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惠 鄧蕓 李游
(1.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8;3.昆明醫科大學 云南昆明 6506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要“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而青少年體育的本質就是學校體育,因此,更加凸顯了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新頒布的課程標準中,將體育與健康定義為研究體育教育、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綜合性學科,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立足于當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時代大背景,從課程標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定位中能夠明顯看出,未來學校體育工作對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根據陽光高考網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招收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高等院校已經達到了350所,截至2020年12月31日,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規模達到36 000~38 000 人[1],此外,2021 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的數量達到了67.4 萬,相較10 年前增長了55.4%[2]。從數據上看,體育教師隊伍的壯大無疑為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所表現出的明顯半專業屬性[3],加之長久以來針對體育教師的刻板印象,二者形成的疊加效應使整個體育教師隊伍逐漸污名化[4]、邊緣化[5],并且在整個教師隊伍中低人一等[6]。
因此,在體育教師職前培養階段,如何構建扎根中國實際的專業化體育教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準體育教師的全專業屬性,完成準體育教師的“教會學生學習”“育人”和“服務”三方面專業內涵[3]重構,最終培養出更多能夠勝任未來學校體育工作的準體育教師,是當前體育教師專業化面臨的現實問題。基于這一問題,根據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學校體育工作現實,闡述新時代構建教練員專家型、運動健康管理專家型、文化傳承專家型、新型(X 型)的“3+X 型”體育教師培養本土化體系的現實依據,并從理論與實踐維度對“3+X型”體育教師培養體系構建進行分析。
自2020 年8 月,體育總局、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以及各省市體育中考改革等通知發布以來,課余運動訓練與運動競賽成為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學生家長、體育校外培訓機構討論的熱點。此外,國家層面在學校體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中,由圍繞、聚焦到強化“教會”“勤練”“常賽”[7-9]等政策性話語的遞進,為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確立了更強的話語地位。圍繞“教”“練”“賽”,體育教師的“教”“育”“服”全專業屬性得到重構,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得到應有的延伸與拓展。要深入落實“教”“練”“賽”,勢必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師與教練員之間進行身份轉換,這種身份轉換關鍵在于轉換者要針對兩類職業身份所需的專業知識進行遷移,最終形成互融互促。就目前來看,中小學體育教師在“教”這一層面所下的功夫遠比“練”和“賽”多,且受限于教練員相關專業知識的不同,大部分體育教師在身份轉為教練員后,大都呈現出“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10]。因此,筆者認為,要滿足“教”“練”“賽”學校體育工作的現實需要,就要在鞏固已具備的職前體育教師教育教學專業知識體系的前提下,著重補充教練員相關專業知識,促進職前教師將體育教師專業知識向教練員專業知識遷移,并有意向性地引導其朝著教練員專家型體育教師方向進行發展,為將來能夠完全勝任指導中小學生“學”“練”“賽”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青少年的整體健康狀況和體質健康水平都是教育、體育、衛生部門關注的熱點,從中央到地方,針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促進出臺了各類保障措施,盡管如此,我國的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依然嚴峻,尤其是青少年的身體姿態問題。2022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司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8.7%的青少年存在2項及以上的身體姿態問題,80%的青少年存在1 項身體姿態問題[11]。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體態不良等問題涉及家庭、學校、社會多個方面,就學校層面而言,體育教師在青少年健康行為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很少有涉及兒童青少年身體姿態的教學內容,無論健康教育還是針對性鍛煉,均處于嚴重缺失狀態,教師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和運動健康管理能力亟須受到足夠的重視[12]。因此,抓住職前培養階段準體育教師建構與學科教學相關的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知識體系之機,輔以健康教育學、健康管理學知識與相應實踐案例與技能,從運動健康管理入手,幫助其轉變傳統的“教運動項目”的教師觀念,促進體育教師轉為全面培養學生健康素養的專業工作者[13],朝著成為一名運動健康管理專家型體育教師努力,以便將來能夠勝任學校體育工作,精準干預學生體質健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筑健康保障。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體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有學者指出,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和根本途徑[14],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體育工作的各方面,已經成為國家層面重點關注的重大時代工程[15]。