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蕾 謝珊珊
(中華女子學院 北京 100101)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期,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是黨和國家對歷史方位的科學研判,同時圍繞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指明了黨和國家前進的方向。新時代的到來預示著我國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新時代確立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青少年在國家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也高度關注青少年的健康發展,關于青少年體育有過眾多的重要論述,多次用個人的成長經歷闡釋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勉勵青少年要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塑造強健體魄。2013 年4 月2 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造條件,讓他們像小樹那樣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保?]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培養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大格局。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青少年強健體魄和全面發展需要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穩步推進。新時代背景下,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領域順應時代要求,各盡其責、融合用力、協調發展,對于實現青少年體育培養的新奮斗目標和戰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文以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三者為研究對象,圍繞三者之間共同的培養主體及由此產生的內在關聯、外在融合策略和路徑進行了探索,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國家圖書館等平臺,收集有關新時代、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等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當前此領域學術研究的現狀和研究成果,為該文研究提供所需的理論支持。
根據課題需要,就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融合發展的相關問題,對體育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度訪談,專家情況如表1所示,認真聽取了專家們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意見與建議,并對他們意見和建議進行總結。

表1 訪談專家情況統計表(n=8)
根據所查閱的資料和專家訪談結果,對論文研究的主客體進行概括研究,對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三者之間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發展內涵、具體策略及融合路徑等問題進行邏輯分析,得出客觀準確的結果并進行系統總結。
協同理論(Synergetics)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理論,由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在1976 年發表的《協同學導論》中提出。協同理論認為,在整個環境中,雖然存在千差萬別的系統,且其屬性各不相同,但各個系統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協作、相互干擾和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系。后被引入教育領域,有學者指出,教育各子系統通過相互作用產生一定的協同效應,即從無序到有序,各個子系統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從而產生協同作用[3]。該文以協同理論為基礎,構建家庭、學校、社會體育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試圖厘清三者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關聯、承擔何種責任,提出三者之間融合發展的策略和具體實施路徑,從而發揮三者間的協同育人作用,最終促進三者間的共同發展。
三位是指將體育育人的理念及其效力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場域中。一體是指一個有機的或完整的整體[4]。三位一體意為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最大程度發揮育人作用,要將其三者視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齊頭并進。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蛾P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面領導,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格局。在此背景下,體育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大場域形成三位一體發展格局的內涵在于在釋清三位一體概念、厘清三者職責的基礎上,明晰三者發揮育人功能時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關系,并探索和挖掘三位一體發展的有效體系、策略和具體實施路徑。
在傳統模式下,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在一段時間內處于游離狀態,三者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家庭體育教育責任弱化及教育觀念偏差過大;學校教育過于重視教育成果,淡化體育育人功能;社會價值取向存在偏差等問題,影響了三者之間的融合發展[5]。打破傳統認知,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參與,充分發揮三者的體育育人功能,才能最大化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從而實現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全面培養的總目標。
