業難、升學難等問題,這些都降低了學生對農村學校的期望值。在本次對九年級學生的調研中,有71.13%的學生希望可以繼續讀高中,16.95%的學生希望讀中職技術學校,11.92%的學生選擇畢業后打工掙錢。希望打工的學生被問及為何不繼續讀書時,超過70%的學生都表示“考不上好高中還不如去打工賺錢”,尤其返校復學的學生更加希望立刻去打工,而希望考高中的學生中,85%以上都認為“自己只能去縣里上個普通高中”,只有一小部分名列前茅的學生才有希望上相對較好的縣高中。當詢問其他學生為何不讀中職學校學習技術時,80%的學生都認為中職學校幾乎學不到什么技術,就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即便是希望讀中職學校的學生,也有一部分學生坦言僅僅是不想那么早去打工。完成義務教育后依然看不到明晰的上升方向,即便上完初中還是要打工,使得一些學生和家長誤認為在學校讀書就是浪費時間。在甘肅農村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后的升學就業困境則更加突出。由于少數民族學校是雙語教育模式,可供學生選擇的高中或者職校有限,加之學生普通話也相對較差,外出打工都存在一定困難,許多學生便留在本地做服務員或開小店,這些工作只需要識字即可,因此也加劇了他們不愿上學的心理負擔。
二、甘肅農村控輟保學優化措施
在國家和省市大力實施控輟保學、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條件的各項舉措下,甘肅農村學校面臨的控輟保學困境處于“解決中”的狀態,仍需針對性更強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以解決現實困境為目標,形成良好的控輟保學優化機制(如圖1)。
1.改善甘肅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既是保障學生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教育公平發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造成學生隱性輟學的成因中,學校占據很大一部分比例。例如,農村教學點設置方面,《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結合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化學校建設、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規劃。因此,農村教學點的設置應當遵循實際,合理規劃學校調整,建立符合學生群體的鄉村教學點。在山地較多的農村地區應當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并提高農村學校的住宿標準,嚴格保障對學生的管理和生活基礎設施。如,保證教室、宿舍內的暖氣供應,上下樓用水的便捷,廁所衛生條件達標,提高農村食堂餐飲標準等,避免讓學生因為學校生活條件較差而抗拒上學。加強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生活指導,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保證學生在學校能夠獨立學習和生活,讓家長放心。甘肅一些農村學校實行走教制,由幾個學校共享一些年輕富有活力的教師,因此爭取加大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力度,保證走教教師能夠留得住、教得好。
2.加強對復學學生的差異化管理。針對復學生學不好的困境,學校應對勸返復學的學生分類管理,建立面向返校復學學生的幫扶教師團隊,邀請高校專家為教師開展心理教學培訓,加強對復學學生的心理輔導,提高對復學學生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尤其注重加強對厭學群體的早期識別,盡早介入干預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專任心理教師,不僅給學生給予心理輔導,還可給其他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和幫助,使教師在面對班級厭學、復學學生時可以直接提供專業指導,以減輕教師教學和控輟保學的壓力。對于一些多次勸返后執意不愿返校的輟學學生,應當靈活處理,可為其辦理緩學、休學手續,在其外出接受社會歷練后,再繼續做好勸返復學工作;對于輟學返校學生班級的設置,也應當實行差異化管理,不能過分強調從哪里退學就從哪里復學,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知識水平及師生和家長的意見,合理安排復學學校和年級;若返校復學學生太多,也可單獨編班,并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為其提供專門的教學。此外,對于一些實在不愛學習、有打架斗毆等不良傾向的適齡學生,可由教育部門送往專門機構或學校,不僅可以為其提供合適的教育,也可維護普通校園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3.豐富農村學校教學內容。農村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尤其在強調鄉村振興的今天,農村學校是傳承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社會的一個教育平臺。當前農村學校教學內容脫離現實,致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對農村文化的不正確認同感是隱性輟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農村學校應注重構建具備鄉村特點的校園文化,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校園,也不能媚俗學習農村的陋習。