體育教師既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者,同時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但是在現代競技體育文化的長期影響下,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中,現代體育項目占有較大比例成為常態[16],這使得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現代競技體育包圍中的開展舉步維艱。然而,傳統體育項目中所蘊含的“體育道德、體育精神、體育品格”與中華優秀傳統一脈相承[17],就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課程核心素養而言,其作用并不亞于現代體育項目,有學者尖銳地批評道:學校體育的缺位致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失去未來之基[18]。毫無疑問,要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必須強化準教師的文化傳承使命感,引導準教師將自身的專業發展置于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之中,去攻克當前學校體育工作中存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目標仍待全面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尚待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體系亟待有序銜接等難題,成為一名文化傳承專家型體育教師,切實發揮體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證實,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認知具有積極影響,集中表現在注意穩定性提升、執行功能增強、長期記憶能力提高等方面。盡管如此,在傳統身心二元論、重文輕武思想的長期影響下,以身體運動為主要內容的體育運動降格為心智的仆人。“你的數學/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等拷問,“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等污名化稱謂,正是這一揚心抑體思維的真實寫照。具身認知的興起,促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體育運動的認識論意義,并確立了體育運動認識論價值[19]。體育運動認識論價值的確立使得學校教育工作中的“育智”“育心”“育德”與“強體”融為一體,并在人體美、運動美、人文美[20]以及勞動創造美的體育審美教育中,形成了學校體育大育人格局。在大育人格局下,必定會出現更多新型體育教師,如美學家體育教師、哲學家體育教師、發明家體育教師[21]。因此,體育教師培養過程中需要轉變職前體育教師知識體系建構中“重文輕理”的思想,朝著文理兼修、文武并重,專長突出的理想狀態靠攏,讓“你的數學/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不再是一句嘲諷。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回答的關鍵問題,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我國已經建立了以215 所師范院校為主體、510 所非師范院校共同參與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22],但體育教師教育體系還未體現出應有特色。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我國的高等學校體育專業的開設及其體育教師教育始于體操課,經歷了先學歐美、再仿蘇聯、到獨立發展的過程,并且從作為師范院校的一門課程到學科體系中的二級學科,最終成為教育學門類之下的一級學科,已有100余年的發展歷程,理應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體育教師教育體系,“3+X 型”體育教師的基本構想為中國特色的體育教師教育體系構建提供了一個視角。我國《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各個參與體育教師培養的高校立足實際找準自身定位,培養出特色鮮明、能滿足學校體育工作需求的體育教師奠定了基調[23]。此外,國家質量標準中采用“7+3+X”的課程設置模式,設置了包括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綜合類的7個專業類基礎課程,充分體現了體育學科的“綜合性”“應用性”特征[23-24],也為“3+X 型”體育教師的特色培養體系構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在現實的學校體育工作中,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基礎。因此,在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中,既要搭建準教師牢固的專業知識結構,又要培養準教師良好的專業實踐能力。在專業知識方面,現行的《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已經為職前體育教師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專業實踐能力方面,面向未來學校工作中將要面對的“教會”“勤練”“常賽”,提升“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塑造“體育品德”,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精準干預學生體質健康和體態不良問題等工作任務時,職前體育教師就需要進行精細化、專門化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習得與培養。這就需要在原有的實踐教學模式中,針對不同類型教師培養的方向進行優化設置,增補教練員相關、運動健康管理相關、文化傳承相關等的實踐知識和實踐要求,設置專門化的實踐模塊,并視情況適當延長實踐的周期,為準體育教師未來勝任學校體育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
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學校體育工作所涉及內容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對體育教師全專業屬性的要求前所未有,體育教師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因此,在鞏固傳統體育教師教育優勢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創新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練員專家型、運動健康管理專家型、文化傳承專家型、新型(X)專家型”的“3+X 型”體育教師培養本土化體系,提供多條專精型的體育教師培養路徑,突出體育教師的全專業屬性,為體育教師教育構建本土話語,精準定位,培養出更多符合中國國情、能擔大任的“四有”卓越體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