2.3.1 權責分明并各司其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保?]家庭是少年兒童體育的啟蒙地,父母是體育教育的播種人,也是終身體育的督促者。將體育行之有效地融入家庭,挖掘父母對子女體育教育的意識,激發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督促親子體育行為的開展與實踐,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至關重要。
學校是進行體育教育的主要場域,是教育指導青少年強健體魄,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主陣地。學校要對體育教育擔負起主體責任。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和2020 年先后印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全面系統地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即深化體育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要保障學校體育課開齊上足。
社會是全方位進行青少年體育教育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社會都要了解青少年,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宣傳、文化、科技、體育機構要積極為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實踐、鍛煉提供條件[7]。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場地,完善體育活動的保障條件,不斷匯集社會資源,為青少年體育保駕護航是社會體育的職責所在。
家庭、學校、社會是體育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場域,三者之間的融合發展應在厘清各自權責的基礎上,明確職責與義務,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提高各自參與融合發展協同治理的責任感。
2.3.2 目標明確后精準實施
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三者之間既分工明確又有共同的奮斗目標。2018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6]?!敖】档谝弧背蔀榧彝?、學校、社會體育育人的第一要義和共同目標。
家庭體育層面,全民健康要從孩子抓起,嬰幼兒和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是學習運動知識與技能、培養運動習慣、養成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期,父母應承擔起相應責任。父母的體育意識和行為是影響孩子體育觀念形成的直接因素。家長應以家庭名義帶領子女進行必要的身體練習,鼓勵孩子參與體育并挖掘孩子在體育方面的潛力,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轉變教育觀念,既要“文明其精神”,又要“野蠻其體魄”;正確理解家庭體育的重要價值和實施家庭體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切實發揮家長的引領作用,全面培養孩子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行為。
學校體育層面,在健康第一的育人目標指導下,學校是青少年學習體育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和促進運動水平的重要平臺。學校應在開齊開足體育課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科學有序有計劃地開展體育活動,指導學生成立不同項目體育社團,定期開展社團活動,鼓勵并支持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正規的體育項目比賽,豐富學生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開展好學生體質監測及體質健康評估工作,站在國家未來長足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理解和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社會體育層面,應全面貫徹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推進體教融合,讓“健康第一”應成為社會全員追求的目標。社會各相關機構應優化社會資源,將理念化為行動,積極打造有影響力的賽事平臺,開展有效鏈接家庭體育和學校體育的運動項目培訓、競賽和體育參與活動。專業的社會機構應提供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給予家庭體育的參與者專業科學的健身指導。呼吁社會各界遵循教育規律,共同營造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育人環境,精準實施各項措施,最終實現全社會全員健康。
2.3.3 統籌治理下協同配合
實現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長足發展,達到以體育人的根本目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配合。家庭體育是根基,學校體育是主責,社會體育是保障和延續,三方面需要統籌治理,融合用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8]。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開展持續高效的協同育人具有重要意義。羅芮等人對我國八省(自治區)家校社協同育人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已具雛形,但仍存在三者協同配合育人理念落后、人力和經費保障不足、學校整合各方資源能力有限等問題[9]。在共建共治的格局下,需要直面問題,打破三者之間的藩籬,建立三位一體統籌治理的綜合體系。在協同配合的方式方法上、在明晰合作地位上、在豐富合作內容上,匯總三者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各要素,建立協同配合發展的常態化機制。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全方位提升三者之間協同配合的能力和步調,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2.4.1 建立政府主導路徑