農村學校應積極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突出甘肅不同鄉村的特色,批判繼承、創新整合;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域特色、鄉村特色的課程,深入挖掘甘肅歷史、地理、文化等資源,將敦煌文化、河西走廊文化、民族特色文化、鄉村民俗文化等融入農村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具備鄉土特色的課程內容,鼓勵學生將自身的生活經歷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以地域化的特色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為契機提升基礎較差、調動起返校復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最后,農村學校應注重建設具有鄉村文化自覺的教師隊伍。教師作為文明傳承者,肩負的教育重任尤為重要。在“逃離農村、定居城市”錯誤價值觀的驅使下,農村教師缺失本土化意識,尤其在甘肅農村地區條件尤為艱苦,一些農村教師在教書育人、傳承本土文化時缺乏教學使命感,對學生是否輟學只當作考核任務,不關心學生輟學的原因、心理健康等其他因素,甚至和學生之間存在矛盾,一心只想完成任務去城鎮中學教書。農村教師更應擔負起鄉村教育的重要使命,注重本土化的教學發展,將鄉村文化融入義務教育教學,加強對學生的愛護和觀察,尤其注重對輟學返學、隱性輟學學生的輔導,以鄉土化的教學實踐喚醒教師化為本土的教育自覺[8]。
4.促進農村初中普職教育融合。上升渠道受限,給許多農村學生一定程度的打擊,導致他們認為只要識字了,上學就沒有意義,不愿在校繼續學習。2020年,教育部聯合九部委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把發展中職教育作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我國大力提倡發展職業教育,職高與普高并無高低之分。但根據魯東大學的一份調查,超過70%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對職業教育不甚了解,甚至陌生[9]。因此,在競爭力明顯不如城鎮中學的情況下,在農村中學加強職業教育也可為學生提供深造方向。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播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理念,尤其可以幫助希望初中畢業就就業的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根據相關研究,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都顯著高于初中教育,且中等職業教育是農村學生最為明智的選擇[10]。因此,可以借鑒全國其他地方的一些優秀經驗,在農村初級中學開設技能預備課,由區縣職高“送教下鄉”,職高教師在農村初中常駐,開設一些技能預備課、生涯指導課,讓初中學生了解自己適合學習什么技能、未來可以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或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區縣職高和農村中學聯合招生,為其提供教育和職業雙資格認定[11],實現學生技能、興趣、教育多點合一的目標,既解決輟學問題,也為學生就業奠定了基礎。
總之,控輟保學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雖然國家和省市已經采取諸多措施解決輟學問題,但若不能針對性地就目前困境提出方案,僅僅把控輟保學歸因于經濟落后、教育落后等宏觀方向,則難以從根本上看到控輟保學存在的困境與優化方向。目前,甘肅農村地區的控輟保學整體上實現的是義務教育的鞏固率等大數據,學生的隱性輟學、復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畢業后的上升渠道等問題仍是困擾甘肅農村控輟保學的現實困境。因此,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優化控輟保學的方案與路徑,真正實現義務教育的目標,以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賈偉.新時代我國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的內在機理、現實困境及破解對策[J].教育與經濟,2020(04):50-57.
[2]教育部.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 html.
[3]孔國平,焦明明.教育精準扶貧下農村初中控輟保學的幾點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0(07):255-256.
[4]祝宗琴,范薇.民族地區控輟保學政策的執行分析——基于A省X縣的實證調查[J].教育教學論壇,2020(23):32-33.
[5]呂巧莉,徐樂樂.鄉村學校隱性輟學問題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33):51-55.
[6]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090501/201709/t20170905_313230.html.
[7]李強.同伴效應對農村義務教育兒童輟學的影響[J].教育與經濟,2019(04):36-43.
[8]陳陽,陳國華.鄉村教師本土化自覺的缺失與喚醒[J].中國成人教育,2020(08):90-92.
[9]臧永偉.農村初中畢業生教育分流意向的調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6.
[10]張新亞,蘇薈.農村初中畢業生的教育抉擇:中等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中教育——基于貨幣收益和非貨幣收益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2(25):47-52.
[11]汪瓊瓊,肖開飛.農村初級中學教育與縣域職業高中教育有效銜接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04):38-39.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甘肅省農村初中控輟保學效果評價研究—以華亭市河西初中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628)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