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東南側鳥瞰
Wutopia Lab
由建筑師俞挺和設計師閔而尼創立于上海,是一所以魔幻現實主義,創造日常 奇跡的全球本地化先鋒建筑設計事務所。Wutopia Lab 以復雜系統的新思維范式為基礎,以上海性和生活性為介入設計的原點,以建筑為工具,從而推動建筑學和社會學進步。曾在2022 The Plan Award 中榮獲Honourable Mention,在2022 DFA 中榮獲Merit,在2021 Architizer A+ Firm Awards 中 榮獲Special Mention:Best Young Firm,2020 IF Design Award,并入選2017、2019、2021 年度《安邸AD》AD100 榜單,榮獲2018 年Archdaily 評選的a selection of the world’s best Architects,以 及Architectural Record 評 選 的Design Vanguard,是2018 年度唯一入選的中國事務所。
俞挺
生活家、建筑師、美食家、作家,Wutopia Lab 創始人,LeTalwork 論壇創始人,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聯合創始人,RIBA 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特許會員。2021 年獲得Lux Life Leading designers awards 領先設計師獎,2019年 獲 得 HD-Wave of the Future Honorees,2019 年度 IDEAT Future Award 的理想家年度設計師提名獎,入選2017、2019、2021 年《安邸AD》AD100 榜單,2015 年福布斯中國最有潛力建筑師。
項目建筑師:黃河
設計團隊:謝佳林、林建明(實習)
業主單位: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漁耕粵韻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策劃單位: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書院
施工圖設計:廣東卓智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廣東鑫桂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結構顧問:繆濱海
地點:佛山市南海區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
總建筑面積:666 m2
屋頂投影面積:1263 m2
設計時間:2022.6-2022.9
建成時間:2023.4
攝影:吳嗣銘
撰文:俞挺
1 東北側立面
“有那么一刻,別的什么都不再重要。”
——露西·考德威爾
Wutopia Lab 在廣東南海創造性基圍水利工程,即桑基魚塘生產方式的發端—桑園圍上創造的西樵山下的“漣漪”—南海區淡水魚產業技術示范推廣中心于2023 年4 月落成開放。
“漣漪”是西樵鎮漁耕粵韻綜合展館群里的4 號館,也是第一個落成的建筑。它是1 號館“曾經滄海,云上桑田”的云上概念延伸。但我又不想重復我習慣的云主題。無法離開上海的我一遍遍看著吳剛發來的現場照片,突然,我注意到了水塘里噴水在水面形成的漣漪,有著白色的花邊。那一刻,我為之著迷。我想在水塘邊上的軟土開出一朵漣漪。
造價很緊。我就把4 號館的屋蓋設計成漣漪,展廳還是便于展陳安排的規則的方形組合。曲線和直線的沖突,就需要突出屋蓋而削弱展廳的立面。漣漪應該是控制立面包括第五立面的要素。同時我更希望她是飄浮起來的漣漪。
我既不想去模仿SANNA 的極致精細輕巧,也不想去表現結構。“金屬般的云遮蔽在天空,它們的情緒里蘊含著巨大的重量”。2022 年6 月的我有感而發,想讓漣漪看上去厚重,從而讓懸浮變得有張力。我把屋蓋設計成最高3.5m 厚度,立面則2.4 m 高。這樣在視覺上讓屋蓋壓住立面而成為控制性表達。屋蓋在立面上看是一層層的,有著不同高度。作為漣漪以中心的玻璃天窗同心分出輪廓線,共5 圈,中心高度最厚3.5 m 遞減到檐口為1.9 m 厚為止。所以,從空中看屋蓋,可以從漣漪聯想到梯田甚至云朵,從而點了未建成的1 號館云上桑田的主題。
2 軸測分析圖
3 場地軸測圖
4 頂視圖鳥瞰
5 西北側立面
1 鋼格柵屋面
2 曲線屋頂
漣漪看上去要厚重,不等于真厚重。我否決了原來的笨重的很貴的施工很難的梯田式的混凝土屋蓋設計。我把屋面板定在4m 標高上,所有防水排水和保溫都在這層解決。屋面板和室內天花之間只有結構和電路,保證展廳標高統一為滿足展陳需求的3.2 m。漣漪就是這層板上的造型。漣漪的表面采用50×50×50H×3mm 氟碳噴涂鋼格柵鋪設形成一個白色的半透明表皮。和立面的厚重相比,我則試圖在鳥瞰的角度在上人屋面創造輕的體驗。每一層漣漪用白色鋁板收邊,到了檐口則用GRC 拼接,以抗裂砂漿抹平縫,然后以水泥漆仿混凝土抹灰,做到完成面無縫的效果,突出漣漪的純粹。
第一朵漣漪看上厚重但居然是懸浮的可以上人的漣漪,但你真的站在上面則會有些緊張,因為它又變成很輕的漣漪。這是建筑學的老把戲了,當年叫巴洛克。
業主要求施工快捷簡單還要造價低廉。結構工程師就用珠三角軟土地區常用的成熟基礎形式—預應力管樁來解決場地軟土問題,這樣可避免場地表土地基承載力不足帶來的基礎沉降過大而導致上部鋼結構下沉和側傾。建筑師希望最大出挑7.8 m 的漣漪看上去要厚重而輕盈。工程師把展館地坪設計成鋼筋雙層雙向拉通并成片澆筑的250 m 厚鋼筋砼筏板,通過埋入式柱腳來加強主體鋼結構框架的結構整體性,這樣漣漪就可以被優雅地舉在空中。
漣漪要純粹,就把雨水管藏在鋼柱里。漣漪要純粹,就在檐口利用0.7 mm 厚鋁板壓頂做閃接器,與屋頂構架連接成接閃網,既避雷也不需要難看的避雷帶。漣漪要純粹,屋蓋底版就是天花板,這樣就做地送風,底板下預留局部管溝,在地面筏板澆筑時預留出風口,保證了天花的完整。散熱的風口則從機房穿過屋面。通過格柵的遮擋而消失不見。漣漪要純粹,立面也要純粹,那就把天窗作為自然排煙窗,這樣立面的玻璃得以連續展開。
3 曲線屋頂
4 花磚墻細節
1 左手遠處水塘可見漣漪
2 北側立面
3 西南側立面
4 曲線屋頂
666 m2的展廳就這樣“小題大做”,造就西樵山下懸浮的漣漪。
大學同學吳剛來找我的時候,上海剛剛解除靜態管理。有些不適應的我沒有豪言壯語,也不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的決定很快而且簡簡單單。建筑學流行的話術都不重要。我以建筑為手段去創作一個大地藝術。白色、半透明、象征、隱喻、對偶、巴洛克,最后綜合成一個戲劇性形象,里面有我的一些情緒,就夠了。“所有艱難的訓練和思考,最后都要表現出不可思議的輕松。”
“你無法想象那個地方有多美,陽光落在地上的方式都和這里不一樣。”
——科林·巴雷特