政府職能部門需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科學建立協同治理政策和細則體系,自上而下地營造協同育人的氛圍,鼓勵從理念上轉變、從實踐中摸索,不斷增強家庭、學校、社會體育三者之間協同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從政府主導入手,克服三者之間協同育人機制上的匱乏,積極出臺新政策、新辦法,引導三者建構科學、合理的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模式,讓三者之間的發展有章可循。政府主導可發揮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對家庭、學校、社會體育育人資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利用政府強大的政策資源、財政資源、政治資源和人力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各自發展中的氛圍缺失、資金匱乏、號召力弱、參與度低等問題。各級政府應建立聯動機制,上級部門研制出臺家庭、學校、社會體育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各級政府匹配相應的實施方案,形成相互銜接、承上啟下的促進體系。
2.4.2 建立有效的調節路徑
三者之間的協同發展不是同時登臺的混雜,而是有張有弛的協商開展,這需要建立長期有效的調節路徑。在對家庭、學校、社會三者進行基本權責界定的基礎上,指導不同的家庭開展長期有效的親子體育活動,對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能夠及時有效地回應,努力達到家長和學生對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期望值。要讓學校體育在育人過程中更好地發揮系統性,讓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在銜接過程中更好地發揮能動性和積極性。學校定期有序地開展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親子體育活動,與社會聯合打造品牌賽事。調節社會體育,使其更高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在滿足家庭親子群體體育需求的基礎上,搭建更多的三者融合發展的賽事或場景,發揮社會資源的靈動性和多樣性,彌補家庭體育和學校體育的資源短板。實現三者間的有效對接和協作需要建立有效的調節和協調路徑,以促使三者之間相互協同、取長補短,最終發揮三者合力。
2.4.3 建立科學的監督評價路徑
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對于家庭體育而言,可以避免家庭體育流于形式,確保家長作為監護人,真正起到體育教育發起人的作用,督促青少年在家庭場域得到充分的體育啟蒙和教育。家長和學生通過監督評價路徑可實時監測親子體育活動的成效,可以對標監督評價體系,監測家庭體育的安全性、科學性。如對運動項目選擇的適宜性、對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把控性、對運動持續程度的激勵等,都可以通過監督評價路徑獲得,讓親子體育有章可依。對于學校體育而言,可以通過監督和評價路徑衡量體育教育的實施程度。通過測驗學生具體的運動指標,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教師對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結合學生運動過程中個人的自我評價,了解學生在各個運動項目中的實際水平。對學校學生身體素質和參與體育的過程做到科學把控,才能有目標、分階段地促進青少年體質的發展和身心的健康。對于社會體育而言,參與家庭體育和學校體育互動的社會組織良莠不齊,在資質把控、活動影響力及育人性等方面的考慮,需要有嚴格的監督和評價體系。
通過有效的監督和評價,增強社會團體開展體育活動、實施體育育人的約束力,筑牢社會資源與家庭與學校之間體育銜接的價值取向,避免三者銜接過程中出現斷層、斷檔等情況??茖W、規范、有指導性的評價體系可對家庭、學校、社會體育工作進行定期的監督和合理的評價,提高三者共同治理的實效性。
2.4.4 建立完備的宣傳路徑
過去的幾年受疫情全球化的影響,網絡線上平臺的作用被突顯出來。圍繞家庭、學校、社會體育協同發展的需要,在不斷完善家庭體育指導平臺、線上學校體育授課平臺和線上社會體育參與平臺的基礎上,還要積極開發與打造適合三者之間開展的體育活動、賽事、互聯、微博、微信等平臺,以實現信息共享。未來的信息共享不應僅僅局限于各部門之內,還應將其拓展到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組織與市場組織的聯動上[10]。2019 年5 月,新浪微博發布的2019 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微博月活用戶已經增至4.65億,活躍用戶數較2018 年同期凈增約5 400 萬,新浪微博成為全球第7 家月活用戶規模突破4 億的社交產品[11]。微信依托智能手機,能夠快速發送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信息,也可以觀看查閱各種小程序,截至2019 年3 月31 日,我國微信活躍用戶數量同比增長6.9%,達到11.12 億[12]。微博和微信成為我國受眾范圍很廣的自媒體軟件。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新媒體、自媒體的應用和宣傳,重視網絡平臺的打造與應用,通過線上、線下平臺的深度合作,才能凝聚合力,共同提高三位一體發展的質效。共同營造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宣傳氛圍,應積極發揮權威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的媒介作用,結合不同場域的體育育人需求,搭建好完備的宣傳路徑。
家庭、學校、社會體育三位一體的協同治理,是體育強國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落地實施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體育現代化治理的現實要求。家長應重塑教育觀念,重視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第一”的成長理念,將家庭體育融入日常的親子活動之中,成為孩子進行科學體育鍛煉的引導者和支持者。學校體育應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拓寬教育范圍,積極開展各類親子體育、社區體育活動,發揮體育教師專業優勢,開展各類體育指導活動,彰顯主體價值。各部門要意識到社會體育的育人價值,通過政策制度的調控和經費的支持,引導更多的社會組織、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開展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的互促活動,提高三者之間協同發展的緊密度和關聯性。疏浚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在育人過程中存在的理念溝渠,打破三者之間在場域、傳統模式、育人方式之間的壁壘,匯聚家庭、學校、社會之合力,發揮好主流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資源平臺的積極作用,形成科學有效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三者之間實現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共同為青少年強健體魄工程發力,為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